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二叠世长兴期一三叠纪腕足动物类群组成和纬度分布及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长身贝目分子占全球总属数44%,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次为占14%的石燕目,另外7目均不超过10%.经过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到早三叠世蒂纳尔亚期(Dienerian)完全消失,而小嘴贝目、准石燕目、穿孔贝目和无窗贝目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Olenekian)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共同成为三叠纪中后期腕足动物的主要组成分子.从纬度分布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腕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纬40°到南纬80°之间,而科级分异度最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纬0-40°和南纬3°-60°;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的腕足动物残存于北纬0-40°和南纬50°-60°区间内,到蒂纳尔亚期仅在北纬0-40°范围内有极少量腕足动物记录,奥伦尼克期腕足动物开始恢复也是从北纬0-40°和南纬50°-60°逐渐向两侧扩大,到晚三叠世几乎遍布全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