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系膜、筋膜和间隙的定义及名称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解剖学是外科手术的基础,但基于尸体解剖的传统解剖学概念已经不足以指导现代外科手术的开展。随着组织胚胎学的深入研究和高分辨率腹腔镜下临床解剖的开展,外科医师对人体解剖的认知不断更新,同时也出现了用于指导外科手术的重要概念和名词,包括系膜、筋膜和间隙等。但是,这些概念和名词在不同时代涵义不同,同一名词命名不同,同一解剖结构在不同部位命名也不同,对国内学术交流及青年医师的培养十分不利。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结直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性学会结直肠肛门功能外科分会共同牵头,组织全国结直肠外科专家,对结直肠手术相关的系膜、筋膜和间隙进行统一的描述和命名,以使外科医师更加深入地理解结直肠手术相关的现代解剖学,并促进学术交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与炎症小体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相互调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是一种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环境、遗传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参与AIT的发病机制。已知甲状腺从原始的胃肠道发育而来,两者有着相似的胚胎学和生化特性,因此,AIT的发生与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共同之处。随着16s核糖体RNA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炎症小体是人体的先天免疫防线,在AIT甲状腺组织中已发现NOD样受体家族3(NLRP3)、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等炎症小体活性增强。菌群失调与炎症小体间相互调控对AIT的发生、发展可能产生影响,探索两者之间的调控机制对于甲状腺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体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依托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虚拟仿真“数字胚胎”,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录制相应的微视频、编制学习指南、临床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人体胚胎学》课程资源建设,开展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讨论-课后答疑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形成性评价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和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总成绩显著提升,超过5%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明显下降,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上涨11%。说明《人体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符合学生对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医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策略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组织学与胚胎学(简称"组胚")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阐述的人体微细结构是学习生理学和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1],但在中医院校学时一般较短.为了满足中医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高质量组胚教学,需要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解剖学杂志》投稿须知
编辑人员丨2024/6/15
1 刊登内容 主要刊登人体解剖学、比较解剖学、临床应用解剖学、断层影像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人类学等形态学方面的学术论著.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专题报道、论著、研究快报、综述、技术方法、教学研究、问题讨论、变异畸形、简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数字化虚拟仿真平台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深度学习模式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的微细结构和胚胎发育的学科,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专业知识抽象,晦涩难懂,因而实验教学对于医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尤为重要.目前高校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课前简介,学生观看实物切片+虚拟数字切片(部分院校全部为虚拟数字切片)、胚胎学模型观察,期末切片考试.授课过程中学生提问,教师随堂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解剖学杂志》投稿须知
编辑人员丨2023/11/4
1 刊登内容 主要刊登人体解剖学、比较解剖学、临床应用解剖学、断层影像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人类学等形态学方面的学术论著.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专题报道、论著、研究快报、综述、技术方法、教学研究、问题讨论、变异畸形、简讯等.鼓励投送英文稿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人体的功能层解剖模型及其在胃肠外科中应用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的胃肠外科手术(甚至所有的外科手术)都是基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认识与思路.我们以胚胎学为借鉴和来源,在人体分层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功能层解剖模型.并从这一模型出发,提出了腹膜腔-系膜层、 系膜外间隙和筋膜系统等新的解剖学概念,提出了对浆膜划分、系膜划分和肿瘤T分期划分的再认识,在胃肠外科领域进一步提出了功能层切除术的理念和相关阐释.这一模型的建立,也许将成为传统解剖模型的有益补充,为外科手术思维带来崭新启示,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开始,并且还有待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组织和胚胎的微细结构及功能的一门形态学课程,是医学生获取医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1].医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这一点历来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弱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体标本保存液改良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医学解剖学、病理学、以及考古学等多个领域,人体标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好地保存人体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外用于保存人体标本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低温保存、液体保存、脱水保存等.其中液体保存最易推广,使用最为广泛.人体标本的保存液配方有上百种,甲醛是应用最广泛的保存液成分[1],但是甲醛在保存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对于不同用途的人体标本达不到相应的保存需求,而且其对标本研究人员健康的损害日渐受到重视,它在保存液中的"黄金地位"已有所动摇.例如,解剖学、胚胎学等学科的教学标本,由于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需要长期接触人体标本,保存液对师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降低保存液中甲醛含量和寻找甲醛替代品日益得到重视.而对于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的解剖标本除了对形态完整性有要求,还要求保存液能更好地使标本保湿、保色,以达到与取样时标本物理性状的最大相似度.还有一些特殊标本的保存也值得深入研究,古代尸体标本,稀有样本的DNA、蛋白质等分子含有大量的生物进化信息,具有重大考古学、遗传学意义,因此除了需要维持标本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细胞分子水平的保存.但甲醛在保存DNA方面效果不佳,会导致DNA断裂[2]、提取的标本DNA质量下降或有效DNA成分随时间推移减少[2]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不足,国内外科研人员正广泛地研究和开发新的人体标本保存液.现对近年来改良人体标本保存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