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变应性疾病的患病率和经济负担正在迅速增加,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作为目前唯一可以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病程的特异性疗法,已得到广泛研究和临床应用。然而,AIT在疗程、不良反应和依从性上仍存在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目前有关AIT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及开发新型AIT,新的移动医疗技术也有助于优化患者管理、提高AIT疗效。本文对AIT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处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是变应性鼻炎(AR)的一线治疗方法,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AR自然病程的根治性干预措施,对AR患者具有近期和远期疗效。然而,AIT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及时、正确的AIT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AIT现状、AIT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处理,以及不良反应处理的新策略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刊登的《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23年,重庆)》由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从事皮下免疫治疗(SCIT)相关专业的中青年专家,在系统复习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旨在总结SCIT不良反应的防治,重点阐述SCIT不良反应的分类、诊断、处理、危险因素及预防,希望通过本共识为我国开展SCIT治疗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提高对SCIT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治能力,进一步促进SCIT的规范应用。论著《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蜗神经对电刺激反应特点的研究》观察了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蜗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并比较其与蜗神经形态正常植入者之间的差异,探讨CND患者蜗神经损伤特点。《不同气骨导差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手术疗效分析》分析了术前不同气骨导差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的手术疗效,为耳硬化症手术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听力正常儿童宽频鼓室图能量吸收率特征研究》分析了0~12岁听力正常儿童宽频鼓室图能量吸收率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得与年龄相适应的参考值,为宽频鼓室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丹参酮ⅡA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的研究》探讨了丹参酮ⅡA是否能抑制高糖诱导的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的凋亡及可能机制,为治疗糖尿病性听力损失提供参考。《IL-17A激活NLRP3炎性小体在CRSwNP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IL-17A激活NLRP3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前后肋软骨支架移植喉气管重建术治疗儿童重度声门下狭窄或喉蹼的效果分析》探讨了前后肋软骨支架移植喉气管重建术治疗重度声门下狭窄或喉蹼的手术效果。继续教育园地《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就阿司匹林激发试验适应证及禁忌证、检查注意事项、操作步骤、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安全性等进行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皮下冲击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及相关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递增模式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加速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2022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别进行常规免疫治疗(conventional immunotherapy,CIT)23例、集群免疫治疗(cluster immunotherapy,CLIT)25例和冲击免疫治疗(rush immunotherapy,RIT)18例,RIT组的患者治疗前1周行单针次的150 mg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5周的主观评价指标[药物症状评分、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单项症状评分]、客观评价指标(血清sIgE、tIgE、Th1/2及Th17细胞因子等)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完成治疗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29例。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1、7、15周时3组患者的药物症状评分、鼻部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值均<0.05)。3组对比发现,治疗1周时,RIT组鼻部VAS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4.33±0.94)分比(9.48±1.37)分比(9.44±1.33)分, P<0.05];治疗15周时,RIT组药物症状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0.62±0.23)分比(1.54±0.21)分比(1.06±0.22)分, P<0.05];在达到维持剂量时,RIT组对鼻痒症状的改善优于CIT组和CLIT组[(0.61±0.20)分比(1.78±0.38)分比(1.56±0.32)分, P<0.05]。RIT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CIT组和CLIT组低(11.76%比20.00%比16.53%, P<0.05)。3种SCIT均未发生3/4级全身不良反应,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7、sIgE、sIgE/tIgE、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在3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IL-10、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3种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SCIT的临床疗效均较为可观。单次奥马珠单抗注射联合RIT能够在早期显著提升疗效,且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免疫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尘螨过敏的分子诊断策略及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尘螨是主要的过敏原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屋尘螨、粉尘螨和热带无爪螨是最常见的种类。已知的尘螨致敏组分超过35种,其中Der p 1、Der p 2和Der p 23是主要组分。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粗提物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检测进行尘螨过敏的初步诊断,不能精确识别具体的致敏组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人群对尘螨的致敏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尘螨过敏原组分诊断在精确确定致敏组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过敏原的回避有指导意义,也对确定尘螨免疫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为加强对尘螨分子诊断的认识并促进我国变态反应学科与国际接轨,本文对近期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进行内容解读与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23年,重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变应性(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异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胃肠炎、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因患病率高、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给全球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医疗负担。过敏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是针对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诱发的主要由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已被众多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 [1]。