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非囊肿型先天性梨状窝瘘的诊断及内镜微创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非囊肿型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的诊断和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76例非囊肿型CPSF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喉镜、颈部彩超、食道钡餐、颈部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于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引导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结果 喉镜下可见梨状窝处内瘘口,影像学检查可见瘘管与咽部相通;术后发生暂时性声者嘶哑3例,乳牙脱落3例;术后随访12~40个月,46例初治患儿复发1例,30例非初治患儿复发1例,再次行内镜下低温等离子烧灼,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CPSF症状无特异性,内镜下发现内瘘口是诊断的金标准,超声可作为初筛手段,食道钡餐联合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具有安全、微创、美观、便捷和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可作为儿童非囊肿型CPSF治疗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在经口咽喉肿瘤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系统在经口咽喉肿瘤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2020年7月27日至2021年10月31日,应用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经口切除咽喉肿瘤的55例连续性病例资料,男性44例,女性11例,年龄25~79岁。其中口咽肿瘤41例,咽旁间隙肿瘤9例,喉肿瘤2例,下咽肿瘤2例,咽后间隙肿瘤1例。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气管切开情况、鼻饲饮食及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55例患者中54例应用达芬奇机器人经口入路切除,1例梨状窝癌因下切缘暴露不佳术中改为开放手术。机器人平均手术时间为64.4 min,平均出血量为24.8 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6.9 d,平均经口进食时间为11.1 d,17例(30.9%)患者术中行预防性气管切开。38例咽喉癌患者中,同期行颈部淋巴清扫28例。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时间1~15个月,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复发,其余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在适应证选择合理的前提下,应用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经口切除咽喉肿瘤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梨状窝后壁鱼刺致急性颈段硬脊膜外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咽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由于该区域的解剖结构比较隐蔽,可能存在因咽腔狭窄暴露不佳而漏诊的情况。因异物留存时间过长导致的各类并发症临床文献时有报道,由于下咽梨状窝区域异物造成的急性颈段硬脊膜外感染病例临床上罕有报道。本例患者异物取出后1周出现了对侧的颈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后出现颈部疼痛及感染症状持续加重,颈部增强CT及MRI检查明确了感染的部位及罕见病因,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患者痊愈。1个月后随访,患者状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先天性梨状窝瘘伴感染微创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新生儿先天性梨状窝瘘的患儿。患儿7 d龄,因“气促、喘憋7 d”发现左侧颈部肿物,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考虑左侧颈部肿物为“颈部感染伴脓肿”可能性大。经过多学科讨论后先予左侧颈部穿刺引流,后在支撑喉镜下予针状电刀烧灼左侧梨状窝瘘口,封闭瘘口后观察未再见分泌物流出,诊断为左侧先天性梨状窝瘘,左侧鳃裂瘘管伴感染,左侧颈部脓肿。术后患儿症状改善,随访5个月无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梨状窝瘘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及脓胸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男性的梨状窝瘘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及脓胸。患者男,70岁,因“咽痛伴呼吸不畅5 d”就诊。颈胸部增强CT示:颈部软组织积气,纵隔积气,双侧胸腔积液。行双侧胸腔穿刺引流,后咽颈部肿痛消退。细菌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改用敏感抗生素。内镜检查见右梨状窝瘘口,下通纵隔并积脓,经瘘口插入引流管冲洗引流。患者症状逐渐好转,依次拔除胸腔和纵隔腔引流,感染治愈,随访10个月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双侧突发性聋169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总结单中心169例(338耳)双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更多患者伴耳鸣、眩晕,疗效欠佳,发病30 d内就诊疗效优于30 d后就诊;对低频范围内听力损失,住院治疗听力提高更显著;且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生可能存在免疫机制。论著《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论著《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采用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认为该方法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论著《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了48例(53耳)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患者的CT和MRI资料,因其类型不同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了解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论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通过比较前庭性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前庭性偏头痛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论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因果关系》从IEU公开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哮喘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的患病危险因素,而变应性鼻炎是CRSsNP的危险因素。