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中隔偏曲的形态矫正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形态的矫正方法。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玫瑰医疗美容医院对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其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18~43岁,平均23岁。术中保留L形支架后切取鼻中隔软骨,先通过对偏曲对侧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划痕及软骨移植等措施,对鼻中隔背侧偏曲进行应力性和容积性矫正,再根据鼻中隔尾侧不同偏曲情况进行矫正。(1)Ⅰ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尾侧向一侧弧形弯曲时,于弯曲软骨凹面作划痕,一侧放置软骨板条,形成单侧夹板矫正弯曲。(2)Ⅱ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连接在前鼻嵴上,鼻中隔自后角向前角方向呈直线倾斜偏曲时,于尾侧偏曲方向的对侧将移植物自前鼻嵴向前放置,保证前角位置居中,作容积性矫正。(3)Ⅲ类:前鼻嵴居中,鼻中隔后角自前鼻嵴脱出并偏向一侧,鼻中隔尾侧直线偏曲或弧形弯曲时,将后角自错位点剥离并复位于前鼻嵴上,尾侧过长时予适当切除,根据尾侧的软骨强度及偏曲倾向行软骨加强移植。(4)Ⅳ类:前鼻嵴本身位置偏向一侧,鼻中隔后角连接于错位的前鼻嵴上时,保留约2 mm的软骨于前鼻嵴上方后,从前鼻嵴前方离断尾端并向中线复位,移位距离较大时在断端错位间隙内填充小软骨。如原前鼻嵴过于突出可予以凿除。根据尾侧端强度及偏曲倾向作软骨加强移植。观察患者术后效果。结果:本组47例,Ⅰ类8例,Ⅱ类13例,Ⅲ类5例,Ⅳ类21例。平均随访1年3个月,1例Ⅱ类、2例Ⅳ类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出现偏曲的复发,于术后半年进行二次调整后基本达到满意;1例Ⅲ类患者术后一侧鼻腔通气不畅,检查为该侧下鼻甲肥大,后行下鼻甲肥大矫正术后缓解;余4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鼻背与鼻尖及鼻小柱基本居中,鼻孔双侧基本对称,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将鼻中隔L形支架背侧和尾侧按不同偏曲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有效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形态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边外固定支架桡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6岁,因发现先天性右上肢畸形6年余入院。临床检查:右上肢短缩屈曲畸形,前臂肥大,手掌及手指瘦小,肘关节活动度30°~90°,腕关节桡偏110°,掌屈15°,背伸10°,拇指不能控制活动,右上肢近端肌力M 5,远端肌力M 4+。肘或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示:右侧尺桡骨、拇指掌骨缺如及肘、腕关节半脱位,考虑上肢发育不全;测量桡骨长45.41 mm(图1)。诊断为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BayneⅡ型)。全身麻醉下行桡骨延长术:以外固定架(单边式多功能外固定支架Ⅲ型)放置桡骨段,C臂机透视见位置满意后,以4枚骨牵引针(镰刃型D型尾2.0 mm×9.0 mm)沿外固定支架固定夹块的侧孔,临时定位于桡骨,沿克氏针方向分别置入金属骨针,并以固定夹块锁紧骨针。沿桡骨中段做一长约1.0 cm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达骨膜。放置截骨器,并以克氏针沿不同方向钻透骨皮质,薄骨凿横行截断桡骨,以生理盐水冲洗并全层缝合伤口。术后第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 mm/d,0.25 mm/次,每日分4次完成。术后第42天患者家属诉拧不动钉子遂停止延长。术后2个月外固定骨针松动固定失效予拆除,发现延长的桡骨向掌侧成角,遂手法复位后改用石膏屈肘90°、前臂旋后位固定2个月,拆除石膏并指导患者行主动功能锻炼,包括游泳、拍球、写字、提重物等。术后2.5年末次随访摄前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临床愈合,肱桡近侧关节自动复位,测量得桡骨长66.55 mm,肘关节活动度15°~130°,腕关节桡偏10°(图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法与传统拔除法临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微创拔牙技术与传统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可能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发生情况,进一步评估微创拔除法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需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160例患者,均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口内未见患牙,拍摄锥形束CT(CBCT)判断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法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记录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传统拔牙术比较,微创拔除患者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干槽症、术后出血、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P<0.01),微创拔牙术的患者拔牙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轻( P<0.01)。 结论:微创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能够缩短拔牙手术时间,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减少,微创拔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0例,年龄(41.8±12.9)岁。用一期后路撑开、融合器置入的方式治疗绝大部分( n=80)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少数病例( n=2)行腹侧减压。