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的“异乡人”——追忆恩格尔哈特先生二三事
编辑人员丨2023/8/6
6月21日晚22时左右,突然接到香港城市大学范瑞平教授发来消息,恩格尔哈特先生几小时前因病在美国逝世.我随即先于瑞平教授将这一噩讯转告给东南大学的孙慕义教授.因为当时我想到的是,范、孙两位教授都是将恩格尔哈特先生的著作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学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深刻的严肃与风趣的友善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范瑞平教授提议写个短文纪念恩格尔哈特先生时,我还有点犹豫,因为我相当怀疑老先生早就不记得我了.转念一想,我怀念老先生,与老先生是否记得我,无关.在没有认识老先生之前,便一直景仰他.有一次北京大学医学部(当时还是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卖旧的英文书,我欣喜地看到他的专著《生命伦理学基础》(The Foundation of Bioethics)第二版也在其中.作为学者,有英文原著可阅读,是一种难得的欢喜.第一版他用的是尊重自主的原则,第二版用的是允许原则,并将此置于其他原则之上,用于解决道德争论的根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亦师亦友的恩格尔哈特教授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年6月21日将近凌晨,范瑞平教授发来微信,告诉我,恩格尔哈特教授几小时前仙逝.虽然我已知恩格尔哈特教授患病多年,并一直关注着他的病情,不时地打听着,但听到瑞平教授传此噩耗,一是感到有些突然,二是感到悲痛和不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忆恩格尔哈特教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与恩格尔哈特教授的相识,缘于1997年范瑞平教授提供的一次机会.是年5月初,我因帮助女儿在美国伯明翰安家,在经过几天忙碌稍有眉目后,应瑞平教授之约,到休斯敦商谈办一本以沟通中国与世界医学伦理学研究成果的杂志.正是这次机会,我认识了恩先生(我习惯这样称呼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与恩格尔哈特先生在休斯敦的日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也许这个标题不能算作一篇文章的好标题,但它直观地反映出我此时此刻的心理,我的确怀念在休斯敦与恩格尔哈特先生相处的一年.虽然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恩格尔哈特先生拥有渊博学识而又慈蔼可亲、宽容待人的长者形象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恩格尔哈特与军事医学伦理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与恩格尔哈特先生相识,得益于范瑞平、罗秉祥及其香港同仁于201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组织的“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暨中美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恩格尔哈特先生的学者气质和学术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折服.期间,我作为军队学者做了《军事生命伦理探析》的发言,提出建构适合中国本土实际的军事医学伦理学的设想.对此,恩格尔哈特表示极为赞同.会后,我们彼此又进行了深入交流,感觉学术理念和学术观点颇为相近,都倡导应当基于文化差异和实践境遇构建不同形态的生命伦理学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恩格尔哈特与中国生命伦理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恩格尔哈特教授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18年6 月21 日,国际著名医学哲学家和生命伦理学家,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恩格尔哈特教授( H. TristrmEngellhardt, Jr. ,1941—2018 )在美国病逝.惊闻噩耗,万分悲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行在世纪的脊背上——追记以“真全生活”为终极目的的伟大智者:祁斯特拉姆·恩格尔哈特
编辑人员丨2023/8/6
恩格尔哈特用“道德共认意识”、“允许原则”、“道德异乡人”等,去缓释或消解人类的纷争,用“整全道德”和“真全生活”来重新确立上帝的权威性.他祈盼在一尊至高无上的上帝之下,通过多元生命文化道路,通达或最终实现我们的身体自由广场,找到一幅美好的、最能体现公义的生命政治或卫生经济政策蓝图,以造就最和谐的、平衡的、大同的整全道德原则、真全生活模式与新型人类关系.他希望,为了实现生命伦理学正确的道德角色,中国将要在其自身的文化条件下重新发现并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来重新设想生命伦理宣言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乡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问题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医患关系问题是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从现代性的文化后果出发,借鉴恩格尔哈特"道德异乡人"理念之异乡人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当下的医患关系问题,成为可能的破题思路.在异乡人视角下,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一种解释是道德多元和大众文化观念滞后的双重效应,使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共识缺位,个体道德合理性基础祛魅,形成工具理性对医学精神的僭越、传统价值合理性嬗变和生命终极关怀缺乏的后果.医患关系问题可能的破题之路在于回归医学的初心和人本属性,建构新的伦理实体,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的安身立命之地,最终完成由异乡人向共同体的精神复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