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蛇伤诊疗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全球每年约发生540万起蛇咬伤事件,导致180万至270万人因毒蛇咬伤中毒,81 410至137 880人因此死亡,另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永久性残疾。在亚洲,每年约有200万人被毒蛇咬伤 [1]。中国蛇咬伤多发生在4~10月,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目前粗略估计我国每年的蛇咬伤病例达数百万,毒蛇咬伤为10~30万人,70%以上是青壮年,病死率约为5%,因蛇咬伤致残者高达25%~30%,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4]。蛇咬伤多发生于农村偏远地区,目前国内尚缺乏流行病学监测和报告体系,蛇咬伤的发病率被严重低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舟翅桐属(锦葵科,梧桐亚科),中国植物一新分布属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文章报道了云南省勐腊县中老边境地区舟翅桐属(Pterocymbium R.Br.)及其属下热带落叶大乔木——大花舟翅桐(P.macranthum Kosterm.)在中国的分布新记录.此外,还完善了其属和种的描述,评估了境内种群规模和濒危程度.[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对其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并用数码相机对关键分类特征进行拍摄记录;利用无人机航拍对大花舟翅桐境内种群进行规模快速评估;采用访谈法并结合经验对其IUCN物种受威胁等级进行评估.[结果]大花舟翅桐在中国境内约有1 000株,分布区面积约2 000 hm2,建议将其评为IUCN红色物种名录易危(VU)物种.[结论]舟翅桐属为中国新记录属,属下大花舟翅桐为中国新记录种.该发现将其分布区向北扩展至热带亚洲北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与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四川泸州发现贵州臭蛙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臭蛙属Odorrana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目前共有64种(AmphibiaWeb,2023),中国有41种(Lin et al.,2022),贵州臭蛙O. kweichowensis是Li等(2018)发表的新种,目前仅记录分布于贵州省(Li et al.,2018;李仕泽等,2020;中国两栖类,20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强调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性和在全球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动植物及植被群落(亚洲北缘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从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特有种等生物生态过程方面,评估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结果表明:(1)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有 3653 种野生维管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 540 种,各类野生动物占全国的比例高达 10%~30%,生物多样性极高.(2)植物区系独特,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植被区划属于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属马来区的部分呈现出热带性和与中国华南大陆的共源性显示出明显的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3)植物区系中的植物物种特有性较低,特有属仅有 7 个,特有种仅约占岛内植物的 1/10,较低的特有性表明了其大陆起源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元素,具有鲜明的环境指示特色.该研究明确了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背景下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海南未来申遗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近五十年来野生亚洲象的种群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亚洲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增加物种丰富度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栖息地丧失和退化、非法盗猎和人象冲突等因素影响,世界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大幅减少.为探究野生亚洲象分布及数量变化以及当前保护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亚洲象现存分布的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历史分布、数量动态、威胁因素、传统文化、法律法规和保护行动计划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50年来,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动态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1970-2000年持续下降,2000-2010年数量逐步增长,2010年至今缓慢下降;(2)南亚地区是稳定全球野生亚洲象种群的重要区域,主要是由于及时立法、传统文化保护等;而东南亚地区亚洲象种群持续下降,主要是受东南亚地区森林砍伐、非法盗猎等影响,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区域森林栖息地大面积丧失是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缅甸和泰国地区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盗猎和走私;(3)南亚地区的现存栖息地相对集中,东南亚地区破碎栖息地较多,缅甸还拥有较多的潜在分布区;(4)当前世界野生亚洲象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盗猎和非法贸易、人象冲突等,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困难、孤立种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应当因地制宜,在开展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保护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南京市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为探究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入侵与南京市本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该文采用踏查及样方调查对其入侵地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入侵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200 种(含种下单元),隶属于62 科156 属,其中被子植物195 种,裸子植物1 种,蕨类植物4 种;数量最多的是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植物,分别有25 种和24 种;从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占多数,有 133 种,占所有种的66.50%;此外,群落内尚有其他外来植物 29 种.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为 40.00%;其次是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为 7.00%.(2)从植物区系看,非入侵地中植物科的区系分布型共 4 个,而入侵地植物科的区系类型仅有 3 个,其中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两者均有,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型仅在非入侵地中存在.非入侵地植物科的区系以世界分布型为主,有 13 科,占该类型群落中所有科的39.39%;入侵地则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有16 科,占总科数的45.71%.