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兆流产患者保胎结局影响因素及与血清sHLA-G、ACA水平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先兆流产患者保胎结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血清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先兆流产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保胎结局分为保胎失败组与保胎成功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sHLA-G、ACA水平,经单因素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先兆流产保胎结局的影响因素及与血清sHLA-G、ACA水平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既往流产史、合并阴道炎、生殖道感染、妊娠期糖尿病、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等方面有差异;保胎失败组sHLA-G(7.43±1.20 U/ml)水平低于保胎成功组(50.14±4.56 U/ml),ACA阳性率(74.1%)高于保胎成功组(20.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既往流产史、合并阴道炎、生殖道感染、妊娠期糖尿病、接触有毒化学物质、sHLA-G水平低、ACA阳性率高均是影响先兆流产患者保胎结局的重要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年龄、既往流产史、合并阴道炎、生殖道感染、妊娠期糖尿病、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与血清sHLA-G水平呈负相关,与ACA阳性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先兆流产患者保胎结局可能与高龄、既往流产史、合并阴道炎、生殖道感染、妊娠期糖尿病、接触有毒化学物质、sHLA-G水平及ACA阳性率有关,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给予密切关注,并通过监测sHLA-G水平及ACA阳性率的变化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以确保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防孕产妇产后抑郁症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检索、评价、整合预防孕产妇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方法根据PIPOST方法确立循证问题,按照"6S"金字塔证据模型,自上而下检索国内外计算机决策系统、指南网站、专业学会网站、数据库中关于预防孕产妇PPD非药物干预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2013年12月16日-2023年12月15日,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分级.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其中2篇临床决策、4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13篇系统评价,从筛查与评估、多学科团队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膳食补充剂、母婴皮肤接触、信息支持7个方面,共总结出26条最佳证据.结论预防孕产妇PPD非药物干预措施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证据应用过程中应进行本土化,以降低PPD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意愿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labor epidural analgesia, LEA)对意愿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发生的影响。方法:纳入705例意愿阴道分娩的产妇,宫口开至2~3 cm时由产妇自主选择是否接受LEA。对试产中出现紧急剖宫产指征的产妇,由产科医师做出转剖决策。根据试产期间接受LEA情况和最终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4组:分娩镇痛阴道分娩组(V/LEA组,302例)、自然阴道分娩组(V/NLEA组,143例)、分娩镇痛试产转剖组(T/LEA组,85例)、自然试产转剖组(T/NLEA组,47例)。收集产妇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孕前病史、孕期状况、产前数据(包含心理学量表)和产妇配偶数据,记录分娩过程中最高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出血量、家人陪产及新生儿情况,产后第1天记录母婴同室及母婴亲密接触情况、NR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产后第3个月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估PPD发生情况。分别探讨LEA对阴道分娩成功和转剖产妇PPD发生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对PP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绘制森林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模型拟合效果。结果:4组产妇年龄、初产妇占比、产时出血量、最高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LEA组和V/NLEA组产妇产程时长、会阴切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LEA组和T/NLEA组产妇转剖前宫口开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第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产妇PPD总发生率为28.4%。在二次分析和调整组间混杂因素后,未发现接受LEA与PPD发生率降低相关[校正后优势比(odds ratio, OR)0.774,95%CI 0.469~1.276, P=0.3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愿阴道分娩产妇PPD的危险因素有:孕期慢性疼痛、产前EPDS得分较高、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the 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得分较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th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得分较低、无家人陪产、产后第1天NRS评分较高。