-
东北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其生态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东北地区木生真菌物种资源丰富,包括了数十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过去对该类真菌曾进行多次调查,获取了大量物种分布数据,但对于非重点调查区域是否存在某种真菌物种却不明确.本文选取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即红缘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落叶松锈迷孔菌(Porodaedalea laricis)、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和香栓孔菌(Trametes suaveolens),根据其地理分布数据和分布地的环境因子数据,以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这些种类在东北地区可能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模拟预测,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对模型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各物种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以MaxEnt方法获得的各物种预测模型均获得了较高的AUC值,分别为0.990,0.990,0.989和0.967,表明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较高.物种分布模型涉及的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显示,最暖季降水量(Biol8)、温度的年较差(Bio7)、最干季均温(Bio9)等变量对各物种模型贡献率较高.该研究结果为预测4种病原真菌在东北地区的分布范围和科学防治该类病原真菌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进境林木检疫性有害真菌名称的更正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包括了3种木材腐朽病原真菌,即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Kotlaba et Pouzar、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H.Cunn.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基于国内外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上述3种名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进境林木检疫的需要及为今后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更新做好技术储备,我们对这3种重要的对外检疫性林木病原菌的名称说明和更改如下: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的拉丁学名应改为Coniferiporia weirii (Murrill)L.W.Zhou&Y.C.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韦氏松柏卧孔菌;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G.H.Cunn.的拉丁学名应改为Pyrrhoderma noxium (Corner) L.W.Zhou&Y.C.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有害红皮孔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是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Sw.) Overeem的同物异名,因此其名称应叫做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 (Sw.) Overeem.另外,有害红皮孔菌Pyrrhoderma noxium和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已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因此今后在修订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时对有关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增删应予以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针叶树病原菌异担子菌属的物种多样性及相关检疫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异担子菌属Heterobasidion种类是北半球针叶树最严重的森林病原菌,在世界范围内能侵染27种针叶树,对欧洲和北美洲的经营林己造成重大损失.基于传统形态学研究,认为异担子菌属有2个种,即多年异担子菌H.annosum和岛生异担子菌H.insulare,然而单孢交配实验研究证明2个种为复合种.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异担子菌属包括15个种,其中5个种为森林病原菌[冷杉异担子菌H.abietinum、多年异担子菌(狭义)H.annosum s.str.、变孔异担子菌H.irregulare、西方异担子菌H.occidentale和小孔异担子菌H.parviporum];10个种为腐生菌(淀粉孢异担子菌H.amyloideum、南洋杉异担子菌H.araucariae、阿曼德异担子菌H.armandii、南方异担子菌H.australe、岛生异担子菌H.insulare、林芝异担子菌H.linzhiense、东方异担子菌H.orientale、拟岛生异担子菌H.subinsulare、拟小孔异担子菌H.subparviporum和西藏异担子菌H.tibeticum).多年异担子菌(狭义)H.annosum s.str.、小孔异担子菌H.parviporum和冷杉异担子菌H.abietinum分布于欧洲,分别是松属、云杉属和冷杉属林木的病原菌.变孔异担子菌H.irregulare和西方异担子菌H.occidentale分布于北美洲,前者侵染松属和柏属树木,后者侵染冷杉属、铁杉属、黄杉属和巨杉属树木.虽然广义的多年异担子菌H.annosum sensu lato曾在我国报道,但基于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该种为拟小孔异担子菌H.subparviporum.目前世界上最具侵染力的5种病原菌即狭义的多年异担子菌H.annosum s.str.、小孔异担子菌H.parviporum、冷杉异担子菌H.abietinum、变孔异担子菌H.irregulare和西方异担子菌H.occidentale还未在我国发现,也未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因此建议将其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RNA聚合酶Ⅱ大亚基序列(RPB1)在异担子菌属种类鉴定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研究证明该分子方法可应用于鉴别不同异担子菌种类的有效基因标记,在海关部门进行原木和木质产品的检疫中可运用该分子标记进行林木病原异担子菌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变孔异担子菌随进境针叶木传入中国的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变孔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 irregulare原产于北美,能引起针叶树根部和根基干部的白色腐朽病,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目前已扩散至欧洲部分国家,在我国尚未有分布.本研究按照植物检疫的国际标准措施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ISPM No.11),从地理分布、定殖可能性、扩散可能性、经济重要性和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该病菌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按照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赋值标准,获得该病菌风险R值.结果显示:变孔异担子菌风险评估R值为2.35,属于高度危险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风险较高、危害大,目前尚未列入我国禁止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因此,建议将该种真菌尽快列入名录中,加强口岸检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