对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分析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共80例(97.6%)进行了一期寰枢关节撑开、融合器置入,其中4例伴有侧方关节骨性融合,以骨凿切断;2例(2.4%)寰齿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进行了经口齿状突切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8.6±7.3)个月。术后CT随访发现60例患者(75.0%)寰齿间距(ADI)恢复正常。患者术后ADI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4)mm比(5.0±1.5)mm, P<0.05];术后齿状突距离钱氏线的垂直距离较术前下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8)mm比(10.2±5.2)mm, P<0.05];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1.5比11.2±1.7, P<0.05)。75例(93.8%)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即形成寰枢关节间骨性融合。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绝大部分可通过后路一期寰枢关节撑开、融合器置入手术达到良好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骨髓炎抗生素应用疗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疾病。骨髓炎传统治疗疗程是在彻底清创后使用4~6周的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然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这一疗程相较于其他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具有优越性。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的认识愈发深入,各项治疗技术不断发展,抗生素的使用方案也发生了改变。本文就慢性骨髓炎抗生素应用疗程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34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部活动时疼痛伴活动受限。患者曾于2007年在外院因"右肱骨干骨纤维结构不良"行病灶切除+植骨术。临床检查:右肩部轻度肿胀,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肩关节上举130°、外展156°、后伸30°,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未见明显异常。X线示:右肩胛骨、肱骨全长及桡骨近端多处呈膨胀性改变伴畸形,皮质菲薄,内见磨砂玻璃样改变,边界尚清晰(图1)。CT示:右肩胛骨、右肱骨全长及桡骨近端局部骨皮质膨大、菲薄。髓腔内见磨砂玻璃样稍高密度影,并有大小不等囊状透亮区,并累及肩胛盂关节面(图2,图3)。辅助检查:血、尿常规,生化,腹盆部彩超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先用活检针取右肩胛骨及肱骨近端骨组织活检。病检结果:大量胶原纤维形成,增生的梭形细胞散在,梭形细胞较短,无定型生长,偶见束状或车辐状结构。病理诊断:骨纤维结构不良(图4)。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肩胛盂颈部病灶清除、植骨术。取右肩后侧倒"L"形切口,显露病灶,见肩胛骨呈膨胀性隆起,皮质菲薄,在肩胛骨颈部凿开4 cm×4 cm骨窗,掀开骨皮质,可见髓腔内大量黄白色鱼肉样组织,捻搓柔韧有沙粒感。刮除病灶组织,可探及肩胛盂关节软骨。对清创后髓腔用95%乙醇灭活后以生理盐水冲洗,缺损区以同种异体松质骨植入(图5,图6)。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1.5年复查:切口愈合良好,局部无压痛及叩击痛(-),肩关节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复查X线片及CT检查,原病灶区无异常变化(图7,图8,图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MM bone diseases, MBD)是MM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初诊MM患者中高达80%存在溶骨性损害。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更新了MM的诊断标准,其中MBD的定义是:骨放射学检查(X线、CT、低剂量CT、MRI或PET-CT)上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穿凿样溶骨性骨破坏病灶(≥5 mm) [1]。这些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的风险极高。MBD严重影响MM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与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11版)》 [2];国际骨髓瘤基金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外科治疗专家委员会2016年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有力地推动了我国MBD的规范诊疗。近年来,随着MBD领域的发展,特别是靶向NF-κB配体的受体激活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的单克隆抗体地舒单抗的临床应用,优化了MBD的治疗 [4]。为此,我们对原指南的相应内容进行了更新,以更好地指导MBD诊疗的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报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应用"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术中于髂结节、髂骨内侧附近寻找合适的皮肤穿支或肌支,应用显微剪和显微蚊氏钳逆血管分支由表至里分离解剖至旋髂深血管起始部,然后骨刀凿取髂骨瓣,髂骨瓣嵌入股骨头内,吻合旋髂深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术后通过门诊随访患者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髂骨瓣切取长度为3.0~5.0(4.0±0.5)cm,血管蒂长度为4.0~7.0(5.3±1.0)cm;髂骨瓣切取时间35~55(45.0±6.1) min;术中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切取成功率为100%,所有髂骨瓣断蒂前骨面渗血活跃;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100~400(226.7±78.2)ml。