将上述因素拟合成逻辑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AUC=0.881,95%CI 0.851~0.911。 结论:接受LEA并不能降低意愿经阴道分娩产妇PPD的发生风险。孕期慢性疼痛,较高的EPDS、SAS得分,较低的SSRS得分,产时无家人陪产,产后第1天NRS评分较高等是P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阴道分娩母乳喂养的影响: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阴道分娩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嘉兴市妇女儿童医院足月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新生儿娩出后予常规护理,30 min内开始实施母婴皮肤接触30 min;干预组按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的要求护理,延迟断脐后立即持续母婴皮肤接触90 min,然后进行常规护理。主要结局指标为首次母乳喂养启动及持续时间、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母乳喂养接受度和满意度评分,以及产后24、48、72 h及42 d的纯母乳喂养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新生儿首次睡眠时间、母乳性大便出现时间和出生4 d内的体重。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招募足月阴道分娩产妇200例,实际完成研究干预组61例,对照组56例。(1)主要结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首次母乳喂养启动时间[(25.5±6.9)与(33.2±7.2)min, t=5.902]和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更早[(72.1±3.3)与(78.6±4.3)h, t=9.504],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更长[(40.6±5.2)与(32.6±6.1)min, t=7.806],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122.5±2.1)与(98.2±3.1)分, t=50.660]、母乳喂养接受度评分[(21.8±3.1)与(15.3±4.3)分, t=9.444]、母乳喂养满意度评分[(23.2±2.1)与(18.8±3.1)分, t=9.278]以及产后24、48和72 h纯母乳喂养率更高[43%(26/61)与21%(12/56),59%(36/61)与36%(20/56),89%(54/61)与64%(36/56); χ2值分别为5.980、6.353和9.663], P值均<0.05。(2)次要结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首次睡眠启动时间[(90.1±10.6)与(118.3±9.9)min, t=7.645]和新生儿母乳性大便出现时间更早[(57.1±6.4)与(66.4±5.5)h, t=8.435],新生儿生后3 d[(3 720±329)与(3 558±412)g, t=2.382]和4 d的体重更重[(3 778±289)与(3 562±315)g, t=3.857]( P值均<0.01)。 结论:足月阴道分娩产后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可改善短期多项母乳喂养指标,提升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接受度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总结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的真实体验,为剖宫产术皮肤接触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BSCO、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使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1篇文献,提炼出49个研究结果,将相似结果归纳为12个新类别,并综合形成4个整合结果:剖宫产产妇的需求;剖宫产产妇皮肤接触后的正性体验;皮肤接触实践强化母亲角色且促进母乳喂养;剖宫产术皮肤接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结论:皮肤接触对剖宫产母婴产生积极影响,医护人员需关注剖宫产产妇参与皮肤接触的感受和需求,优化信息、环境、人文支持,改善剖宫产术皮肤接触实践;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产科资源,解决剖宫产术皮肤接触实践中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项关于产房中早产儿母婴皮肤接触的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60分钟的产房皮肤接触(DR-SSC)与5分钟视觉接触(VC)对矫正胎龄6个月时的婴儿母子互动(MCI)、唾液皮质醇水平、母亲产后抑郁情况、压力及亲密性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在德国某个三级NICU进行的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88名早产儿(胎龄25~32周)在初始状态稳定后被随机分为60分钟DR-SSC或5分钟VC。DR-SSC组有45名新生儿,VC组有43名新生儿。结果:DR-SSC组的母亲运动反应(18 vs 15, P=0.030)、婴儿发声及运动反应(7 vs 5, P=0.044;20 vs 15, P=0.032)更佳。另外,DR-SSC组的母婴反应性行为的总分较高(86 vs 71, P=0.041)。DR-SSC组的母亲在产后早期抑郁(15% vs 45%, P=0.003)和亲密性受影响(3 vs 5, P=0.031)的风险均较低。 结论:除了常规的袋鼠妈妈护理外,DR-SSC还能促进母婴互动,降低母亲抑郁以及亲密性受影响的风险。因此,DR-SSC可能对早产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婴皮肤接触过程使用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澳大利亚一项预防猝死的倡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CPOM)作为非侵入性和非干扰性的操作能否在生后早期安全有效地促进母婴皮肤接触(SSC),并收集助产士与产妇的反馈。方法:所有接受SSC的新生儿在生后1 h内行CPOM。