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花岗岩堡状峰乌冈栎种群的表型变异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堡状峰是类似城堡外貌而凸出于周围环境之上的特殊山峰,位于中国闽南乌山风景区堡状峰地貌上的乌冈栎(壳斗科)种群的表型发生了变异,其与原类型的显著不同在于叶背具宿存性黄褐色星状毛.为解释这一现象,该研究对堡状峰顶部的乌冈栎种群分布进行调查,包括其中的变异型、原始型、过渡型,以及堡状峰山脚、另一异域的典型原始型种群被研究,基于叶表皮解剖,利用方差分析统计显微性状的差异,结合生态因子,探究变异的原因及演化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1)变异型在山顶西侧形成以其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灌丛群落,东侧的小片灌丛以原始型为主,后者内部还有少量过渡型.(2)各种群单细胞毛状体基(STB)与复合毛状体基(CTB)在叶上表皮的密度很小甚至小于每平方毫米1个,宏观的表现为无毛.原始型、过渡型、变异型的STB密度均值在叶下表皮递增.变异型种群与原始种群相比,叶下表皮CTB或典型星状毛(Tst)的密度由每平方毫米0.481~1.122个变异至每平方毫米57.2个,宏观表现为形成密毛.气孔长宽比在原始型(1.187~1.205)至变异型(1.258)间递增.(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变异型叶下表皮STB与CTB密度及气孔长宽比较原始型显著增加(大)(P<0.01),但气孔密度与尺寸在种群间未表现出规律与差异性(P>0.05).乌山堡状峰顶的土壤贫瘠、水热条件差.综合生境与统计的结果表明,变异型乌冈栎叶背毛状体及气孔长宽比的变异具抵抗干旱或极端气温的功能.由于花粉流未曾间断,因此相比于地理隔离,特殊生境促使乌冈栎发生适应性演化应是该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亚热带特殊花岗岩地貌促进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中国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研究现状及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中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它们具有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其他热带雨林类似的群落结构、生态外貌和物种多样性,是亚洲热带雨林的北缘类型.由于发生在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北缘,受到季节性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影响,它们在植物区系组成上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属种;在生态外貌上,低地的热带雨林的林冠层中具有一定比例的落叶树种,大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比例相对较低,而藤本植物和叶级谱上的小叶植物更为丰富;与热带亚洲非季节性气候地区的低地热带湿润雨林有一定区别,被称为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国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西南部与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在南部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错过渡.通过比较,云南与广西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在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特征上最接近;云南含龙脑香科植物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尽管分布海拔偏高(可分布到海拔1 100 m,最高可达1 300 m),但体现了低地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具有最高比例的热带亚洲分布属种.中国不同地区对热带雨林研究的文献在对其界定、分类、描述及生态外貌特征和树种丰富度等方面的记载都不尽相同.该文简要评述了中国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研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对中国热带雨林的深入研究、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中国戈壁针茅草原的分布、群落特征和分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戈壁针茅(Stipa tianschanica var.gobica)草原主要分布于荒漠草原区的石质丘陵或石质山坡,向东可以分布在典型草原区的石质丘陵或山地,向西也可以分布在荒漠区的石质山坡上.该研究调查了中国戈壁针茅草原的主要植被类型,通过对115个样地的样方数据分析,量化描述了这一草原类型的主要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戈壁针茅草原共有维管植物272种,隶属于38科127属;其中裸子植物3种,隶属于l科l属;被子植物269种,隶属于37科126属,物种数大于等于10种的科为: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百合科、藜科、石竹科;戈壁针茅草原植物区系的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共178种植物,占总种数的65.44%;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植物为主,共120种,占总种数的44.12%;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以东古北极分布种和亚洲中部分布种(含其变型)最多,分别为82种和80种,占总种数的30.14%和29.41%;盖度等级划分上以0.1%-1.0%的盖度最多,共174种,占总种数的63.97%;恒有度等级划分上以I级(0-20%)的物种数最多,共258种植物,占所有植物种数的94.85%.基于群落调查数据,按照群落-外貌分类原则,将戈壁针茅群系划分为8个群丛组106个群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森林结构总体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城市森林结构决定了城市森林的外貌、总体绿量,影响其生态效益.本文对北京市六环外1 km范围内城市森林分层抽样调查,研究其多样性及乔木规格,并根据北京城市特点分析其空间差异,以期找出存在问题及梯度变化规律,为北京城市森林多样性保护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对各类城市森林847个标准样方的调查,共记录木本植物50科、106属、159种,本地种占75%;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仍然是少数物种主导,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与国槐(Sophora japonicaL.)分别为使用数量最多(9.7%)和使用频度最高(28.45%)的树种;乔木平均胸径19.79 cm,平均冠幅5.4 m,规格总体偏小,且规格差异不大.北京市城市森林沿城市发展方向由城内向城外展现出了明显的梯度变化:总物种数4环外多于4环内,最高为4~5环112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乔木规格减小;“城六区”物种组成、多样性及乔木规格均优于其他行政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苏干湖湿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群落外貌特征和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子,其时空异质性演化规律研究有助于认识湿地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环境响应机制.