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气-血-神"理论探析按压合谷穴论治献血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头晕、心悸、恶心,甚至晕厥等症状,或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疼痛、过敏等局部表现.中医学按其症状将其归属于"厥证""血证""虚劳"等范畴.合谷穴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可和血以养神、益气以守神、神全以安气血,继而论治献血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r1诱导的免疫耐受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为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目前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机体对变应原的免疫耐受缺陷是导致哮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型调节性T细胞(type 1 T regulatory cells,Tr1)可以诱导免疫耐受,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的理论基础之一。促进Tr1细胞分化成功建立机体免疫耐受状态或许是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关键。文章对支气管哮喘中Tr1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AIT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小麦过敏21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儿童小麦过敏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疑似小麦过敏患儿进行病史收集、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及新鲜食物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1.5±12.8)个月。患儿分别在摄食小麦制品或接触小麦面粉后出现过敏症状。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20/21例,95.2%)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呼吸道症状(7/21例,33.3%)、消化道症状(6/21例,28.6%)及神经系统症状(1/21例,4.8%)。11例患儿曾出现严重过敏反应。21例患儿血清小麦特异性IgE检测水平为1.46 ~100.00 kU/L,当特异性IgE水平在Ⅴ级及以上时,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增加( P<0.05)。其中5例患儿行小麦皮肤点刺试验,均呈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04~0.12。患儿均有其他食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结论:儿童小麦过敏发病早,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皮肤症状为主;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小麦过敏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微生态与儿科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童因其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多个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且这种相关性直接或间接与肠道微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肠道微生态系统对儿童重要的生理功能诸如免疫、代谢、营养等的发育成熟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与感染性疾病、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病、治疗、转归有一定的联系。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肠道微生态与儿科疾病的相关性,就肠道微生态与儿科部分常见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探讨,并对其潜在发病机制加以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以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远期康复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是变应性鼻炎(AR)唯一的对因治疗,其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然而,AIT存在诱发不良反应的风险,尤其是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可能诱发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围绕SCIT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讨论,总结严重不良反应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K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NK细胞是一种由淋巴样祖细胞分化而来的大颗粒淋巴细胞,通过发挥细胞毒性功能和产生细胞因子,主要在抗病毒和抗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NK细胞功能的改变或调节的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NK细胞作为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桥梁,在炎症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探讨。该文对NK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协助进一步了解NK细胞与T、B细胞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难治性过敏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是指使用高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含或不含其他控制性药物)治疗,病情仍得不到控制的、较为顽固的过敏性哮喘。作为重组人源化IgE单克隆抗体的奥马珠单抗,是目前唯一被授权应用于6~18岁中、重度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患儿的生物制剂。其对血清游离IgE具有高度特异性,能有效阻断IgE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膜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相结合,下调该受体在炎症细胞表面的表达,阻止炎症细胞脱颗粒而引发的过敏反应。与单纯使用常规控制性药物相比,联合奥马珠单抗作为附加治疗,能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和恶化率,减少频繁就医状况及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剂量,改善肺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罂粟碱治疗,高压氧治疗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等。结果:高压氧治疗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压痛缓解时间、便潜血消失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 P<0.01)。治疗2周后高压氧治疗组患者血液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压氧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4% (45/47) vs. 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能够改善临床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树花粉过敏原组分诊断策略:识别关键过敏原以制定治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球树花粉致敏阳性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华北和华中地区,桦木花粉、柏树花粉和梧桐树花粉是春季花粉症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过敏原。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和花粉传播规律导致了不同的花粉暴露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诊断和治疗个体化需求的挑战。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中关于树花粉过敏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探讨了PR-10蛋白、Profilins、Polcalin等树花粉的主要过敏原家族和组分蛋白,以及可能导致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的交叉反应组分。通过过敏原组分诊断可以区分真正过敏患者和对多重过敏原的反应,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过敏原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如Bet v 1和Cup a 1为桦树和柏树过敏患者免疫治疗的特异性指标。本文对该指南解读,为树花粉过敏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前沿信息,深入分析树花粉过敏原组分蛋白、临床表现和治疗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树花粉过敏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超过10年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英夫利西单抗(IFX)在中国克罗恩病患者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持续性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使用过IFX的1 309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患者性别、确诊年龄、随访时间等),IFX使用情况(治疗时间、停用情况),IFX相关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IFX的持续使用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治疗持续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因素与安全性结局之间的关联。结果:1 309例患者中,男性936例(71.5%),确诊年龄为28.7岁(28.1岁,29.3岁),随访时间为3.9年(3.7年,4.0年),IFX治疗时间最长达9.4年。随访期间,共421例(32.2%)患者停用IFX,在IFX治疗第1、3、5、10年IFX的持续使用率分别为84.0%、65.8%、56.7%、3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肛周病变的患者IFX持续使用率升高[ HR(95%置信区间)为0.75(0.61~0.92), P=0.006],有不良反应的患者IFX持续使用率降低[ HR(95%置信区间)为1.23(1.01~1.50), P=0.038]。共44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445/1 309);急性输注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179/1 309),其中重度急性输注反应发生率为2.8%(5/1 309);感染发生率为10.5%(138/1 309),其中严重感染发生率为2.6%(34/1 309),特殊病原体感染发生率为5.5%(72/1 309),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发生率为1.0%(13/1 309),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肺部(10例);皮肤损害(非过敏、非感染、非肿瘤性)发生率为6.9%(90/1 309);肿瘤发生率为1.1%(14/1 309)。因不良反应停用IFX者占出现不良反应总人数的20.7%(92/445),其中因急性输注反应、感染、肿瘤、迟发输注反应、皮肤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急性胰腺炎、关节痛、癫痫发作停用IFX者分别占47.8%(44/92)、18.5%(17/92)、8.7%(8/92)、6.5%(6/92)、5.4%(5/92)、5.4%(5/92)、3.3%(3/92)、2.2%(2/92)、1.1%(1/92)、1.1%(1/92)。14例出现肿瘤事件的患者中,11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慢性白血病的发生与IFX相关。多轮次IFX治疗会增加急性输注反应、重度输注反应的发生风险,联用免疫抑制剂会降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风险,IFX疗程>1年会增加皮肤损害的发生风险( χ2=6.16、11.30、18.20、9.47; P=0.013、=0.001、<0.001、=0.002)。 结论:IFX在中国克罗恩病患者中持续使用率较高,长期安全性总体较可,临床医师需重点关注接受多轮次、长疗程IFX治疗患者的安全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