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继发性肾源性腺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总结1例膀胱继发性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断过程,以提供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侧输尿管肾源性腺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源性腺瘤发生于输尿管罕见。本文报道1例双侧输尿管肾源性腺瘤患者,术前CT检查示膀胱癌累及双侧输尿管壁内段和盆段。行膀胱镜活检,病理检查示肾源性腺瘤。行左侧输尿管镜检查+双侧输尿管下段切除术+右侧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左侧膀胱瓣输尿管下段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源性腺瘤。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无复发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膀胱肾源性腺瘤八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8例膀胱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8例膀胱肾源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55(33~71)岁。临床表现为血尿7例,尿路刺激征6例,无明显症状1例。合并疾病:7例膀胱炎,3例尿石症,2例膀胱癌,1例侵袭性结肠肠系膜纤维瘤,1例无其他合并疾病。5例有泌尿系手术史。5例发生于侧壁;5例单发;肿物平均直径为0.9(0.1~1.8) cm。膀胱镜下可见乳头状肿物,表面呈鲜红色,蒂不明显,乳头粗短,触之易出血;部分呈散在片状苔藓样改变。8例均接受经尿道膀胱病变黏膜电切术。结果:8例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膀胱黏膜组织呈慢性炎,间质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呈中肾样化生。8例均获得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1(2~38)个月,均未出现复发。结论:膀胱肾源性腺瘤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术中应切除完全,术后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复发和恶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源性腺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7月至2022年10月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3例N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3例NA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受累部位:输尿管(n=7)、膀胱(n=5)、膀胱及输尿管(n=1)、肾盂(n=2).NA患者有输尿管狭窄(6/7)、膀胱壁粗糙(3/5)及肾盂息肉(2/2)表现.NA镜下表现为管状(13/13)及乳头状(4/13)结构,被覆立方/柱状上皮(13/13)或混合鞋钉样嗜酸上皮(12/13);间质疏松,内含不等量血管及炎细胞(13/13).IHC示CK7、PAX-8、CK19、CK8特异表达.结论 NA为泌尿系统罕见肿瘤,组织学特征独特,有过度诊疗和漏诊风险,也有复发和恶变潜能.NA确诊需病理诊断,IHC检测有助于病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几种易误诊的膀胱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由于膀胱病变良性和/或恶性之间具有相似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实际病理诊断过程中,特别在活检标本中,在判断肿瘤性病变还是非肿瘤性病变,上皮性病变还是非上皮性病变,浸润性病变还是非浸润性病变,尿路上皮起源还是非尿路上皮起源,原发性还是转移性等过程中由于病变形态重叠,有很多迷惑性,常常导致病理医师诊断起来非常棘手,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时甚至造成错误的诊断,造成不适当治疗. 比如假癌性上皮增生、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肾源性腺瘤、von Brunn巢(布氏巢)及旺炽性囊腺性膀胱炎,有时在良恶性的诊断上非常困难,因此我们主要从易误诊膀胱病变的角度着手,详细描述这些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提高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供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膀胱透明细胞腺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膀胱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CCAC)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CCAC和1例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组织呈不同比例腺管、小管、乳头状及实性片状结构,肿瘤细胞呈立方、柱状及多边形,胞核外形欠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活跃,胞质淡染至透明;乳头结构鞋钉样胞核明显,实性片区细胞异型性明显且见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Pax-8、p53、CK7均呈弥漫强阳性,AMACR、CA125和CEA均局灶阳性,p63、ER和CK20均阴性.结论 CCAC属于罕见的恶性肿瘤,需与肾源性腺瘤、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或Mullerian分化、透明细胞(富于糖原)型/富于脂质型尿路上皮癌、前列腺尿道部前列腺腺癌、其他部位转移性透明细胞癌等鉴别.CCAC预后差,完整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膀胱透明细胞癌与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膀胱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carcinoma,CCA) 与肾源性腺瘤 (nephrogenic adenoma,NA) 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异同,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例膀胱CCA及5例NA,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膀胱CCA以乳头状结构多见,伴管囊状或管状结构,且乳头分支多而复杂,肿瘤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呈透明状或嗜酸性,核形状不规则,呈多形性,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Ki-67增殖指数约40%,部分p53阳性.NA多数病灶体积较小,局限于黏膜;以中肾样小管或管囊状结构更多见,乳头状结构多数只出现在黏膜表面,乳头分支少,衬覆单层细胞,胞质较少,嗜酸性胞质更常见,透明细胞少,细胞核温和,核分裂罕见,无核仁或仅偶见小核仁.Ki-67增殖指数<5%,p53阴性.结论 膀胱CCA和NA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等方面有很多交叉和重叠,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鉴别膀胱CCA和NA的最可靠标准,是否伴有更复杂的组织结构包括实性结构、明显的核异型及较活跃的核分裂、伴有坏死或肌层浸润是两者鉴别的重要依据,当两者鉴别困难时,免疫组化标记Ki-67增殖指数及p53可作为辅助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尿道憩室内肾源性腺瘤 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女性尿道憩室内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例尿道憩室内肾源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女,56岁,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6月余"入院.门诊行膀胱镜检查示膀胱颈乳头样肿物,因患者疼痛难忍而暂停检查,未见明显肿瘤根蒂.遂以"膀胱颈肿物"收治入院,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汽化切除,术中发现乳头样肿物位于尿道憩室内,予以切除后病理结果提示肾源性腺瘤.术后留置导尿管1周后予以拔除,患者排尿未见明显异常,出院随访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排尿异常. 结论女性尿道憩室位置隐蔽,若憩室内肿瘤数量较多,堵塞憩室开口后极易与膀胱颈肿瘤混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膀胱肾源性腺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膀胱肾源性腺瘤(N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NA,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0~76岁.1例有急性膀胱炎病史,1例2年前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病史.膀胱镜下3例病变均表现为黏膜的局部隆起.组织学上,病变主要由乳头状、小管状和小囊状结构组成,管腔中可见嗜酸性分泌物,上皮为立方状或矮柱状,部分呈“靴钉样”改变;间质水肿及慢性炎改变.免疫组化:上皮细胞PAX2、PAX8(+),CK7、P504S部分(+),而PSA和p63(-),Ki-67增殖指数<2%.结论 膀胱N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改变,患者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膀胱NA常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以及膀胱透明细胞腺癌等相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女性尿道肾源性腺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肾源性腺瘤是可发生于泌尿道任何位置的少见良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尿道少见(约15%),且发生于女性尿道的肾源性腺瘤中有26%和尿道憩室相关[1].目前国内已有对男性前列腺肾源性腺瘤的报告[2],但缺少不合并尿道憩室之女性尿道的肾源性腺瘤病例报道.本文就华西医院临床诊治的偶发于女性尿道的肾源性腺瘤1例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