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带鱼的最适可捕规格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带鱼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其可捕规格会随不同时期的捕捞强度而变化.为确定目前东海带鱼最适可捕规格,根据2016-2020 年拖网、帆张网及延绳钓等主捕带鱼作业方式采集的带鱼样品和数据,利用FiSAT II软件对其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可捕规格.结果表明:带鱼的拐点肛长、临界肛长、1 龄鱼肛长分别为382.84、397.12、216.05 mm,50%带鱼性成熟肛长为 230.38 mm,最小可捕肛长为219.23 mm.利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知,带鱼当前渔业参考点为:tc=0.38 a,F=2.11,处于捕捞过度区域,并得出最适可捕肛长为364.64 mm.但过高的可捕规格会导致短期内带鱼产量急剧下降,渔民难以接受,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采用接近 1 龄鱼肛长与 50%性成熟肛长作为最适可捕规格较为合适,即220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线粒体COⅠ和16SrR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东海带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测定了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三个群体(命名为A: 122°32′E 29°55′N、B: 123°30′E 26°75N; C: 124°24′E 27°26′N)7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通过单基因序列和联合序列分析, 研究了东海带鱼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分别得到1130 bp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和554 bp的16S rRNA序列片段, 其中COⅠ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29.0%、28.9%、24.4%和17.7%; 16S rRNA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22.7%、27.6%、28.0%和21.7%.基于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16S+COⅠ基因序列分析, 72个个体中分别确定43个, 8个和49个单倍型, 存在单倍型共享现象.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 0.9766-0.9992, 显示了群体内的单倍型较为丰富.3个群体间各序列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在5.111-9.024和 0.0045-0.0076,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8-0.0084, 显示不同带鱼群体遗传多态性丰富.使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揭示同一群体内大部分个体聚在一起.分析结果表明, 群体A遗传背景比群体B、群体C较为丰富, 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于群体间差异, 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率较高, 遗传分化不明显, 初步判定东海带鱼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