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由李德爱、吕良忠、魏筱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211758.全书立足现代医学视角,对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及其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严重疾病.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两种药物功能互补互促,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本文主要根据《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提及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读,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探讨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及其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6%(41/42)比85.7%(36/42)](P=0.048).观察组的心胸满闷、胸部刺痛、舌质紫暗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3±1.2)d比(5.1±1.5)d、(2.5±1.1)d比(3.5±1.2)d、(6.3±1.5)d比(8.6±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心肌肌钙蛋白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受损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溶栓时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替奈普酶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AcT(Alteplase Compared to Tenecteplase)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发病4.5 h内使用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不逊于阿替普酶。治疗时间对阿替普酶临床转归的影响众所周知,但替奈普酶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尚不清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Singh等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是否因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而有所不同进行了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不明性卒中无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比较——挪威替奈普酶卒中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替奈普酶是一种改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药理学和实用优势,后者是目前唯一批准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溶栓药物。瑞典替奈普酶卒中试验(Norwegian Tenecteplase Stroke Trial, NOR-TEST)表明,0.4 mg/kg替奈普酶的疗效及安全性与标准剂量(0.9 mg/kg)阿替普酶相似,但该研究中的小卒中患者比例较高。在此基础上,挪威豪克兰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Kvistad等进行了一项3期、随机、开放标签、设盲终点、非劣效性试验——NOR-TEST 2,旨在确定替奈普酶0.4 mg/kg与阿替普酶0.9 mg/kg相比治疗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非劣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AT评分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HAT)评分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泰达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连续AIS患者。sICH定义为静脉溶栓后头颅CT显示颅内任何部位出血,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出现提示临床加重的表现。应用单变量分析比较sICH组与非sICH组基线资料。采用二分类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sICH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HAT评分与NLR联合预测sICH的价值。 结果:共纳入429例AIS患者。单变量分析显示,sICH组与非sICH组之间的心房颤动、收缩压、NLR、HAT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校正心房颤动和收缩压后,NLR[优势比(odds ratio, OR)1.4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93~2.958]、HAT评分( OR 1.512,95% CI 1.207~3.169)和NIHSS评分( OR 1.221,95% CI 1.082~2.634)与sICH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ROC曲线显示,HAT评分、NLR及其二者联合预测sIC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 CI 0.609~0.832)、0.723(95% CI 0.618~0.835)和0.854(95% CI 0.765~0.931),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单独预测( P分别为0.029和0.03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83.5%。 结论:HAT评分与NLR联合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sICH的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EST-MSU研究中阿替普酶黄金1 h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与使用标准急救医疗服务救护车相比,使用移动式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 MSU)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改善转归,并且能够使更多的患者在发病后黄金1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Mackey等利用BEST-MSU(BEnefits of Stroke Treatment Delivered Using a Mobile Stroke Unit)研究中的数据,对第1小时治疗(first-hour treatment, FHT)与较晚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转归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弥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现症状的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有效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主要安全性终点为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次要安全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内死亡。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2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55例(60.5%),年龄(63.0±8.53)岁,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的中位时间为130.5 min,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7分。48例(18.7%)为WUS,208例(81.3%)为非WUS;186例(72.7%)转归良好,70例(27.3%)转归不良。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90 d转归良好率(79.2%对71.2%; χ2=1.260, P =0.262)、sICH发生率(4.2%对5.3%; χ2=0.102, P =0.750)以及90 d病死率(2.1%对3.4%; χ2=0.000, P =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1.670,95%置信区间1.453~1.919; P<0.001)以及发现症状到静脉溶栓时间(优势比1.007,95%置信区间1.000~1.015; P=0.04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DWI-FLAI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罗非班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罗非班,首先0.4 μg/(kg·min)持续30 min,然后0.1 μg/(kg·min)持续24 h。有效性终点包括治疗后7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安全性终点包括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发病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68岁(范围60~75岁),男性73例(58.9%),女性51例(41.1%)。替罗非班组62例(50%),非替罗非班组62例(50%)。中位基线NIHSS评分14分,共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5.6%),其中2例为有症状颅内出血(1.6%)。发病后90 d随访显示,68例(54.8%)转归良好,56例(45.2%)转归不良,其中4例(3.2%)死亡。替罗非班组治疗后7 d时NIHSS评分[(5.52±4.79)分对(7.35±3.80)分; t=2.357, P=0.020]、90 d时转归良好率(64.5%对45.2%; χ2=4.689, P=0.030)均显著优于非替罗非班组,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4.8%对6.5%; P=1.000)、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6%对1.6%; P=1.000)以及90 d病死率(3.2%对3.2%; 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和改善转归,而且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有症状颅内出血以及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成功治疗儿童头部外伤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童卒中相当罕见,年发病率仅为(2~8)/10万,其中近半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1]。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卒中亚型,在约36%的儿童卒中患者中观察到基底动脉受累 [2]。儿童基底动脉卒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意识受损和半身或四肢瘫痪 [3]。儿童卒中的病因不同于成年人,主要原因为椎动脉夹层,常伴随颈部或头部外伤史,其他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凝血功能障碍 [4,5,6]。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是ABAO治疗的关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 [7]。目前,儿童卒中治疗时的阿替普酶用量尚无统一标准,且缺乏高级别证据证明其在儿童AIS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8]。近年来,应用EMT治疗儿童AIS的报道越来越多。然而,儿童AIS具有诊断延迟的特点,有些患儿在就诊24 h后才得以确诊,这是导致EMT治疗不确定性增高的原因之一。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儿行EMT是可行的 [9],而且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发病后24 h [10]。鉴于AIS患儿数量较少,难以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取得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超时间窗EMT治疗,因此仍需从大量病例报告中收集信息。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最近收治了1例转院接受超时间窗EMT的ABAO所致AIS患儿,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