非入侵地中植物属的区系分布型有 10 个,而入侵地有 12 个,两者区系成分相近,旧世界热带型和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仅在入侵地中出现.北温带分布型和世界分布型同为两者中最主要成分.入侵地及非入侵地群落属的区系R/T值分别为0.58 和0.38,种系分化度分别为3.29 和3.11.(3)重度入侵群落的Margalef指数(E)与非入侵及轻度入侵群落相比,显著降低;此外,重度入侵群落的 Simpson指数(D)、Shannon-Weiner(H′)指数和Pielou指数(J)均显著低于非入侵、轻度入侵、中度入侵群落.(4)不同生境之间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的E、D、H′和J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可为南京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的治理防控和生态恢复,以及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皖西大别山北坡苔藓植物区系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该研究于2019-2021 年4 次对安徽大别山北坡进行苔藓植物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对采集到的1 517 份标本鉴定以及文献整理,统计分析该区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区系地理组成;并与华东、华中、华北等地的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组成进行比较,以明确大别山北坡苔藓植物区系的归属问题.结果表明:(1)安徽大别山北坡共有苔藓植物80科180属482种(包括种以下单位);该次调查增加了12科40属206种,其中安徽省新记录种9个.(2)发现受威胁苔藓植物2种——滇西高领藓(Glyphomitrium minutissimum)属于极危(CR),瘤根真藓(Bryum bornholmense)属于易危(VU).(3)大别山北坡苔藓植物区系拥有3个世界性单种科,14个世界性单种属,且有34个世界性寡种属(2~6种),该区单种属和寡种属(48属)占该区总属数的26.67%,表明该区苔藓植物起源古老.(4)大别山北坡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北温带成分(26.43%)和东亚成分(24.89%)为主,热带亚洲成分(14.54%)次之.(5)安徽大别山北坡苔藓植物区系与华东(西天目山、清凉峰、阳际峰)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地理气候特征相似,苔藓植物种类组成相近,表明安徽大别山北坡苔藓植物区系应隶属于华东区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中国腹枝衣属地衣的多样性与区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为探讨中国腹枝衣属地衣的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明确其分布特征与种类组成,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及采集地衣标本,结合形态、解剖、化学等方法,对 128 份采自中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个省份的腹枝衣属(Herpothallon)地衣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共鉴定出腹枝衣属地衣 12 种,其中南方腹枝衣[H.australasicum(Elix)Elix&G.Thor]、颗粒腹枝衣(H.granulosum Jagadeesh Ram&G.P.Sinha)、喜马拉雅腹枝衣(H.himalayanum Jagadeesh&G.P.Sinha)、裂芽腹枝衣(H.isidiatum Jagadeesh Ram&G.P.Sinha)和小腹枝衣(H.minutum Jagadeesh)为中国新记录种.并且,对该属所有已知(已报道和本次鉴定)种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已知腹枝衣属地衣 14 种,占世界已报道种类的 29.17%.(2)地理成分有 5 种类型,即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澳大利亚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3)中国腹枝衣属地衣主要分布在海拔 300~2 500 m的范围内.(4)生长基物多为树皮,叶生、石生和藓生的物种较少.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腹枝衣属地衣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这对明确中国该属地衣物种组成以及地衣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中国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研究现状及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它们具有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其他热带雨林类似的群落结构、生态外貌和物种多样性,是亚洲热带雨林的北缘类型.由于发生在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北缘,受到季节性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影响,它们在植物区系组成上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属种;在生态外貌上,低地的热带雨林的林冠层中具有一定比例的落叶树种,大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比例相对较低,而藤本植物和叶级谱上的小叶植物更为丰富;与热带亚洲非季节性气候地区的低地热带湿润雨林有一定区别,被称为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国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西南部与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在南部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通过比较,云南与广西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特征上最接近;云南含龙脑香科植物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尽管分布海拔偏高(可分布到海拔1 100 m,最高可达1 300 m),但体现了低地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具有最高比例的热带亚洲分布属种.中国不同地区对热带雨林研究的文献在对其界定、分类、描述及生态外貌特征和树种丰富度等方面的记载都不尽相同.该文简要评述了中国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研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对中国热带雨林的深入研究、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季风对亚洲热带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是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也是热带植物分布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揭示季风对热带植物迁移与进化的影响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东亚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亚洲地区夏季盛行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历史上,季风盛行的时间与早期被子植物在东南亚群岛、华夏古陆起源的时间大致吻合,季风可能促进了被子植物的快速分化与扩散.季风是热带植物得以向北扩散到我国滇黔桂交界区和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季雨林、干旱河谷稀树灌丛或草原、海南岛西部滨海稀树草原等特殊植被的形成.亚洲的三大夏季风在高山纵横、大河奔流和石灰岩地貌密布的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一带交汇、叠加,使之成为一些典型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与特有种分布中心.这可能是中国-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风可能促进热带植物的进一步北迁,增加中国南方植物区系的热带植物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