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外显子测序对二例黏多糖贮积症的遗传病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2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采集2例MPS患者及家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位点。对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进行Sanger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家系验证,并应用RT-PCR进一步明确剪切突变对于mRNA的影响。结果:先证者1为25岁男性,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携带α-L-艾杜糖苷酶(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p.T179R及p.S633L,诊断为MPSⅠ型。其母亲和姐姐携带杂合突变p.T179R,其父携带杂合突变p.S633L,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2为3岁男性,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携带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S)基因IVS 6-8A>G剪切突变,其母亲和外祖母均为IVS 6-8A>G杂合突变携带者,临床表型正常,符合X-性连锁遗传病,诊断为MPSⅡ型。RT-PCR产物序列分析显示IDS基因IVS 6-8A>G剪切突变激活了内含子6区域上游的隐藏剪切位点,导致外显子7中插入7个核苷酸,引起框移及肽链截短。结论:本研究在2例MPS患者中通过外显子测序分别发现了IDUA p.T179R、p.S633L及IDS IVS 6-8A>G突变,进一步扩展了MPS的突变和表型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诊疗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1种由于编码α-L-艾杜糖苷酶的基因变异所致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病程呈进行性进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为规范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诊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罕见病联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基于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从业专家的临床经验,共同制定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诊疗专家共识(202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小鼠Idua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构建及打靶效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种遗传代谢病.人IDUA基因编码的α-L-艾杜糖苷酶(α-L-iduronidase,IDUA)功能异常是导致Ⅰ型MPS的主要病因.本研究拟构建特异性靶向小鼠Idua基因的CRISPR/Cas9编辑系统,用以模拟人IDUA基因突变,为建立精准模拟Ⅰ型MPS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提供高效基因编辑系统.本研究筛查了人类IDUA基因的致病突变,并将候选突变位点定位于小鼠Idua基因上,作为拟突变位点.然后通过sgRNA的设计、表达质粒构建、转染、药物筛选、TA克隆测序等步骤证明了设计的sgRNA具有高效的打靶效力.本研究结果对深入研究MPS的致病机制和探讨MPS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黏多糖贮积症Ⅰ型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 回顾分析1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9月13天.5个月时出现双眼无神,眼科检查发现双眼角膜混浊.临床表型及外周血α-L-艾杜糖苷酶(IDUA)活性检测符合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PSⅠ).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在4p16.3区域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缺失段为(980784-985463)×1;在c.911delT和c.76G>A存在1个杂合突变和一个半合子突变,均来源于母亲.结论 本例患儿为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发病,临床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串联质谱法筛查新生儿溶酶体贮积症酶活性切值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建立串联质谱法检测6种溶酶体贮积症(LSD)相关酶活性切值的计算方法.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6689名新生儿及7例临床确诊患儿进行6种LSD(糖原贮积症Ⅱ型、法布里病、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克拉伯病、尼曼-皮克病A/B和戈谢病)相关酶活性检测,将每批次酸性β葡糖脑苷脂酶、酸性鞘磷脂酶、β半乳糖脑苷脂、α-L-艾杜糖苷酸酶、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中位数的20%以及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位数的30%作为切值.对酶活性结果小于切值70%的标本进行基因诊断.结果:7例临床确诊患儿的酶活性均低于相应切值,提示本研究建立的切值计算方法有效.26689名新生儿筛查LSD可疑阳性142例(0.53%),其中β半乳糖脑苷脂缺乏25例、α-L-艾杜糖苷酸酶缺乏1例、α半乳糖苷酶缺乏19例、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97例.确诊LSD患儿8例,其中糖原贮积症Ⅱ型3例、克拉伯病3例、法布里病2例,阳性预测值约为5.6%.6种LSD酶活性切值在3—8月份时均呈下降趋势,在9—12月份时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串联质谱法筛查LSD相关酶活性切值计算方法有效,其中温度、湿度等因素可影响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