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升高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度测试的3 600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性别、吸烟史、大量饮酒史、高血压史、2型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总肌肉、总脂肪、体脂率,计算体质指数;使用中科院动脉硬化度测试仪测量四肢同步血压、踝肱指数(ABI),计算IASBPD值。根据IASBPD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IASBPD<10 mmHg(1 mmHg=0.133 kPa)组和IASBPD≥10 mmHg组,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SBPD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IASBPD≥10 mmHg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肌肉、总脂肪、体脂率、高血压史比例、2型糖尿病史比例、冠心病史比例均高于IASBPD<10 mmHg组[(69.1±11.2)比(65.3±10.8)kg、(25.6±3.4)比(24.4±3.3)kg/m 2、(91.3±11.3)比(87.8±10.6)cm、(98.5±10.4)比(96.5±9.8)cm、(139.7±20.0)比(129.7±17.6)mmHg、(80.3±11.6)比(76.7±10.1)mmHg、(47.5±9.1)比(45.3±8.8)kg、(19.4±7.0)比(17.6±6.4)kg、(27.9%±8.5%)比(26.8%±8.1%)、41.1%比29.3%、16.6%比11.7%、13.1%比7.3%](均 P<0.05);ABI低于IASBPD<10 mmHg组[(1.15±0.11)比(1.20±0.09)](均 P<0.001);两组身高、吸烟及大量饮酒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收缩压、体重、ABI是IASBPD≥10 mmHg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收缩压、体重与IASBPD≥10 mmHg呈正相关,ABI与IASBPD≥10 mmHg呈负相关。 结论:年龄增长、收缩压升高、体重增加、ABI降低是IASBPD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臂间收缩压差对原发性青光眼视野进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野损害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8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9例(69眼),均行5次以上视野检查。根据Humphrey视野计的青光眼进展引导分析(GPA)结果分为视野进展组和视野无进展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多次双臂序贯血压测量。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患者34例(34眼),其中视野进展组15例(15眼),无进展组19例(19眼),2组的IASBPD分别为(10.6±9.0)mmHg(1 mmHg=0.133 kPa)、(5.3±2.8)mmHg,视野进展组较无进展组高5.26 mmHg(95%可信区间为0.14~10.3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7, P=0.045)。2组间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期眼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46、-1.118、-1.967,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SBPD≥10 mmHg是视野进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OR=20.310, P=0.022)。将患者分为IASBPD<10 mmHg组(26眼)和IASBPD≥10 mmHg组(8眼),2组的视野进展率分别为30.8%和87.5%,2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展率分别为42.3%和8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1、0.030)。 结论::IASBPD增大可能是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野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心动图诊断永存第五动脉弓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男,39 d,因“咳嗽伴腹泻2d”收治我院.查体血压:左上肢142/90 mmHg(1 mmHg=0.133kPa),右上肢145/90 mmHg,左下肢86/51 mmHg,右下肢88/50 mmHg;心前区可闻及3/6级杂音.超声心动图:全心扩大,左室壁增厚并运动减弱,LVEF 33 %;左位主动脉弓,升主动脉远端头臂干近端呈“分叉”状,呈上下平行的两个管腔(图1),上管腔向左行走先后发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并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离断;下管腔向左行走,远端狭窄与降主动脉延续;房间隔缺损.CDFI:主动脉狭窄处前向射流,峰值压差108 mm-Hg;三尖瓣少量反流,反流速度3.5 m/s.诊断:永存第5动脉弓重度狭窄、第4动脉弓离断(A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左室收缩功能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动脉炎患者同步四肢血压及踝臂脉搏波速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调查大动脉炎患者同步四肢血压(4LBP)及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特征.方法:回顾性(注册研究:ClinicalTrials.gov.NCT Number:NCT03521739)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阜外医院住院诊治的182例大动脉炎患者(大动脉炎组),并选取182例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肱动脉收缩压高侧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同步4LBP及baPWV测量9个参数:舒张压(DBP)、脉压差、脉动指数、臂间收缩压压差(IASBPD)、踝间收缩压压差(ILSBPD)、踝臂指数(ABI)及ABI差值(ΔABI)、baPWV和baPWV差值(ΔbaPWV)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大动脉炎病变分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动脉炎组DBP更低[(67.4±23.7)mmHg vs(84.1±15.0)mmHg,1 mmHg=0.133 kPa]、脉压差更大[(69.7±23.6)mmHg vs(53.7±10.6)mmHg]、脉动指数更高(1.3±2.1 vs 0.6±0.1)、IASBPD更大[(18.2±24.1)mmHg vs(4.2±3.3)mmHg]、ILSBPD更大[(10.7±15.0)mmHg vs(5.3±4.1)mmHg]、ΔABI更大(0.1±0.1 vs 0.0±0.0)以及ΔbaPWV更大[(269.3±537.0)cm/s vs(46.7±41.7)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进一步分析大动脉炎组脉压差>70 mmHg(36.8%vs 4.4%)、脉动指数>0.9(50.0%vs 5.5%)、IASBPD>10 mmHg(43.4%vs 5.5%)、ABI>1.4(17.6%vs 0%)、ILSBPD>15 mmHg(14.8%vs 3.3%)、ABI<0.9(22.5%vs 0%)、双 ABI<0.9 且ΔABI≤0.1(16.5%vs 0%)和ΔbaPWV>160 cm/s(31.3%vs 2.2%)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存在以上8项参数特征的其中1项,大动脉炎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4.6%vs 18.1%,P<0.01).