操作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操作结束后对助产士和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分发CPOM教育手册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0%助产士和66%产妇给予反馈。大多数助产士能积极接受该操作,愿意在新生儿生后立即使用CPOM。调查发现,产妇对SSC的益处和风险认知存在差异,但在分发教育手册后得到显著改善,( P=0.01)。 结论:生后1 h内使用小型监护仪进行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皮肤接触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简单、无创、创新的特点。研究也表明助产士和产妇都能认可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聚集性疫情的特点及传播过程,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杭州市2022年1月26日至2月3日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表现等信息,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绘制疫情传播链。结果:本次COVID-19聚集性疫情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1.1引起,感染来源为H公司进口生产物料,早期以"物传人"的形式传播,随后因工作接触等造成公司内传播,进而通过生活接触、公共场所暴露等方式在家庭、公司/单位、婚宴、母婴馆等地导致共计30起聚集性疫情。此次疫情共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1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62例;中位年龄33岁,年龄范围5月龄~85岁;主要分布在滨江区(49例,42.98%)、富阳区(45例,39.47%)和萧山区(15例,13.16%);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28—31日,临床表现以咽部不适(45例,39.47%)、咳嗽(43例,37.72%)和发热(27例,23.68%)为主。基本再生数 R0为2.18,实时再生数 Rt于2月1日降至0.77;中位潜伏期4.0 d,中位代间距2.5 d。 结论:此次聚集性疫情是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1.1引起,并通过"物传人"的方式引发聚集性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皮肤接触对产妇母乳喂养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早期皮肤接触对产妇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Pub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早期皮肤接触对产妇母乳喂养效果的干预性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原始研究,1 418对母婴。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皮肤接触能够提升首次母乳喂养效果( SMD=1.29,95% CI 0.81~1.76, P<0.001)、缩短首次母乳喂养开始时间( SMD=-1.91,95% CI-2.66~-1.15, P<0.001)、增加首次吸吮持续时间( SMD=10.77,95% CI 9.28~12.25, P<0.001)并提高6周纯母乳喂养率( RR=1.30,95% CI 1.02~1.65, P=0.04)。 结论:早期皮肤接触能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效果,可在产妇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4所爱婴医院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服务实施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爱婴医院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技术服务的实施现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对象为开展助产医疗技术的爱婴医院、医院等级为一级及以上、医院类型为综合医院或妇产专科和妇幼保健院且医院相关科室(产房、产科病房、新生儿科)负责人自愿接受调查。于2021年4月1日至30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微信问卷星的方式向相关科室负责人发放问卷,收集国内爱婴医院EENC技术服务实施情况。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发放问卷126份,回收124份(124所爱婴医院)。124所爱婴医院中东部地区74所,中部地区18所,西部地区32所。在124所抽样医院中,以90所三级爱婴医院为主(72.6%);综合爱婴医院80所(64.5%),其次为妇产专科和妇幼保健院44所(35.5%)。东、中、西部地区抽样医院在机构类型、等级、EENC实施情况和培训情况、以及EENC主要推荐措施实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98所(79.0%)爱婴医院实施至少1项EENC主要推荐措施;东、中、西部地区爱婴医院EENC实施率(即实施至少1项EENC主要推荐措施的比例)分别为86.4%(64/74)、13/18和65.6%(2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6.60, P=0.159)。实施10项及以上EENC主要推荐措施的医院占64.5%(80/124),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71.6%(53/74)、10/18和53.1%(1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08, P=0.130)。EENC的17项主要推荐措施中,东、中、西部地区医院生后持续90 min母婴皮肤接触的实施率分别为10.8%(8/74)、2/18和18.8%(6/32),延迟脐带结扎实施率分别为66.2%(49/74)、11/18和68.8%(22/32),推迟常规保健至母婴皮肤接触后实施率分别为25.7%(19/74)、7/18和21.9%(7/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6.57、0.34和4.53, P值均 >0.05)。 结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爱婴医院实施EENC技术服务现况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尚存在差距,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内爱婴医院EENC技术的实施,以持续改善新生儿的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