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康复管理路径在3D打印辅助手术治疗骨盆或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管理路径在3D打印辅助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的98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快速康复管理路径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为(38.9±10.2)岁,采用快速康复管理路径实施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49例,男33例,女16例;年龄为(37.9±9.9)岁,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2%,4/4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6.9%,2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36 h疼痛VAS评分[(4.1±1.2)、(3.4±1.1)、(1.6±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4±1.1)、(5.2±1.2)、(3.6±1.2)分],住院时间[(15.9±2.2)d]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23.0±2.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观察组优30例,良12例,可7例,优良率为85.7%;对照组优29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为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9.7%,635/637)高于对照组患者(84.6%,539/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快速康复管理路径应用于3D打印辅助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的分型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8年3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诊治的12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49.6岁。参照髋关节前脱位Epstein分型及Letournel-Judet髋臼前柱骨折分型,对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归纳出一种分型系统,共分4型:A型1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线涉及髂骨翼;B型4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髂前下棘;C型5例,髋关节耻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整个前壁;D型2例,髋关节闭孔脱位,髋臼骨折仅涉及前角区。髋臼骨折保守治疗5例,手术内固定治疗6例,一期关节置换1例。分析各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及功能结果。结果:1例A型髋臼骨折为不典型高位前柱骨折,4例B型、3例C型、2例D型髋臼骨折为不典型前壁骨折。10例患者获平均17.2个月(3~46个月)随访,1例失访,另1例关节置换患者未纳入随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1例A型患者手术复位差,功能结果差。1例B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功能结果为优;保守治疗及手术复位差各1例,功能结果均为差。C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3例,功能结果满意2例,差1例(并发Brooker Ⅳ级异位骨化);保守治疗1例,复位及功能结果均差。2例D型患者保守治疗,髋臼骨折复位差,功能结果均满意。结论: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为一特殊类型损伤,可分为4型:A、B、C型需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髋臼骨折,D型髋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可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4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即刻依据Matta评分系统评估双柱及后壁骨折的复位情况,测量正常侧及术后患侧髋关节股骨头中心点的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的夹角(CE角)及股骨头包容度变化情况,以评价骨折复位效果;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16~52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和髋臼骨折的复位固定,后壁骨折间接复位满意,髋臼包容度满意。手术时间为130~270 min,平均155.5 min;术中出血量为600~5 600 mL(平均1 150.5 mL);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平均6 U(2~12 U)。术后即刻根据X线片按Matta标准评估复位质量:髋臼后壁骨折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9例。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患侧髋关节CE角(43.53°±3.46°)与正常侧(43.19°±3.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侧股骨头包容度(76.56%±15.50%)与正常侧(75.32%±16.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为12~18分,平均16.5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9例,良3例,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未丢失,骨折内固定牢固,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 结论: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可达到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包容性好的目的,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臼骨折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髋臼骨折的治疗复杂棘手,需要重视和深入研究 [1-3]。Judet和Letournel两位大师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在处理髋臼骨折领域贡献卓越。髋臼骨折的治疗目的一是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或合并症,二是恢复髋关节功能活动,还原患者的健康生活,治疗原则仍然是遵循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这一"金标准",因髋臼骨折是关节内骨折,而且是涉及负重的髋关节,复位要求更高,解剖复位是功能恢复和防止骨关节炎的基础。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明显改善了预后,但仍有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4-5],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很好的挽救措施。部分患者急诊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优于内固定治疗 [6]。髋臼骨折如何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我们结合相关文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臼骨折的评述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数字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双侧独立的三维髋骨模型;将髂骨翼分为前、中、后三区,依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标记髂骨翼各分区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并利用Mimics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性别间相应倾斜角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倾斜角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前、中、后区倾斜角分别为142.40°±5.62°和142.03°±4.82°,130.78°±5.75°和126.37°±6.17°,101.27°±5.40°和100.46°±5.44°。同性别左、右侧前、中、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性别间前区与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中区倾斜角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66, P<0.05)。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三区倾斜角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有一定变化,该解剖学参数可以为术中指导髂骨与髋臼骨折解剖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从整体角度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并能评价骨折的旋转移位情况,弥补Matta评价标准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诊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髋臼后壁骨折是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之一。虽然是简单骨折,但是常合并如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合并伤、后壁骨折块粉碎压缩、复位质量、髋关节复位时机等因素导致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1]。而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2]。与年轻患者不同,老年患者骨质量差,伴随有其他老年慢性疾病,骨折情况更为复杂,其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暂无长期随访结果证实 [3]。因此,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策略目前仍存在争议。笔者阐述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诊疗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Ganz入路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Ganz入路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7例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为23~66岁,平均40.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3 d,平均7.3 d。7例患者均应用Ganz入路,股骨头骨折采用双头加压螺钉固定,髋臼骨折采用螺钉联合重建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5~235 min,平均197.9 min;术中出血量为450~765 mL,平均590.0 mL。7例患者术后获12~86个月(平均34.4个月)随访。髋臼骨折术后复位质量根据Letournel推荐标准评定: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1例;股骨头骨折术后复位质量根据Thompson-Epstein临床和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97分,平均93.0分。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目前仍在观察随访;2例患者出现患肢肌静脉血栓,经规范治疗后机化。结论:Ganz入路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股骨头骨折具有骨折复位质量优、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髋臼双柱骨折中后柱损伤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髋臼双柱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占髋臼骨折的20%,是髋臼骨折中最复杂的骨折类型之一。大部分髋臼双柱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因后柱骨折块的类型多样,对后柱的处理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髋臼双柱骨折中后柱损伤的显露及内固定方式进行概述,总结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及螺钉、钢板固定等在后柱骨折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应用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接前方入路联合直接后方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入路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入路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