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美国的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到中国的登革热
编辑人员丨2023/8/6
西尼罗河病毒于1937年在乌干达的西尼罗河区发现.早年在非洲、欧洲、中东和西亚时有流行,1999年侵入北美.首发为62例脑膜脑炎伴有肌肉无力的患者,其中7例死亡,后鉴定为蚊传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在接下来的数年里,病毒感染迅速蔓延至美国本土48州.病例报道在2003年达到高峰9 862例.截至2017年底,总病例达到48 070例,2 138例死亡.重灾区是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德克萨斯,内布拉斯加和伊利诺州.目前西尼罗河病毒在美洲分布于从加拿大到委内瑞拉的广泛地区.该病毒已经深植于流行区的生态系统里,局部暴发流行风险犹存.登革热作为一种传统的蚊媒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大幅上升,究其原因似可归咎于人口流动、货物运输、气候变化、疫苗缺乏、媒介抗药等因素.中国南方省区成为重灾区之一.媒介综合治理似乎不能有效地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深度和广度.美国在西尼罗河病毒感综合治理的经验对于我国和其它地区登革热和其它蚊媒病的控制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些经验包括常态化、策略性媒介检测-研发和推广实用、方便、价格合理的媒介检测工具用于不同生理状态的重要蚊种的检测;同等重要是高敏感、高特异、快速、批量样品病原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掌握病毒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最后是基于生物理性措施的媒介综合防治,即应用基于微生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绿色环保蚊媒控制产品,结合环境治理以达到理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美国烯虫酯研究开发和应用——50年成功回顾
编辑人员丨2023/8/6
S-烯虫酯这一蚊虫保幼激素类似物于1968年首次合成,1975年由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注册为化学杀虫剂,并于1982年更改注册为生物化学杀虫剂.“生物合理性”杀虫剂这一术语因烯虫酯的诞生而得到广泛使用.烯虫酯、烯虫乙酯和烯虫炔酯一起被杀虫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Insect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IRAC)归为7A类一保幼激素类似物.由于烯虫酯的高活性、靶生物相对特异性和良好的环境安全性,大量的产品已被开发、评估和推广用于控制公共卫生、畜牧、宠物、城市和仓储等害虫.低抗药性风险和对其他杀虫剂无交叉抗药性进一步体现了烯虫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化学工业的长足进展使高纯度有效成分的批量合成在技术和经济上更加可行.在当下传统的媒介和虫媒传染病持续存在、新的媒介和虫媒传染病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预期烯虫酯在未来几十年里在媒介综合治理中将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考虑到如下事实时,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缺乏新的有效成分和剂型、广泛扩散的杀虫剂抗药性、新产品研发的高费用和相对较小的市场份额、对环境可持续性的高要求以及严苛的政府管理等等.总之,作为一种生物理念杀虫剂,烯虫酯的效果和安全性自1960年以来已得到广泛认同,其前景不可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