目前临床常用的AIT方法包括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均分为剂量累加(递增)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疗程一般3~5年 [2]。SCIT根据剂量累加阶段注射频率的不同,又分为常规SCIT和加速SCIT,后者包括集群SCIT和冲击SCIT,加速SCIT大大缩短了剂量累加阶段所需时间。目前我国SCIT使用的过敏原制剂有屋尘螨变应原制剂(丹麦,Alk-Abello)、螨变应原注射液(德国默克,Allergopharma)、协和尘螨变应原制剂。前二者标准化程度较高,第三者标准化程度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变应性鼻炎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监测与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是能够长期控制变应性鼻炎(AR)症状的最有效治疗方案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患者体质、过敏原种类以及症状学等因素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对AIT的反应并不理想。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与AIT疗效相关的因素。随着研究的进展,一些生物标志物及临床指标被发现与AIT疗效有关,且具有成为AIT疗效监测与预测指标的潜力。本文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入手,总结和分析了可用于AIT疗效实时监测与远期预测的生物学及临床相关指标,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与AIT疗效有关的各类因素,以期为基于AIT的AR综合精准诊疗方案的建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一与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比较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对单一尘螨过敏和多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变态反应门诊,确诊为HDM诱发的变应性鼻炎并应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3年及以上标准化SCIT,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共372例进行分析,年龄5~55岁、中位数年龄13岁、(19.4±14.7)岁;男性216例,女性156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14岁)和低龄组(≤14岁);根据过敏原数量将其分为单一过敏原组(仅对屋尘螨过敏的HDM组)和多重过敏原组(包含尘螨在内2种或2种以上过敏原),多重过敏原组再分为HDM+1组、HDM+2组、HDM+3组、HDM+4及以上组。各组患者在治疗前(T0期)、接受SCIT治疗1年时(T1期)和3年时(T2期)建立档案,分析比较平均鼻炎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视觉模拟评分(VAS)、总用药评分(TMS)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此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变应原谱、年龄对于SCIT疗效中各项评分的比较。记录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SCIT的安全性。各项评分均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和独立样本Kruskai-Wallis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Bonferroni校正;不良反应发生率及TNSS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时选用χ2检验和连续性校正法,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α分割法校正。 结果:372例患者SCIT治疗后T1期与T2期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T0期明显减少,T2期各项评分较T1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 vs T1期比较 Z=-11.168、-4.786、-6.639、-13.012、-10.652;T0 vs T2期比较 Z=-13.527、-8.746、-13.397、-14.477、-11.833;T1 vs T2期比较 Z=-4.721、-4.604、-10.020、-7.180、-5.721;均 P<0.05)。在T1期与T2期,与高龄组相比,低龄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2.0、4.0、2.6, M高龄组=5.0、2.0、3.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0、2.0、1.3, M高龄组=4.0、1.0、1.5、3.0、2.3;T1期的 Z=-4.525、-5.830、-4.061、-3.608、-2.785;T2期的 Z=-3.847、-4.055、-2.820、-2.998、-3.418;均 P<0.05)。在T1期与T2期,单一组SCIT治疗后TNSS、VAS及RQLQ评分均低于多重组(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4.0、4.0、2.6, M多重组=5.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3.0、2.0、1.4, M多重组=4.0、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 Z=-3.002、-2.092、-1.977;T2期的 Z=-3.354、-2.469、-2.116; P均<0.05),T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2.0、 M多重组=3.0, Z=-1.130;T2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1.0、 M多重组=1.0, Z=-1.544;均 P>0.05)。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发现,T2期HDM组、HDM+1组、HDM+2组、HDM+3组TNSS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DM vs HDM+1比较χ 2=0.277、HDM vs HDM+2比较χ 2=0.785、HDM vs HDM+3比较χ 2=0.075、HDM+1 vs HDM+2比较χ 2=0.057、HDM+1 vs HDM+3比较χ 2=0.019、HDM+2 vs HDM+3比较χ 2=0.003;均 P>0.005),改善率分别为92.5%、90.3%、89.1%及89.5%,而HDM+4及以上组TNSS改善率为60.9%,分别与HDM+4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26.144、13.254、15.144、8.808;均 P<0.005)。所有患者SCIT治疗注射期间发生局部不良反应122例,占总人数32.8%;局部不良反应共759针次(总注射针次15 336次),占比4.95%,大部分以注射部位肿胀、红晕、硬结、瘙痒为主,口服抗组胺药物或2 h内可自行缓解;其中有2例出现局部荨麻疹,每例各1次,口服抗组胺药物后1周内症状缓解;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标准化SCIT对于AR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过敏原种类可能是SCIT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合并除屋尘螨以外的其他3种及3种以下过敏原的AR患者,SCIT疗效比较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是变应性鼻炎(AR)唯一的对因治疗,其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然而,AIT存在诱发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可能诱发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围绕SCIT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讨论,总结严重不良反应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树花粉过敏原组分诊断策略:识别关键过敏原以制定治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球树花粉致敏阳性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华北和华中地区,桦木花粉、柏树花粉和梧桐树花粉是春季花粉症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过敏原。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和花粉传播规律导致了不同的花粉暴露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诊断和治疗个体化需求的挑战。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中关于树花粉过敏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探讨了PR-10蛋白、Profilins、Polcalin等树花粉的主要过敏原家族和组分蛋白,以及可能导致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的交叉反应组分。通过过敏原组分诊断可以区分真正过敏患者和对多重过敏原的反应,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过敏原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如Bet v 1和Cup a 1为桦树和柏树过敏患者免疫治疗的特异性指标。本文对该指南解读,为树花粉过敏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前沿信息,深入分析树花粉过敏原组分蛋白、临床表现和治疗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树花粉过敏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