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城自然保护区典型农田不同作物期的鸟类群落及其对生境的利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盐城滨海滩涂湿地存在较大范围的围垦,围垦后农田的利用方式与鸟类群落的关系研究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中路港区域面积为600 hm2的典型农田生境设置了4条鸟类调查样带,总面积26.3 hm2,逐月对不同作物期的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农田栖息的鸟类种数共70种,隶属11目33科,优势种有豆雁(Anser fabalis)、灰鹤(Grus grus)等.中路港农田在一年中的两种不同作物时期吸引到的鸟类种数基本相同,但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时期吸引的水鸟的数量均大于林鸟数量.采用MOSAIC PLOT模型分析鸟类对农田的利用方式,鸟类在油菜期对农田的利用方式主要为觅食,主要种类为豆雁、灰鹤等,在水稻期,则为觅食、栖息,主要种类为鸻鹬类.从栖息地管理的角度看,农田土地的利用类型和食物的丰富程度对鸟类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农田不同作物期保留一定的谷物或降低人类干扰程度,有利于提高鸟类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围填海对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群落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盐城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水鸟重要的越冬地之一, 随着近几十年来围填海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加, 其景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改变势必会影响越冬水鸟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因此, 以盐城自然保护区北缓冲区和核心区作为研究区, 根据1975-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将其划分为围垦区和未围垦区, 分析了2009—2013年围垦区和未围垦区之间越冬水鸟种类、数量、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1) 围填海对水鸟的种类组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围垦区雁鸭类水鸟的种类和数量显著高于未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水鸟的种类数具有显著影响, 围填海对芦苇和盐田的水鸟种类数量影响显著;2) 围填海造成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水鸟的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显著的影响, 其中围垦区鱼塘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未围垦区;3) 未围垦区碱蓬生境水鸟多度最大, 围垦区芦苇生境水鸟多度最大, 围填海造成的生境类型的改变对鹳类、鹤类、鸻鹬类、雁鸭类水鸟的栖息地选择具有较大影响.结果强调围垦后生境的可利用性和人为干扰大小决定了水鸟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盐城湿地麋鹿冬季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冬季食性和食物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野外调查在7条样线上共收集228堆麋鹿粪便,组成14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麋鹿冬季食物来源于14科51种植物,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23.09%)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17.58%)为最主要食物,其次为盐地碱蓬(Suaedasalsa,6.50%)、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5.36%)、獐毛(Aeluropussinensis,4.90%)、苇状羊茅(Festucas arundinacea,3.83%)、扁秆蔗草(Scirpus planiculmis,3.45%)、碱蓬(Suaedaglauca,3.27%)、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3.12%)、黑麦草(Lolium perenne,2.60%)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2.60%).麋鹿冬季食物以草本植物为主(96.73%),极少采食木本植物枝叶(3.27%).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基本满足麋鹿越冬营养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383份鸟类样品检测未发现SARS-CoV-2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9年12月以来,全球大面积发现了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病毒溯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目前在畜禽和毛皮动物中均未检测出病原,而关于SARS-CoV-2在珍禽和濒危候鸟的溯源性研究至今尚未报道.本研究收集了2019-2020年吉林省内绿头鸭、白羽鸭、雉鸡、鸿雁、白天鹅等10种珍禽和濒危候鸟的咽拭子、肛拭子和粪便样品共383份.通过WHO推荐Real-time RT-PCR方法对上述样品中SARS-CoV-2进行检测.结果 显示,383份样品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格局-过程-质量”的盐城滨海湿地生境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研究生境质量-格局-过程的内在联系,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对象,以1992年、2000年、2011年、2017年遥感影像和2011年土壤水分/盐度为基础数据源,基于InVEST模型开展生境质量评估,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景观过程模型,探讨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的关系,模拟区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 表明:(1) 1992-2017年,芦苇沼泽面积百分比从0.13%增长到36.95%;米草沼泽面积百分比从3.05%增加到35.42%;碱蓬沼泽先增后减,面积百分比减少到5.11%.(2) 1992-2011年,生境质量指数从0.85下降至0.76,降低了10.52%.2011-2017年,生境质量指数的变化与1992-2011年变化相反,生境质量指数上升至0.78.(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α=0.01下,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显著相关,表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在α=0.10下,生境质量与生态过程、景观格局显著相关,总体相关系数为0.69,表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共同影响着生境质量.(4)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模拟结果显示:至2030年,米草沼泽面积百分比将扩张至64.06%,碱蓬沼泽面积百分比将减少至0.04%,面临消失;生境质量指数将下降至0.65.互花米草扩张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构建“格局-过程-质量”的耦合关系,才能从生态过程上控制互花米草扩张,改变区域景观格局,优化生境质量,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盐城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导致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发生变化.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典型研究区,利用1992、1997、2000、2011、2017年TM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种间格局与竞争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92-2017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呈现出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持续扩张的特征,其面积百分比到2017年分别达到37.06%和34.50%;碱蓬群落整体上呈现持续萎缩的特征,到2017年仅占5.09%.②1992-2017年,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边缘密度(ED)值分别先上升至1.482和14.391,再逐渐下降至1.283和11.967,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先增大再减小,均反映了植物群落竞争关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再到单一化的趋势.③1992-2017年,芦苇-碱蓬群落之间竞争的空间位置先向海方向推进,后向陆方面后退;碱蓬-互花米草群落竞争的位置先向海、再向陆方向、再向海方面演进;芦苇-碱蓬-互花米草群落种间竞争的位置由区域的南部向中部演进.研究可为进一步认识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和种间格局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