并且这些参数特征与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变分型密切相关.结论:大多数大动脉炎患者同步4LBP及baPWV存在一些显著异常特征,并且与病变分型密切相关,可初步预测和评估病变的位置.建议对大动脉炎及其疑似患者应常规行4LBP及baPWV测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臂间收缩压差联合脉搏容积图参数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价双臂间收缩压差(IASBPD)联合脉搏容积图(PVR)衍生参数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五病区诊断为弓上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先行同步四肢血压和脉搏波测量,随后在3~5天内完成选择性弓上动脉造影.以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金标准,运用ROC曲线计算IASBPD、PVR的脉搏波上行时间(UT)和脉搏波上行时间占比(UTCC)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最佳切点,并分析IASBPD联合UT或UTCC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640条锁骨下动脉),年龄39~84(64.3±8.5)岁,男性248例(77.5%).135例(42.2%)患者锁骨下动脉狭窄≥50%,其中双侧狭窄34例(25.2%).IASBPD、UT和UT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76和0.80(P均<0.001),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最佳切点分别为9 mmHg(1 mmHg=0.133 kPa)、202 ms和23.2%.以切点作标准,IASBPD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0%和94.1%.UT与UTCC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一致(72.6%vs.72.6%,P>0.05),但UTCC的特异度更高(72.4%vs.81.1%,P<0.05).相比IASBPD单一指标,IASBPD联合UT或UTCC的敏感度均增高(P均<0.001),分别为85.2%和78.5%(P>0.05),特异度降低(P均<0.001),分别为67.6%和76.8%(P<0.05).结论:IASBPD联合PVR衍生参数UT或UTCC是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间收缩压差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间收缩压差(IADSBP)升高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的46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双上臂IADSBP将患者分为IADSBP正常组(IADSBP< 10 mmHg,1mmHg=0.133 kPa)和IADSBP升高组(IADSBP≥10 mm Hg).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和LVMI,分析IADSBP升高与LVMI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IADSBP升高组BMI大、血肌酐更高、饮酒比例少(均P<0.05).IADSBP升高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及24 h平均心率高于IADSBP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日间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中的表现均保持一致(均P<0.05).IADSBP升高组LVMI显著高于IADSBP正常组[(120.8±28.4) vs.(113.3±28.3) g/m2,P=0.044].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DSBP、BMI、TC是影响LVMI的主要因素.结论:IADSBP升高与LVMI增加相关.应注重双臂血压的测量促进高血压的有效管理,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臂间收缩压差联合臂踝指数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臂间收缩压差(IASBPD)联合臂踝指数(BAI)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阜外医院行选择性弓上动脉造影,并于造影前5 d内完成同步四肢血压测量的所有患者,收集临床资料.由不知晓患者资料的研究者阅读锁骨下动脉造影结果,诊断金标准采用直径狭窄≥50%.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ASBPD和BAI的最佳诊断切点,评估二者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共入选317例患者(634条锁骨下动脉),男性246例,占77.6%,年龄39~84(64.2±8.5)岁.患者133例锁骨下动脉直径狭窄≥50%,其中单侧狭窄100例,占75.2%,双侧狭窄33例,占24.8%.IASBPD和BA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5%CI 0.79~0.88,P<0.001)和0.65(95%CJ 0.60~0.71,P<0.001),最佳诊断切点分别为9 mm Hg 和0.8.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IASBPD≥9 mm Hg的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94.0%,阳性预测值为87.4%,阴性预测值为75.2%;BAI≤0.8的敏感度为48.1%,特异度为86.4%,阳性预测值为71.9%,阴性预测值为69.7%.IASBPD联合BAI较二者单独诊断的敏感度增高至68.4%,特异度稍降低至82.6%.结论 IASBPD联合BAI可提高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定义、分类及技术更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证据最多的二尖瓣反流(MR)介入治疗技术,并得到最新版指南的肯定.