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20年中药复方专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及新方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20年中药复方专利干预DN的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家专利平台治疗DN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利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 26.0软件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采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核心药物共现复杂网络,并展现潜力新方新药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中药复方专利261项,包含中药438味,高频中药有黄芪、生地黄、丹参、枸杞子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为主,性味以寒、甘居多,归经多属肝、肾经。常用药对有灵芝-生地黄等,常用角药有三七-当归-灵芝等。聚类药物有“三七、灵芝、当归、芡实、生地黄、枸杞子”等7组,潜力药物有“凌霄花-宽筋藤-刺楸树根-毛蜂子-黑阳参-柠条-泽泻实-断节参”等5组,通过拓扑属性分析筛选得到治疗DN的核心新方。结论: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DN基于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多运用益气健脾、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治法提高临床疗效,可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鹅掌楸苷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鹅掌楸苷对急性期心肌梗死(心梗)大鼠心肌凋亡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的相关因子与机制。方法:2019年1-12月选择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00±10)g,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鹅掌楸组各10只。鹅掌楸苷组大鼠造模前5 d至术后3 d予以鹅掌楸苷溶液(10 ml/kg)灌胃1次/d,心梗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1次/d。术后取静脉血检测3组大鼠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术后3 d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处死大鼠后取心肌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提取心肌组织总蛋白检测相关凋亡因子(caspase3、BAX、BCL-2)的变化。分别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进行组织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转录活性检测。结果:术后2 h,鹅掌楸苷组较心梗组大鼠肌钙蛋白T降低,(1.74±0.63)μg/L比(3.54±1.60)μg/L( t=2.69, P<0.05)。心脏超声显示鹅掌楸苷组与心梗组大鼠比较,射血分数较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低(均 P<0.05)。病理染色显示心梗组大鼠的心肌组织破坏严重,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UNEL半定量结果显示,给予鹅掌楸苷治疗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56.66±2.414)下降,与心梗组(76.55±1.843)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5, P<0.01)。心梗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β、TNF-α水平高于鹅掌楸苷组( P<0.05)。鹅掌楸苷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较心梗组降低( P<0.05),mRNA的转录活性也较心梗组低( P<0.05)。 结论:鹅掌楸苷可能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而对大鼠心梗后的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群落生态位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但对该区域森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以及多样性相关研究较少.收集和整理了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乔木植物及其科属特征,并分析主要优势物种的生态位特征以及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采用"Levins"方法计算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随后,使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Association coefficient联结系数和Ochiai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种间联结性;最后,使用方差分解方法计算了每个环境因素对植物多样性的解释率.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森林群落共有植物42科71属119种,物种组成主要以松科(17种)、杜鹃花科(10种)、桦木科(9种)、无患子科(8种)和樟科(6种)为主;(2)该地区所有种植物生态位重叠值较低(平均值为0.027),并且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种对数最多,说明森林群落整体竞争较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态位宽度值由高到低的物种依次为:冷杉、杜鹃、云南铁杉、川西云杉、落叶松、黄背栎、高山栎、花楸、石栎和云南松,这10种植物在森林群落占据优势地位;(4)种间关联结果显示方差比率大于1,说明森林群落中物种间存在较强的正关联,群落内各个物种占据的不同生态位,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5)年均温和坡向被认为是影响该地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关键的两个环境因子;(6)森林群落在年均温为7-11℃的地区和半阳坡的地形中,群落植物多样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3种混交林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1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银杏 Ginkgo biloba-桢楠 Phoebe zhennan;CB:香椿 Toona sinensis-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桢楠 Phoebe zhennan;MB: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乐昌含笑 Michelia chapensis-香椿 Toona sinensis-玉兰 Yulania denudata)表层(0-20 cm)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功能类群及其土壤理化因子,并以草灌化未造林地作对照(CK),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不同林型造林初期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于CK,表现为MB>BB>CB>CK,主要受到土壤孔隙度、水解性氮的影响.(2)土壤真菌门水平优势类群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MB中的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P<0.05).与CK相比,球囊菌门与Leptodiscella相对丰度在各林型中均降低.(3)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与置换多元方差(Adonis)分析表明,造林初期,造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1).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全钾、水解性氮、土壤容重及土壤碳氮比是影响真菌群落指示种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被孢霉门与水解性氮、碳氮比、全氮、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均呈正相关,与全钾呈负相关.(4)真菌群落主要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病理营养型次之;造林后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降低,而土壤腐生菌的相对丰度在BB与MB处理中反而显著增加(P<0.05);MB处理中动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真菌优势功能类群主要受到土壤pH、土壤孔隙度、土壤碳氮比(C/N)、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影响.