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在自然分娩产妇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范围审查,全面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干预要素、结局指标、应用效果及局限性,为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Arksey和O'Malley的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EBSCO、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9日。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干预内容多为自然景观型,干预时长多为每次10~30 min,结局指标为疼痛和心理状况相关指标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有助于减轻产妇分娩疼痛、缓解负性情绪、缩短产程时间及提高产妇满意度等。未有文献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产妇接受度较好。结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在产妇中应用可行且效果较好。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干预效果,为制定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乡土植物资源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开发与运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步骤.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资源成为了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乡土植物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提升了乡村的观赏性及宜居性,也通过特色景观传承并发扬了乡村文化.与此同时,可借助生态理念模拟或还原自然植物景观所构成的乡村景观,有别于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这对于构建特色乡村景观、维护乡村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多维视角下水生态修复分区划定——以典型喀斯特地区河池市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水生态修复分区向上衔接水生态系统修复目标,向下引导修复工程的空间布局,是实现水资源要素系统修复的关键.当前,水生态修复分区面临层级体系不一、指标不全面、边界模糊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广西河池市为例,构建"流域自然单元-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风险"的多维分区体系框架.一级分区选取河流水系和地貌类型作为划分指标,识别子流域单元作为一级分区边界;二级分区采取"自上而下"的划分方法,在承接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水生态修复的目标,选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文化服务3项指标进行评价,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空间单元内的主导生态功能进行识别,以子流域单元作为二级分区边界;三级分区是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单元,选取水土流失、洪涝风险和人类干扰3项指标表征水生态系统面临的外部胁迫风险,进行三级分区划定.共划定11个水生态一级分区、4个二级分区和3个三级分区,综合流域自然地理格局、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的三级分区结果,并结合子流域单元和乡镇行政单元确定分区边界,最终将水生态修复分区综合划分为5类、32个子生态分区,并分区、分类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区域景观游憩服务潜在供应评估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游憩服务(RS)是自然对人类的贡献(NCP)之一,也是区域尺度下主要的人类需求,由于其具有无形、主观、非物质等特点,量化RS—直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既往研究的评估方法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认知,缺乏通用性,并多为对各类土地类型或植被的RS潜在供应能力进行"一刀切"式直接赋值,鲜有考虑地域特征.研究旨在探究景观特征及其要素如何影响RS供给,从而提出一种因地制宜的RS潜在供应量客观评估方法.以"亚热带湿润淮阳低山景观区"为例,首先将风景资源点分为5类,利用核密度分析量化各类RS实际供应;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类评估景观特征的RS贡献度;再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景观特征要素与RS潜在供应能力进行关联量化分析;最后测算出各景观类型的RS潜在供应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景观特征的RS贡献度具有差异,不同景观特征要素具备不同的RS潜在供应能力;(2)景观特征的RS贡献度和景观特征要素的RS潜在供应能力在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具有空间分异特征,应当因地制宜进行评估;(3)景观特征的贡献度和景观特征要素的RS潜在供应能力取决于RS的类型,在评估RS潜在供应量时,应对RS进行分类探讨;(4)由于景观类型是景观特征要素的聚类簇,基于景观类型测算RS潜在供应量可以反映出若干景观特征要素RS潜在供应能力的协同性.强调了景观特征及其要素在RS评估方面的关键作用,所提出的量化方法突破了主观性的局限,具有客观优势,最终可为全域旅游规划和风景资源点建设选址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功能耦合的复合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电路理论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环境改善、游憩服务构建单因子网络,分析源地、廊道、生态战略点等空间要素特征,形成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层级、多功能复合生态网络优化格局.结果表明:(1)筛选出"源"-"汇"景观(生态159-29个,气候适应性30-14个,游憩208-40个).生物迁徙廊道在研究区中部、西南部呈团簇状分布;气候适应性廊道呈中部集聚、东西稀疏的分布特征;游憩廊道相对密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2)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中,总长度上,游憩廊道>生物迁徙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总面积上,生物迁徙廊道>游憩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一、二级廊道的适宜宽度为生态廊道200、100m,气候适应性廊道100、60m;游憩廊道60、30m.(3)叠加多目标廊道获得生态关键点753个,干扰点2371个.游憩源地中8.18%的面积应退让给生态廊道和气候适应性廊道.多功能耦合的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可激活不同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向需求,实现绿地资源在城市空间中的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城市-街区"尺度下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滞蓄效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在雨洪灾害频发和存量规划的背景下,阐明不同尺度下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雨洪滞蓄效能间的关系与机制,成为实现有限城市绿地的最大雨洪滞蓄效能并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系统归纳了城市和街区尺度下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滞蓄效能的影响要素、作用机制和尺度差异.并基于研究结论差异致因和研究不足,指出未来应增加流域尺度研究、拓展三维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还应分别聚焦城市和城郊区域,针对不同雨洪敏感区和街区结构,建立具有雨洪过程指示意义的研究指数集合,以定量揭示城市和街区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过程作用机理,为城市规划及城市雨洪安全格局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城市口袋广场植物景观的艺术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在城市的喧嚣中,口袋广场作为独特的"绿洲",为市民提供了休憩与亲近自然的场所.而植物景观作为口袋广场的核心要素,其艺术设计不仅关乎口袋广场的生态效益,更直接影响着口袋广场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品质.通过巧妙运用植物的色彩、形态与季相变化,可以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动态美的植物景观,使口袋广场成为市民心目中的艺术空间.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口袋广场规划中,植物景观的艺术设计愈发受到重视,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与生态价值的关键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2000-202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因子,为区域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00-2020 年延安市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面积转移特征和景观指数等方面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并分析产生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延安市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变化幅度最大;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及相对平坦的区域,主要流入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同时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之间实现互相转化.(2)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分布于 500-1500m海拔范围内,以及 5-25°坡度范围内.(3)草地为优势景观类型,林地、草地的破碎化程度较高,建设用地连通性增强,趋向集中分布;整体上斑块不规则程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结构组成趋向复杂化.(4)年降水量和高程等自然要素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逐渐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园林植物环境艺术设计在植物景观造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植物景观的选择和布局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的美学效果.园林植物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布局和管理,可以在满足美化景观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等,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植物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各自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对植物景观的研究和应用,既要充分发挥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生境质量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网络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4/2/3
快速城市化导致我国出现局域生态退化、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占等问题,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东部沿海地区尤甚.识别生态网络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保障脆弱生态系统和城镇化程度高的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较少考虑生境质量变化对研究区的影响,以及确定生态廊道宽度的方法尚未成熟,准确性和空间精度存疑.使用InVEST模型对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景观要素识别选取生态源地,根据长时间序列的景观连通性和生境质量评估划分生态源地等级;运用电路理论方法提取生态廊道位置和宽度范围,以及判别生态"夹点"与生态障碍点.研究发现:(1)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空间格局态势;(2)识别出117个生态源地,包括7个一级生态源地,13个二级生态源地和97个三级生态源地,总面积2597.72km2,占大湾区的46.39%;(3)生态廊道共243条,其中,一级廊道104条,二级廊道139条,总长度1273.84km;(4)生态"夹点"88个、生态障碍点188个,是重点保护和优先修复的关键.研究结论可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空间管控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