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式一体化产房内分娩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家庭式一体化产房内分娩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本院妇产科的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家庭式一体化产房分娩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结果 产后3 d,观察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疼痛评分及顺产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初产妇在家庭式一体化产房内分娩能够改善心理状态,降低产程时间,减轻疼痛,减少顺产转剖宫产风险,避免新生儿窒息,对改善分娩结局具有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家庭为中心产科模式对分娩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产科模式(FCMC模式)对孕产妇分娩期间心理状态、疼痛程度、产程、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某医院妇产科初产妇120例,根据分娩模式及入住病房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FCMC模式,入住待产-分娩-恢复(LDR)一体化分娩中心待产及分娩;对照组采用传统分娩模式,入住普通产房待产及分娩.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状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各产程疼痛程度.观察比较两组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疼痛程度、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剖官产率及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1)分娩前,两组HAMA焦虑及HAMD抑郁评分分值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分娩后,观察组HAMA焦虑评分分值(8.13±1.92)分、HAMD抑郁评分分值(7.22±2.05)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2土2.74)分和(9.30±2.90)分(P<0.05);第一产程VAS疼痛评分分值(6.95±0.95)分、第二产程VAS疼痛评分分值(6.60土0.99)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67±1.07)分和(8.65土0.81)分(P<0.05).(2)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长(8.81士0.93)h、第二产程时长(0.88±0.22)h,分别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52土1.57)h和(1.09±0.31)h(P<0.05);剖宫产率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7%(P<0.05);产后出血量(277.83土63.11)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92士85.31)ml(P<0.05).结论:采用FCMC模式、设置家庭式一体化分娩中心,能够改善患者分娩心理状态、减轻分娩疼痛、促进产程进展,并降低剖宫产率及减少产后出血量,有利于阴道分娩及减少分娩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护士管床责任制护理模式在家庭一体化产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护士管床责任制护理模式在家庭一体化(LDR)产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1日~2020年2月29日在LDR产房分娩的11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7例.研究组采用护士管床责任制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产程、分娩方式及分娩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分娩前后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EPDS)]程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较对照组缩短(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分娩后1周,研究组SAS、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LDR产房中应用护士管床责任制护理模式,可缩短产妇产程,降低分娩疼痛感,缓解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护理满意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家庭为中心的一体化产房模式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及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一体化产房模式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及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分娩的初产妇240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家庭为中心的一体化产房模式)和对照组(传统产房模式),比较两组分娩方式、母婴结局、母乳喂养率及初产妇角色适应水平。结果观察组120人,自然分娩104人(86.67%),产后出血2人(1.67%),新生儿窒息1人(0.83%)。对照组120人,自然分娩81人(67.50%),产后出血7人(5.83%),新生儿窒息4人(3.33%)。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89.17%,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7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角色适应情况中良好9人(7.50%),一般69人(57.50%),差42人(35.00%);对照组初产妇角色适应情况中良好1人(0.83%),一般42人(35.00%),差77人(6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一体化产房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促进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降低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母婴结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体化家庭产房(LDRP)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一体化家庭产房(LDRP)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顺序编号,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传统产房分娩及产后康复,观察组于一体化家庭产妇分娩及产后康复.对两组产妇入组时及分娩后24 h行汉密尔顿焦虑(HAMA)测评、汉密尔顿抑郁测评,并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构成、收集两组产妇分娩后12 h、24 h出血量,判定是否符合产后出血标准,比较组间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并行组间比较,对两组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产妇入组时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24 h,两组孕妇HAMA及HAMD评分均较入组时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2)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较对照组产妇低(P<0.05);(3)观察组产妇产后12 h、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均较对照组产妇低(P<0.05);(4)观察组产妇对分娩过程中的医疗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 一体化家庭产房为产妇提供更为轻松、亲情氛围的分娩及产后康复环境,为产妇营造较强的心理安全感,利于缓解产妇不良情绪,提升其成功分娩信心,减轻分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降低对循环系统的刺激,降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率,提高其分娩安全性及对分娩过程的医疗服务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母婴肌肤接触对产妇产后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家庭一体化产房(LDR)模式下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母婴肌肤接触对产妇产后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自然分娩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病区(普通产科病区和LDR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在普通产房顺产分娩后采用传统母婴接触30 min,观察组产妇在LDR产房顺产分娩后采取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进行母婴肌肤持续接触至少90 min.两组产妇和新生儿其他干预措施相同.入院初和出院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评定两组产妇分娩后母婴情况、EPDS量表、SAS量表、SDS量表及PCL-C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30 min内启动母乳喂养率(60.00%)高于对照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19,P<0.05).观察组产妇出院前母乳喂养率(96.67%)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4,P<0.05).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时间[(8.17±1.09)h]明显短于对照组[(12.31±1.8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35,P<0.05).观察组产妇24h阴道出血量[(250.37±26.20)ml]明显少于对照组[(302.60±43.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6,P<0.05).产后观察组产妇EPD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PCL-C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产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DR模式下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母婴肌肤接触有利于母婴身心健康,有效提高产妇分娩质量,缓解其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