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省际碳足迹广度、深度评价及时空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借鉴三维生态足迹方法构建了碳足迹广度、深度测算模型,对吸纳碳排放所占用的自然资本流量、存量进行区分,核算了2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碳足迹广度和碳足迹深度,并对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 显示:①中国碳足迹广度受碳足迹和碳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影响,由0.173 hm2/人升至0.329 hm2/人又降至0.301 hm2/人;碳足迹广度高值区集中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其自然资本流量尚未完全占用,低值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其自然资本流量已不足以补偿碳排放.②2008年起中国碳足迹深度突破自然原长1,数值由1.04升至1.42又降至1.31;研究期内碳足迹深度始终处于自然原长1的有10个地区,高值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尤其是上海可达298.83,以存量资本耗竭为主且生态持续性弱.吸纳碳排放所占用的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存在地域互补性.③中国碳足迹广度、深度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足迹广度H-H集聚区分布于东北和西北,该类集聚有减弱趋势;碳足迹深度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且向中部扩散,该类集聚有增强趋势.通过引入碳足迹广度、深度两项指标对碳足迹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化和完善,在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规模的刻画和表达上取得了较优于传统碳足迹的评价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碳-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其平衡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实现该区域高效协同发展对于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碳-生态足迹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压力,引入基尼系数分析城市群水-碳-生态足迹与经济、人口、水资源的平衡性,并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水-碳-生态足迹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 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8hm2增至4.06hm2,人均碳足迹由0.27hm2增至0.56hm2,年平均增幅分别为6.56%和6.5%;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衡的变化趋势;大部分城市的水资源超载指数为正值,总体水资源状况良好,湖南和江西水资源状况优于湖北.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巨大资源环境压力,且大部分来自于碳排放压力.研究期内,江西省资源环境压力由中上等级升至较高等级;湖南省资源环境压力基本处于高等级;湖北省资源环境压力均处于很高等级.城市群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资源分布与水-碳-生态足迹的匹配关系较差.从生态足迹角度来看,综合基尼系数均值为0.456,处于"一般不匹配"范围,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表明区域间整体协调性增强;从碳足迹角度来看,人口、GDP和水资源基尼系数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综合水资源生态足迹基尼系数达到了0.421,处于"一般不匹配"范围;从资源环境压力角度来看,水资源基尼系数年均值达到0.774,处于"严重不匹配"范围;综合基尼系数逐年上升,处于"严重不匹配"范围.而足迹预测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的人均水-碳-生态足迹变化幅度较小,均值分别为1.01、0.74、5.04hm2,湖北的整体生态环境仍不理想.通过分析区域水-碳-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和发展平衡性,以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洞庭湖区生态可持续时空演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科学评估洞庭湖区生态可持续状态,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对探究其生态可持续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降低生态赤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足迹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填补了化石能源无法核算生态承载力的问题,同时调整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参数因子.在对洞庭湖区25个区县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分析中,计算了 2000-2019年生态赤字、足迹广度与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洞庭湖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致使人均生态赤字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增大,空间维度上呈湖滨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2)洞庭湖区除林地之外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存在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且表现为高生态赤字;(3)三次产业结构的分配、土地利用的变化、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等均会对洞庭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4)改进后的化石能源账户相较于传统账户的计算方法更能反映真实的碳排量与碳吸收量.研究以期为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