采用湿地群落学调查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苏干湖内陆盐沼湿地近3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像元二分模型在内陆盐沼湿地植被覆盖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苏干湖湿地的植被覆盖度在1987-2017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增幅为0.162%/5a,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位埋深呈正相关,与土壤全盐量呈负相关,但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位埋深、土壤全盐量间的相关性各有差异.苏干湖湿地植被覆盖度受地下水位埋深、土壤全盐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呈现出斑块状镶嵌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采用数量分类方法,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而群落外貌,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文献收集与整编,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植被分类方法,植被命名,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被志(vegegraphy)是基于植被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群落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功能、生境条件,以及地理分布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植被志”的英文译为“vegegraphy”,是本文的新造词,它是由“vegetation”的词头“vege-”和英文后缀“-graphy”(记叙之意)组成的合成词.《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是一项时间紧迫、内容复杂、工作量浩繁的重大科学工程.它的完成将极大提升中国植被科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水平,并为中国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本文首先简述了植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外貌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动态变化等)和国内外植被调查的进展情况,简要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并对以往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若干修订.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并提出了《中国植被志》卷册编排体系和用于《中国植被志》研编的植被类型划分方案.在对植被分类系统的修订方面,主要对高级分类单位及相对应的英文名称进行了讨论和修订.按照本文修订的分类系统,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对应的英文名称分别是:植被型组(Vegetation Formation Group)、植被型(Vegetation Formation)和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formation)、群系组(Alliance Group)、群系(Alliance)和亚群系(Suballiance)、群丛组(Association Group)以及群丛(Association).在植被型组中,划分为9类: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及无植被地段.关于《中国植被志》的卷册编排和“植被类型”划分,首先按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划分相应的“卷”;在此框架下,模糊“植被亚型”、“群系组”和“群系”的概念,确定“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并将其作为植被志各卷中的“册”.这样处理不仅保证了研编工作的可操作性,也保持了同一卷册中特定植被类型的完整性.《中国植被志》编排体系中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很重要,它是指具有相同建群种及相同优势类群(如种、属)的植被组合,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植被分类单位.“植被类型”的划分遵循“优势类群及生活型的同一性,生境条件的相对重要性,植被特征及用途的差异性,以及突出植被志的应用性”等原则.按该编排体系,《中国植被志》将由48卷约110册组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法瑞学派的发展历史及其对当代植被生态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法瑞学派也称Braun-Blanquet学派,盛行于欧洲大陆,也是当今全球植被科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该文对这一学派的发展历史、植被科学理论和野外实践,以及群落分类系统做了简要介绍.法瑞学派的发展可分为开创(1910-1943年)、发展(1945-1980年)、分化(1980-1990年)和融合(1990年至今)四个时期.法瑞学派重视野外实践,强调植物群落内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强调植物群落主要属性是物种组成,以及特征种(或鉴别种)在群落分类和评价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野外调查方法和样地归类的程序;建立了以"群丛"为基本等级的一个自下而上、严谨的、正规的植被分类体系;具有理论上的兼容性和技术上的开放性等优点.这些都为当代植被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法瑞学派在特征种界定、群丛定义、样地数据集成与转换、与生态外貌系统连接等方面存在一些尚需改进的地方.最后,该文概述了法瑞学派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目前在中国植被研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对碧塔海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土壤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植物系统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引擎.探究湿地生态系统地上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空间结构与土壤细菌间的相互关系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本研究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碧塔海湿地采集的35个样方中的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方的表层土壤细菌进行测序,分析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空间结构与细菌群落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双向指示种分析将样方的植物群落划分为3种群落类型,相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外貌和结构上相似,说明基于双向指示种分析的数量分类方法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分类中有较好的适用性;细菌相对丰度统计结果表明,酸杆菌门(21.0%)、绿弯菌门(15.5%)、变形菌门(15.3%)和拟杆菌门(10.1%)是碧塔海湿地总丰度高于10%的门类,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对应的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植物群落对土壤细菌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含水率、pH、铁和空间结构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重要因素.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细菌群落既受单一环境变量的影响,也受环境变量间复合作用的影响.综上,地上植物群落、土壤理化环境和空间结构共同塑造细菌群落,地上植物群落-细菌-土壤理化性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