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稳致远,更上层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尽管残雪尚未完全消融,2023年已在指间流沙般悄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繁殖洄游期青海湖裸鲤雌雄个体及群体对栖息地底质偏好选择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明晰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对栖息地底质的偏好,研究通过青海湖裸鲤栖息地调查筛选出5种典型栖息地底质类型,在青海湖支流沙柳河刚北干渠搭建配置有5种底质类型的青海湖裸鲤生境模拟池,采用偏好指数量化法,确定了雌雄个体偏好底质类型及偏好强度,分析了影响青海湖裸鲤底质选择的内外因素.结果表明:(1)单尾青海湖裸鲤雌鱼个体沙砾底质访问时间最长(2540s),雄鱼个体中小卵石底质访问时间最长(1960s);(2)青海湖裸鲤雌鱼只偏好沙砾底质(PI=6595.8),雄鱼偏好3种底质类型,其中中小卵石偏好程度最高(PR=10.3);(3)青海湖裸鲤雄鱼在群体底质选择中会跟随雌鱼的选择偏好,沙砾底质访问时间最长(2051s).研究旨在为青海湖裸鲤河道底质改造、"自然"栖息地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寒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吸湿凝结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寒沙区,水资源匮乏,吸湿凝结水是维持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非生物影响因子.采用自制微渗仪(直径10 cm,高度分别为3、4、6、11 cm)观测3类生物土壤结皮(苔藓结皮、藻类结皮、物理结皮)和流沙的吸湿凝结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除去大风和降雨天气外,吸湿凝结水每天都会产生;不同地表类型产生的吸湿凝结水量存在差异,生物土壤结皮生成的吸湿凝结水量显著大于流沙上产生的吸湿凝结水(P<0.05),即生物土壤结皮有利于吸湿凝结水的生成;随着结皮的发育,吸湿凝结水量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流沙<物理结皮<藻类结皮<苔藓结皮;凝结现象自19:00开始,次日7:00结束;日出后,吸湿凝结水量迅速下降,持续时间为5h,其中苔藓结皮与流沙下降速率最快;吸湿凝结水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5 cm内,达总凝结量的90%以上,且观测值变异系数小,可作为代表性土壤深度进行吸湿凝结水的相关研究;吸湿凝结水量与大气温湿度密切相关,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大气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吸湿凝结水量受取样深度、地表类型、大气温湿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的稳定性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甘肃河西走廊经过60年的防沙治沙,在绿洲上风向边缘形成了一条流沙堆积带,即积沙带.其中,民勤绿洲上风向边缘的积沙带最高大、最连续.为了揭示积沙带的稳定性动态,在民勤绿洲上风向边缘设置11条观测样线,从2016年1 1月上甸至2019年4月上旬进行了7次风蚀积沙观测和沙面特征点位移观测.民勤绿洲上风向边缘积沙带按形成方式可分为人工固沙林积沙带、天然灌丛积沙带和乔灌木混交单行林积沙带.结果 表明:人工固沙林积沙带风蚀最严重且前移速率最快,天然灌丛积沙带次之;风蚀程度越轻则积沙带前移速率就越慢,草本植物盖度越高沙面风蚀程度就越轻,积沙带前移速率就越慢.草本植物盖度与沙面稳定性二者相辅相成;积沙带迎风坡为风蚀面,而背风坡为积沙面,一蚀一积,维持着积沙带的前移及其动态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柴达木盆地尕海湖区白刺灌丛沙堆剖面土壤养分的分布和富集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白刺沙堆作为柴达木沙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生物地貌景观,在固定流沙、改良土壤和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柴达木盆地尕海湖区的白刺沙堆为对象,选取了盖度分别约15%、25%、45%和60%的白刺沙堆分析其剖面及堆间地的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探究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垂直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SOM、TN、TP、TK、AN、AP、AK含量在4个沙堆中变化范围分别为1.67~10.22 g·kg-1、0.05~0.42 g·kg-1、0.31~0.54 g·kg-1、15.87~18.84 g·kg-1、2.26~11.68 mg·kg-1、0.80~15.00 mg·kg-1、45~161mg·kg-1.垂直方向上,在盖度15%的白刺沙堆中,除TP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土壤养分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趋势;在盖度25%、45%和60%的白刺沙堆中,SOM、TN、AN、TP、AP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减少趋势,而TK、AK随土层变化不明显.在沙堆地平面以上,除TP未表现出富集效应外,SOM、TN、TK、AN、AP、AK均有富集,且基本在表层富集程度最大,其中AN富集率达5.19;在沙堆地平面以下,TN、TK、AN、AK、AP也均表现出富集效应.