术中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伤,术后第1天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术后4个月麻木症状得到缓解,其余1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等症状。术后髂骨瓣供区引流量为50~70(62.7±7.5) ml,髂骨瓣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髂骨瓣供区均未出现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9、12、18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个月后基本达到较好的水平。 结论:"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能快速确定髂骨瓣的营养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解剖安全可靠,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及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标本融合术中生物力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复杂踝关节融合术中固定钢板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小腿-足踝标本16具,其中男8具、女8具,年龄36~60岁、平均45岁。16具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具。对2组标本的踝关节面用骨凿进行破坏,制备成踝关节创伤标本。A组使用自主研发的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B组使用传统的双钛合金重建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术后检测2组标本在1.0、2.0、3.0、4.0、5.0 N ·m扭矩下的抗扭转性能;检测标本在中立位、背伸位时,压力为100、200、300、400、500、600、700 N下的轴向压缩性能;检测标本在700 N压力时,加压1 000和30 000次的抗疲劳性能,同时行X线透视检查并拆开标本缝线,观察踝关节固定钢板有无变形,有无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 结果:在4、5 N·m扭矩时,A组扭转的角度分别为3.39°±0.33°、4.20°±0.20°,小于B组的3.85°±0.42°、4.6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4、2.87, P=0.028、0.012);在5 N·m扭矩时,A组的扭转刚度为(1.69±0.27)N ·m/°,高于B组的(1.45±0.39)N ·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7, P=0.118)。在100、200、300、400 N压力时,2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500、600、700 N压力时,A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700 N压力时,A组轴向压缩刚度(244.38±26.60)N/mm,大于B组的(207.88±18.95)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 P=0.007)。抗疲劳性能组内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2组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A组的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A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钢板变形;B组在加压30 000次时,1例模型出现钢板折弯变形,2例模型出现锁定螺钉松动。 结论: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为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44岁,右 趾外伤后出现肿物并逐渐增大2年就诊。2年前患者右 趾受到挤压,局部疼痛,未破溃,无骨折等表现,保守治疗后无不适症状,后发现局部逐渐形成肿物。发现时肿物约为黄米粒大小,位于右 趾内侧甲下,后逐渐增大膨隆至末节背面内侧约1/2。专科检查:右 趾内侧甲下肿物突出体表,并向末节趾体内侧及近侧膨隆,内侧趾甲甲板缺如(图1),残留甲板不均匀增厚,质地脆,肿物大小约16 mm×10 mm×20 mm,大部分质软,末节内侧肿物质地韧,边界清楚,肿物表面皮肤颜色略红,无破溃,皮温不高,无触痛、压痛,无波动感,活动度差, 趾感觉无明显异常,肿物表面感觉减退,趾间关节运动无明显受限, 趾血液循环可,余趾感觉、运动及血运无明显异常。X线片示右 趾末节软组织肿胀,远节趾骨基底内侧可见钙化,形成骨赘,骨赘基底部位末节趾骨内可见骨密度减低区,呈环状,考虑为骨质破坏(图2)。浅表局部彩超示皮下组织内探及高回声肿物,范围约15.2 mm×9.7 mm×20.4 mm,边界清,内回声均匀,未见血流信号,肿物性质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各项化验检查正常。在局部麻醉下行右 趾拔甲、肿物切除及甲床修补术。术中拔甲见肿物位于甲床深层,表面甲床菲薄。于甲床中部菲薄部位纵行劈开,锐性分离后见肿物灰黄色质软,似脂肪样团块状,包膜完整。肿物外侧粘连轻、容易分离,内侧与表面甲床及深部骨质粘连严重,形成较多纤维间隔,肿物深部侵及末节趾骨,形成骨赘,骨质破坏,深及髓腔,趾骨背侧可见一环形穿凿状骨破坏灶(图3),灶内可见肿物组织,完整切除肿物(图4)。将剥离的菲薄甲床适当修剪后,缝合修复(图5)。临床初步诊断:右 趾脂肪瘤。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CD34(胞浆+),脂肪细胞:S-100蛋白(胞核+)。Ki-67低增殖活性约1%。术后病理诊断:(右 趾)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图6)。随访3个月,肿物无复发,甲床无坏死,新生趾甲厚度轻度不均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