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发生了显著改变,阔阔混交林较针阔混交林变化更加明显,其中多种阔叶树混交林病原菌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酵母提取物诱导花楸悬浮细胞的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利用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YE)作为模拟生物胁迫的诱导子,诱导花楸悬浮细胞(Sorbus pohuashanensis suspension cell,SPSC)产生生物胁迫作用,对胁迫下产生的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采用正相硅胶、葡聚糖凝胶、中压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对SPSC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出 26 个三萜类化合物,包括 15 个乌苏烷三萜(1~15),2 个 18,19-裂环乌苏烷三萜(16~17),4 个羽扇豆烷三萜(18~21),2 个环阿屯烷三萜(22~23),以及 3 个鲨烯型三萜(24~26).所有三萜均为首次从YE诱导SPSC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22-O-acetyltripterygic acid A(1)为新化合物.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抗肿瘤和抗炎活性评估,结果表明化合物 1 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释放一氧化氮(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湖北金粟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湖北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 var.hupehensis(Pamp.)K.F.Wu干燥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湖北金粟兰干燥根的7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光谱学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湖北金粟兰中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15)-eu-desmen-1β,11-diol(1)、布卢门醇B(2)、左旋松脂醇(3)、右旋O,O-二甲基鹅掌楸树脂醇A(4)、1α-acetoxy-8α-hy-droxy-2-oxo-euesman-3,7(11)-dien-8,12-olide(5)、1α-acetoxy-8α,9-dihydroxy-2-oxo-euesman-3,7(11)-dien-8,12-olide(6)、4-hydroxy-4,7-dimethyl-3,4-dihydronaphthalen-1(2H)-one(7)、左旋落叶松脂醇(8)、反式桂皮酸(9)、没食子酸(10)、黑麦草内酯(11)、β-谷甾醇(12).结论:其中,化合物1、5、6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7~11为首次从湖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楸树DELLA基因家族生信分析及CbuGRAS9的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通过鉴定楸树(Catalpa bungei)DELLA家族基因并分析CbuGRAS9的基因功能,为楸树生殖调控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楸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并克隆了5个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同源的CbuDELLAs基因;利用ExPASy、SWISS-MODEL、Plant-mPloc、PlantCare等在线工具对CbuDELLAs蛋白进行等电点、蛋白结构、亚细胞定位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以9-1(Catalpa bungei'Luoqiu No.1')和'百日花'楸树(Catalpa'Bairihua')为材料,分析了CbuDELLAs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并通过异源转化拟南芥证实了CbuGRAS9的分子功能,利用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了与CbuGRAS9互作的蛋白.结果表明:5个CbuDELLAs蛋白的氨基酸数目为455~588,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04~6.43 kDa,等电点为4.81~5.14;CbuDELLAs蛋白均含有DELLA和GRAS保守结构域,全部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buDELLAs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中.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这5个DELLAs基因启动子区均含有参与赤霉素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qRT-PCR结果显示,'百日花'楸中CbuDELLAs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9-1楸,其中CbuGRAS9为差异最显著的基因,Cbu-GRAS9转基因株系的开花时间被明显推迟.鉴定到与CbuGRAS9互作的蛋白质主要富集在核糖体、氨基酸合成、次级代谢、光合作用、TCA循环等代谢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野外土壤增温对胡桃楸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加地表土壤温度,从而影响植物幼苗生长和种群动态.本研究以温带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的优势树种胡桃楸为对象,研究野外土壤增温 2℃对 1 年生和 2 年生胡桃楸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土壤增温使1 年生胡桃楸幼苗的基径、根长、总叶面积、叶干重、根干重、总生物量、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表观光合电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分别显著增加18.3%、66.7%、94.4%、105.9%、95.8%、37.8%、89.5%、100.0%和71.4%;土壤增温使2 年生幼苗的基径、总叶面积、叶干重、总生物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ETR、ΦPSⅡ和qP分别显著增加12.5%、180.5%、97.3%、42.5%、23.9%、20.4%、14.9%、20.7%、66.7%、283.3%和 284.6%.苗龄和增温对幼苗的根冠比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ΦPSⅡ、qP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土壤增温显著降低了2 年生幼苗的根冠比,2 年生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增幅(4.1~4.6 倍)远高于1 年生幼苗(1.5~1.8 倍).野外土壤增温2℃有利于 1 年生和 2 年生胡桃楸幼苗生长,提高胡桃楸幼苗的更新潜力,尤其是2 年生胡桃楸幼苗通过大幅增大叶面积、提高叶片光化学效率和提升体内的保护酶活性产生抗逆性来应对土壤增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皮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皮子药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化学成分.方法 皮子药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大孔树脂、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丁香酰奎宁酸(1)、绿原酸(2)、木兰花碱(3)、表松脂酚(4)、鹅掌楸树脂酚B二甲醚(5)、去甲槟郎碱(6)、辛夷脂素(7)、planispine A(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中亚热带同质园不同生活型树种微量元素重吸收效率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林木叶片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可以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并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但相对于关注较多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重吸收规律仍然未知.因此,该研究主要比较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生活型树种对微量元素的重吸收效率差异.以中亚热带同质园中处于生长旺盛期的8个树种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8月调查了不同树种成熟叶和衰老叶中微量元素A1、Fe、Mn、Zn和Cu的含量,并分析元素的重吸收效率,探索其养分利用策略.结果显示:常绿树种(包括针叶和阔叶)对Mn、Zn和Cu的重吸收效率均明显高于落叶阔叶树种,但8个树种对Al和Fe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元素重吸收特征.相对于其他树种,马尾松(Pinus mnassoniana)和樟(Cinnamomum camnphora)对Mn的重吸收效率较高(>30%),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和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对Mn的重吸收不明显.樟对Zn的重吸收效率达67%,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对Cu的重吸收效率达52%,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对Zn和Cu表现为在衰老叶中积累(-30%和-23%).此外,微量元素重吸收效率与土壤元素含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的重吸收效率与大量元素重吸收效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协同性.这些结果充分证明常绿阔叶树种相对于其他生活型树种对微量元素的重吸收效率更高,具有更好的微量元素利用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