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之桢"食滞为病"学术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以清代名医秦之桢所撰《伤寒大白》为底本,系统归纳秦之桢辨治食滞的临床经验,并与《伤寒论》论治食滞相比较.秦之桢指出食滞容易化热,常以望唇之润、燥、枯推断里热的程度.胃有食滞可出现经气不利、表邪不解、阳气失布、神志失常、气机不通5种衍生病理变化.在治疗方面,秦氏善用朱丹溪之保和丸,常改丸剂为散、汤剂速去食滞,若食滞日久化热者用保和散冲服竹沥、萝卜汁润燥消食,并根据谷食、肉食、面食等不同病因加减.在治疗禁忌方面,指出消食法不可用于因虚致实证,防止体虚不耐攻伐.因食物赖于胃阳腐熟消化,故不宜用寒凉下法损伤胃阳,较《伤寒论》补充了"胃宜温消,肠宜寒下"的胃肠分治原则.认为夹食伤寒应消食与发表并举.并提出病中、病后顾护胃气对疾病痊愈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明清医学浅述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明清医学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在这一阶段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作对伤寒进行了新的阐述补充,如《通俗伤寒论》《伤寒大白》《伤寒辨类》等,且温病学迅速发展,涌现了一批以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在治疗疫病包括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方面均有深入的临床研究.回顾明清时期中医文献探讨“辨伤寒,析温病”“辨寒热,析表里”“辨外感,析内伤”在流感辨治中的重要性,为中医药诊治流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胺磷的毒性研究:Ⅱ、致畸和诱变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就甲胺磷的潜在致畸性和诱变性做了研究。实验结果甲胺磷对大白鼠没有发现致畸胎作用。虽然它对离体培养的赤麂肺成纤维细胞有一定的诱变性,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加或不加代谢活化系统),和在大、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以及显性致死试验中未见有诱变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