论著《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分析77例CRSwNP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得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论著《OSA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塌陷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通过回顾分析11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资料,认为OSA患者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的阻塞与扁桃体分度和N3期存在相关性,其构建的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阻塞诺模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论著《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介绍10例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梨状窝癌的病例资料,认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论著《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一文介绍9例采用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手术治疗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认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化管理流程应用于产前诊断梨状窝瘘病例的效果:八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程序化管理流程在产前诊断为梨状窝瘘(pyriform sinus fistula,PSF)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6年1月制定了产前诊断PSF的程序化管理流程,即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颈部囊肿后进一步完善MRI检查确诊为PSF,并对气道受压程度进行评估,生后即留置胃管,禁止经口进食,完善CT/MRI及相关术前检查后限期行手术治疗。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按该流程进行管理的8例PSF患儿。总结产前诊断、生后治疗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产前:8例患儿首次产前超声检出颈部囊肿的孕周为(27.1±4.1)周,所有囊肿均位于左侧,产前MRI提示囊肿最大径为(32.0±12.2)mm,气管推移指数为(10.9±2.8)mm。(2)生后:8例患儿中男5例,女3例;出生胎龄为(38.0±0.9)周,出生体重为(3 020±459)g。1例因宫内气管推移指数为17.4 mm,行产时气管插管。患儿生后均禁止经口进食。生后行CT/MRI检查中位日龄为2.5 d(1~8 d),囊肿最大径为(40.6±6.9)mm,囊内均可见气泡影。术前感染指标不高,手术日龄为(8.6±2.3)d,术中均未见囊肿感染,均完整摘除囊肿及高位结扎瘘管,手术用时为(95.0±19.6)min,术后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5 h(3~71 h),术后住院时间(8.8±1.0)d,无一例出现声嘶等并发症。门诊结合电话随访4~5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程序化管理流程能够为产前诊断PSF病例的生后诊治提供正确的指导,有助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咽部神经鞘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下咽部的神经鞘瘤更为罕见,目前仅查阅到十余例报道。本文报道一例47岁女性下咽部神经鞘瘤患者,肿块位于右侧梨状窝。在气管切开后全麻,应用麻醉喉镜暴露术野,30°鼻内镜作为光源,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刀完整切除肿物,术中几乎无出血。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咽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鳞状细胞癌碰撞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下咽神经内分泌癌与鳞状细胞癌碰撞癌病例,患者女,58岁,因“咽痛20 d”就诊,入院后全麻下行左侧梨状窝肿瘤切除术+双侧颈部淋巴清扫术。术后梨状窝肿瘤病理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约占90%),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约占10%)。诊断为:下咽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并鳞状细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T2N1M0)。术后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化疗仅行1周期,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咽喉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咽喉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7例行带蒂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的口咽癌(10例)和下咽癌(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40~70岁。口咽癌中扁桃体癌5例,其中4例行颈-口联合入路扁桃体癌扩大切除术,1例行下颌骨裂开扁桃体癌切除术,舌根癌5例均行经颈外舌骨入路舌根癌切除术;下咽癌中梨状窝癌16例,均行保留喉功能的部分下咽部分喉切除术,咽后壁癌1例行部分下咽切除术。分析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咽癌及下咽癌缺损的预后、吞咽功能和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1例下咽癌患者因局部复发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因食管癌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舌根复发带瘤生存,余24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和远处转移。估算2年生存率为92.9%,3年生存率为88.9%。术后并发症方面皮瓣坏死1例次,咽瘘1例次,皮下脂肪液化和积液2例次,淋巴瘘1例次。25例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92.6%,其中下咽癌拔管率为16/17,口咽癌拔管率为9/10。25例成功拔除鼻饲管,完全经口进食率为92.6%。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制备成功率高,修复口咽和下咽癌术后缺损能够很好的恢复吞咽和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