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Ⅳ型5例,Ⅴ型13例,Ⅵ型3例;三柱理论分型: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一期手术治疗的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一期手术治疗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为(51.5±13.2)岁(范围21~73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对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撕脱骨折等损伤均一期修复,对ACL体部实质性损伤不予一期重建,对移位的ACL止点撕脱骨折仅复位而不单独固定。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屈膝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估疗效。结果:7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23.6±2.2)个月的随访。合并ACL损伤的发生率为23%(18/79),损伤表现以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为主(56%,10/18),且多见于SchatzkerⅣ型骨折(60%,6/10)。术后KT-1000测量显示合并ACL止点撕脱骨折及体部损伤者膝关节前向位移的健侧、患侧差值均无显著变化,与正常范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CL止点撕脱骨折组、ACL体部损伤组与无ALC损伤组术后VA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合并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者的屈膝活动度99.7°±8.9°、110.5°±10.3°、120.9°±10.5°、121.5°±10.2°较无ACL损伤者的106.5°±10.1°、119.1°±9.8°、128.3°±10.4°、128.3°±9.3°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时合并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者HSS评分(72.7±5.3)、(80.4±4.6)分较无ACL损伤者的(76.3±4.1)、(83.6±4.5)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ACL损伤一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同期不重建ACL、不单独固定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方式切实可行,能够获得良好的术后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45.6岁;左侧6例,右侧6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上胫骨平台宽度,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是否出现术后复位丢失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应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4.6 min,出血量平均25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2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胫骨平台宽度(78.9±7.2)mm,较术前(87.4±6.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术后复位丢失和手术伤口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 结论:自断加压骨栓联合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但能恢复胫骨平台宽度,而且骨折块挤压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康复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骨平台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和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术前彩超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骨折情况及实验室数据,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21.4%,以远端血栓为主;并发肺栓塞(PE)17例,其中单纯肌间静脉血栓合并PE 10例。血栓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56.65±11.14)岁;Schatzker分型为Ⅰ型2例,Ⅱ型16例,Ⅲ型1例,Ⅳ型11例,Ⅴ型8例,Ⅵ型10例。非血栓组176例,男100例,女76例;年龄(49.15±12.56)岁;Schatzker分型为Ⅰ型4例,Ⅱ型62例,Ⅲ型9例,Ⅳ型45例,Ⅴ型37例,Ⅵ型19例。单因素分析:年龄( t=0.731, P<0.05)、肥胖[体重指数(BMI)≥25]( t=5.068, P<0.05)、入院至手术时间( χ2=9.060, P<0.05)、骨折至手术时间( χ2=3.024, P<0.05)、血红蛋白(Hb)( χ2=0.524, P<0.05)、入院D-二聚体( χ2=11.575, P<0.05)、白蛋白( χ2=0.303, P<0.05)为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 OR)=1.040,95%可信区间( CI):1.005~1.078, P<0.05]、肥胖(BMI≥25) ( OR=3.169,95% CI:1.425~7.050, P<0.05)、入院至手术时间( OR=1.247 95% CI:1.030~1.510, P<0.05)和Hb( OR=0.974,95% CI:0.950~0.998, 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前DVT的发生率较高,多为远端血栓,对高龄、肥胖、贫血患者应积极抗凝,减少术前时间,降低DVT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4月— 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1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9~60岁[(44.1±5.8)岁]。初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例,Ⅴ型14例,Ⅵ型6例。感染时间:<3周3例,3~10周12例,>10周6例。所有患者采用清创后骨缺损区放置骨水泥的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内固定并彻底清创后放置抗生素骨水泥与内固定钢板;Ⅱ期行植骨骨重建。记录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骨缺损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以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获随访12~62个月,平均23.5个月。Ⅰ期术前感染指标与Ⅱ期术后3个月相比,WBC由术前(10.6±2.3)×10 9/L降至(6.7±3.5)×10 9/L,ESR由术前(26.0±5.3)mm/h降至(12.1±4.3)mm/h,CRP由术前(10.0±1.5)mg/L降至(5.8±1.0)mg/L( P均<0.05)。17例患者Ⅰ期术后感染控制,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再次Ⅰ期清创,随访期内再无复发;2例因Ⅰ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予以局部皮瓣转移术覆盖伤口;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无一例截肢。21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内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标准。1例患者出现取骨区感染。无骨不连、感染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感染时间<3周及3~10周患者ROM由术前(95.2±10.4)°和(85.7±11.5)°提升至(120.2±10.5)°和(98.6±12.2)°( P<0.01),而感染时间>10周患者无显著改善( P>0.05)。所有患者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5.6±8.2)分提高至术后(82.0±6.6)分( P<0.01)。 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临床骨性愈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膝关节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17~65(51.3±12.3)岁。SchatzkerⅤ型10例,Ⅵ型5例;双柱骨折9例,三柱骨折6例。采用前正中入路结合后内侧入路手术,骨缺损均行植骨。结果:15例患者获得12~24(14.4±3.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5.2±1.3)周。