笔者目前将TEER定义为一项基于外科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经导管介入技术,其采用二尖瓣夹合装置,经股静脉或心尖路径置入,在超声及X线引导下夹住MR区的前、后瓣叶并使之接合,使心脏收缩期时瓣叶之间间歇减少或消失,而舒张期时瓣口变成双孔或多孔,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MR的效果.TEER的器械可根据夹合装置的锁定原理分为机械锁定、自锁定和闭环锁定三类,代表器械分别为MitraClip、PASCAL以及ValveClamp系统.MitraClip G4是最新一代TEER器械,夹臂增宽至6 mm,操作更便捷,可实现瓣膜分别捕获,心房压力检测.EXPAND G4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手术的成功率为97.4%.30 d随访时,95.9%患者MR≤2+,平均压差4.4 mmHg(1 mmHg=0.133 kPa),30 d全因死亡率为1.5%,其效果已经接近外科手术效果.PASCAL Ace系统的基本形态及工作原理同PASCAL,但其夹臂更窄、中央的隔离球更小.German CLASP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手术的成功率为96.4%,30 d随访时,器械成功率为81.9%,临床成功率为86.9%.CLASP研究2年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示,78%的患者MR≤1+,97%患者MR≤2+.TEER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治疗非中心性MR、向中低危人群扩展、应用于三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TEER失效后再次介入治疗以及现有器械进一步迭代升级,全新器械的设计研发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臂间收缩压差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臂间收缩压差(IASBPD)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这一关系可能由动脉硬化介导.目的 探讨IASB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68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IASBPD将患者分为三组,以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数值为动脉硬化判定标准,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ASBPD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亚组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根据IASBPD将患者分为IASBPD<5 mm Hg(n=4248)、5 mm Hg≤IASBPD<10 mm Hg(n=1806)和IASBPD≥10 mm Hg(n=780)三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位baPWV为1572(1392,1702)cm/s,按照baPWV>1800 cm/s的标准,动脉硬化患者共1043例(15.26%).多元线性回归分结果析显示,IASBPD是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影响因素,IASBPD每增加1 mm Hg,baPWV增加4.31 cm/s〔B=4.31,95%CI(3.29,5.3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SBPD≥10 mm Hg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8,95%CI(1.76,2.94),P<0.05〕.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的患者中,IASBPD≥10 mm Hg与动脉硬化风险增加的关系更显著(P=0.021).结论 IASBPD≥10 mm Hg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在LDL-C≥3.4 mmol/L的患者中更显著.IASBPD可作为一个简单、有效的评估动脉硬化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体质量指数与臂间收缩压差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臂间收缩压差(IASB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共50 368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IASBPD的关系.根据BMI水平将观察对象分成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112)、肥胖组(BMI≥28 kg/m2),并且以IASBPD<10 mmHg为正常,IASBPD≥10 mmHg为异常.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分组与IASBPD≥10 mmHg风险的关联.将BMI分组与性别、年龄的交互项带入模型中以检测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敏感性分析中,排除高血压、踝臂血压指数≤0.9的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观察对象共46 191例.校正潜在的混在因素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总人群中BMI与IASBPD呈正相关(β=0.154,P<0.001).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总人群中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风险高于正常组,OR值(95%CI)分别为1.705(1.580~1.839)、2.759(2.528~3.011).BMI分组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与年龄不存在交互作用(P=0.96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以BMI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男性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02(1.471~1.743)、2.596(2.354~2.863);女性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 的风险较高,其 OR 值(95%CI)分别为 2.108(1.783~2.492)、3.376(2.773~4.110);年龄<60岁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716(1.575~1.870)、2.753(2.495~3.093);≥60岁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72(1.422~1.968)、2.684(2.214~3.254).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以BMI正常组作为对照组,非高血压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 IASBPD≥10 mmHg 的 OR 值(95%CI)分别为 1.839(1.662~2.034)、2.945(2.601~3.335);踝臂血压指数>0.9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84(1.555~1.823)、2.749(2.508~3.014).结论 BMI与IASBPD呈正相关,超重和肥胖是IASBPD增大的危险因素.在女性人群中二者关联更加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