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生长的水盐阈值对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机制的解释
编辑人员丨2024/1/6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离海向陆25 km左右的区域内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类圆形植被斑块,其演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高,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水盐交互作用和植被演替的理想对象,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于黄河三角洲盐碱滩地植被恢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类圆形植被斑块的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长发育的水盐阈值和生活习性,以及黄河三角洲缓平低地盐生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对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缓平低地的积水地形导致的局部水盐再分配是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的基础.盐地碱蓬分布在类圆形植被斑块的最外缘,为局部高盐分(1.0%~2.1%)、湿润地带;向斑块中心,分布着矮小的芦苇,为局部中高盐分(0.12%~0.79%)、低水深地带;再向斑块中心,柽柳散落分布在积水线附近,为局部低水深、中等盐分(0.16%~0.70%)地带;斑块中心区分布着芦苇和白茅,为局部高水深、低盐分(0.1%~0.32%)区域.春季和冬季,灰白色的高含盐量盐斑出现在盐地碱蓬外侧,为局部高盐分(1.6%~3.4%)、干燥地带,由蒸发引起的盐分迁移积累所致.由此,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圈层结构的类圆形植被斑块.依据该规律,可构建微地貌营造结合水盐控制的生态修复模式,促进植被的正向演替,为黄河三角洲盐碱滩地植被恢复提供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黄河三角洲芦苇生长与根系分布特征对不同时期水盐胁迫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土壤水分和盐分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了解湿地植物对水盐胁迫的响应规律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选择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植被芦苇,采用室内盆栽控制实验,研究芦苇生长与根系分布特征对不同水盐处理时期(萌芽期、苗期)和不同水位(CK、-30 cm、0 cm、30 cm)以及不同盐浓度(0%、1.5%)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 表明:水盐交互作用对芦苇根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在无盐分处理和30 cm水位交互作用下根生物量与CK无显著差异,但在1.5%盐分处理和30 cm水位联合胁迫下根生物量显著小于CK,说明土壤盐度会改变植物对水分的耐受阈值;除芦苇株高外,0 cm水位条件的芦苇各项生态指标均表现为高值,而30 cm水淹条件对芦苇生态特征存在一定抑制作用,说明芦苇生长适宜浅水环境;土壤表层芦苇根系总生物量对水盐梯度的响应不敏感,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水盐因子显著影响芦苇根生物量的积累;芦苇须根生物量在0 cm水位、无盐分处理和苗期处理三因素交互作用下最高,为(6.76±2.19) g·株-1,在30 cm水位、1.5%盐分处理和萌芽期处理三因素交互作用下须根生物量最低,仅为(1.09±0.68)g·株-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