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在术后即刻[(9.2±1.3)°、(85.1±1.7)°]及术后12个月[(8.9±1.2)°、(84.5±1.6)°]分别与术前[(2.8±1.6)°、(73.7±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Rasmussen放射学评分9~18分,平均(15.1±2.5)分,优3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3.3%;HSS评分66~98分,平均(85.1±9.3)分,优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6.7%;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可完全伸直,屈曲100°~135°,平均(117.7±11.3)°。1例前正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经清洁换药3周后愈合。 结论:前正中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根据适应证选择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反牵引复位辅助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复位辅助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创伤中心收治31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1例、女10例,年龄(32.4±6.5)岁(范围18~67岁)。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7例、Ⅵ型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1.3) d(范围5~11 d)。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复位辅助有限切开内外侧双钢板固定,必要时附加螺钉固定。记录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及术后12个月观察并测量胫骨平台关节面压缩程度、内倾角、后倾角和膝关节活动度,采用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09.2±15.6) min(范围70~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176.5±20.8) ml(范围90~380 ml),住院时间为(12.2±0.8) d(范围10~15 d),随访时间为(13.5±1.1)个月(范围12~2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4.6±1.5)周(范围11~20周)。术后及术后12个月关节面压缩分别为(0.45±0.13) mm和(0.58±0.21) mm,胫骨平台内倾角分别为87.65°±3.21°和87.02°±3.68°,胫骨平台后倾角分别为6.92°±1.98°和6.50°±2.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25.6°±2.1°(范围0°~135°),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4±1.7)分(范围18~28分),VAS评分为(0.7±0.2)分(范围0~2分)。所有患者均无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无骨折延迟愈合、内固定失效。术后1年6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应用双反牵引复位辅助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选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岁;胫骨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9例。根据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块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将35例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两者均完整为A型;胫骨结节骨折块完整,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粉碎为B型;胫骨结节骨折块粉碎,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为C型;两者均粉碎为D型。遵循此分类制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其中2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A、B型胫骨结节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入路,13例合并C、D型胫骨结节骨折者采用前正中联合内侧入路。4例A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18例B型骨折采用1/4管状钢板固定。7例C及6例D型骨折均采取1/4管状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除1例外,其余胫骨结节骨折块均未见二期复位丢失。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4.1分;其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5.7%(30/3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98分,平均86.8分;其中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32/35)。术后2周发生脂肪液化2例,术后1周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特殊损伤类型,需根据胫骨结节骨块的粉碎程度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制定手术策略。对于粉碎的胫骨结节骨折,前正中入路显露最佳,根据骨折块情况可以采用1/4管状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59岁[(35.2±4.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4例,Ⅴ型1例,Ⅵ型1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2例。均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38个月[(18.3±4.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5±4.7)°,与术前的(28.93±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8±1.1)分,与术前的(13.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优9例(56%),良6例(37%),一般1例(6%),优良率达94%。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浅表或深部感染、内置物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 结论: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改善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后倾角,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血管、神经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为(50.0±11.7)岁;采用人工牵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观察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为(54.6±11.1)岁;采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8.6±26.0)min,骨折复位时间为(61.6±9.6)min,切口总长度为16.0(13.3,17.0) cm,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99.9±60.9)min、(73.8±17.2)min、20.0(17.0,21.8) cm];术中出血量为175.0(100.0, 200.0)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200.0(162.5, 387.5) mL];术后1周、1个月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分别为94.9°±12.0°、113.8°±14.1°,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78.3°±14.6°、96.8°±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年达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及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与人工牵引切开复位比较,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切口总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