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SOM、TN、AN、TP、AP、TK、AK 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除TP外,其余养分指标均主要受海拔的影响.综上,白刺沙堆剖面土壤养分含量在表层最高,其富集效应不仅体现在沙堆内部,在沙堆地平面以下也有所体现.本研究结果可为柴达木盆地地区白刺沙堆科学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腾格里沙漠不同组成生物结皮特征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物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生物结皮的存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而对生物结皮基本特征对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较少.以流沙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组成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地衣-藓结皮、藓结皮)中以结皮厚度、叶绿素a含量、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及结皮中养分为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结皮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组成生物结皮的结皮厚度、叶绿素a、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C、N、P、C/N、C/P、N/P的变化范围从藻结皮到辞结皮分别为:2.28-8.29 mm、1.79-8.05 μg/cm2、14.60-20.43 mg/kg、13.16-19.37 mg/kg、5.54-51.42 g/kg、0.44-3.36 g/kg、0.23-0.54 g/kg、9.62-15.32、24.07-94.98、1.92-6.23,且上述结皮特征均沿着藻结皮、地衣结皮、地衣-萍结皮、藓结皮方向显著增加(P<0.001),但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在地衣结皮、地衣-藓结皮和藓结皮间无显著差异(P>0.05);(2)相比于C和N,结皮的P含量具有较小的变异系数,且不同组成生物结皮的N/P均小于14,说明不同组成生物结皮均易受到N限制;(3)结皮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在不同组成生物结皮呈增加趋势,但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生物结皮特征与结皮下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生物结皮的胞外蛋白质、C/N和P是影响结皮下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影响因子,且胞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解释量为92.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梭砂贝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和西藏拉萨等地区,为中国特有植物,常生于海拔3 800~4 700 m的沙石地或流沙岩石的缝隙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工蓝藻结皮对沙区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其恢复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土壤酶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反映土壤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近年来新型的固沙技术之一,能够显著促进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然而,目前关于人工BSCs如何影响沙区土壤酶活性及恢复速率的研究仍鲜见报道.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培育以及自然发育的蓝藻结皮和流沙表层(0-2 cm)土壤酶活性(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以及BSCs的基本特征(叶绿素a和胞外多糖)进行测定,探讨了人工蓝藻结皮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与恢复速率以及土壤酶活性与人工蓝藻结皮基本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蓝藻结皮表层土壤蔗糖酶(13.03-20.51 mg d-1 g-1)、纤维素酶(45.60-47.20 mg d-1 g-1)、过氧化氢酶(12.43-23.31 μmol d-1 g-1)和淀粉酶活性(91.04-153.93 mg d-1 g-1),显著高于流沙表层 4 种土壤酶活性(1.52 mg d-1 g-1、43.05 mg d-1 g-1、7.08 μmold-1g-1和 64.77 mg d-1g-1;P<0.05);相比自然发育的蓝藻结皮(17.60 mg d-1 g-1、46.70 mg d-1 g-1、23.87 μmol d-1g-1和 246.22 mgd-1g-1),人工蓝藻结皮加快了土壤酶的恢复,土壤蔗糖酶与纤维素酶活性恢复最快(100.0%),土壤过氧化氢酶次之(61.7%),土壤淀粉酶恢复速率最慢(24.9%).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蓝藻结皮的基本特征与4种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人工蓝藻结皮的形成与发育显著促进了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增加,加快了土壤酶活性的恢复速率,为评估人工蓝藻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