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2017年辽宁省农村土壤蛔虫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辽宁省农村土壤中蛔虫卵及其活卵污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3-2017年随机选取辽宁省14个涉农县,每年采集280份农用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植物根系含量、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土壤pH值对蛔虫卵及其活卵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2013-2017年14个监测县土样中蛔虫卵数为0~22.5个/g,活卵数为0~13.5个/g,蛔虫卵检出率在2014年最高(43%),随后略有下降.不同根系含量的土壤蛔虫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多量植物根系的土壤活卵检出率更高.不同质地的土壤蛔虫卵和活卵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湿度的土壤蛔虫卵和活卵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土壤极潮时检出率最高.不同pH值的土壤蛔虫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H<5.0时检出率最高,而对活蛔虫卵检出率无影响(P>0.05).结论 本次调查的土壤中蛔虫卵污染情况在2014年后略有改善,土壤样品的湿度和pH对蛔虫卵检出有影响,土壤中植物根系含量和土壤湿度对活卵检出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2019年辽宁省农村土壤蛔虫卵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辽宁省农村土壤中蛔虫卵及其活卵的污染情况,为土壤卫生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各采集320个村的土壤样本检测蛔虫卵及其活卵,结合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土壤中蛔虫卵及其活卵五年检出率分别为29.25%和1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湿度土壤蛔虫卵及其活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壤潮时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3.30%和18.15%.高温堆肥处理垃圾(33.33%)、随意排放污水(33.27%),污水排放到农田(42.11%)的监测点土壤蛔虫卵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垃圾填埋处理(16.03%),随意排放污水(17.33%)的监测点土壤活卵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0%~100%时蛔虫卵及其活卵检出率最高,分别为40.15%和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村土壤中蛔虫卵及其活卵检出率与土壤湿度、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和地点及卫生厕所普及率有关,可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控制土壤微生物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地区农村居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某地区农村居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2021年对武汉蔡甸地区农村开展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地区抽取10个自然村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3岁以上常住人口(包括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150人,男女比例1∶ 1,覆盖各年龄组,共计1 500人,采集粪便样本,检测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有138例发生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发生率为9.20%,其中单一感染96例,二种及以上感染42例,包括华支睾吸虫111例(7.40%)、猪带绦虫3例(0.20%)、猪囊尾蚴9例(0.60%)、弓形虫33例(2.20%)、蛔虫12例(0.80%)、并殖吸虫12例(0.80%)、其他6例(0.40%);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有饮用生水习惯、蔬菜水果不洗或有时不洗即食用、不区分生与熟食砧板、经常食用蛙肉/蛇肉/螺肉、经常吃生菜或凉拌菜、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习惯、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是本地区农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接受寄生虫感染相关健康教育是预防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该地居民的饮食、生活习惯仍是本地区农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原因,应注意提高群众防范意识,改变不合理习惯,降低感染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