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发扬祖国医药遗产 争取医史文献研究更大成绩—记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成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982年5月28日,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正式成立。其前身是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的医史研究室和中医研究院的编审室、针灸研究所文献理论研究室等,1971年组建为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在医史文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80年经卫生部批准升格建所。它的成立反映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客观需要,建所后有利于更好地出成果,更快地出人才,取得医史文献研究的更大成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十一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11月27日,由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辽宁省中药学会、大连市药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由于疫情影响,为响应国家号召、保证与会者的健康安全,本次会议主要采用线上形式举办。来自国内外医药学工作者、科学史、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齐聚网络,共同研讨药学史本草学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读》的作者与版本源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医读》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入门书,原作者为明代医家汪机,后经清代医家程应旄增补,于康熙年间刊行.南京图书馆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藏《医读》刊本是康熙年间初刊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医读》刊本是康熙年间初刊本的修订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江户时期《医读》刊本是康熙年间修订本的重刊本.南京图书馆及苏州图书馆藏清抄本《汪石山先生医读》,是汪机原作的抄本.清抄本《汪石山先生医读》存有外感、内伤、妇人杂病等75症及诸方.程应旄在汪机原作的基础上新撰了《自序》、儿科14症、《方括》,增补了《医读凡例》《药性》《脉候》,改动了《病机》的多处文字,而成《医读》7卷.《医读》前5卷为四言韵文,第6~7卷的煎药方为七言韵文,丸药方为散文,比较方便初学者阅读记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经纬90华诞暨医学史研究60周年访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经纬回顾了他从事医学史研究60年的历程.包括1955年,他奉调参加中医研究院西学中班,开启医学史研究的机缘;留任于医史研究室,正式拜陈邦贤为师,对陈邦贤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主持《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大辞典》编撰等重大项目的情况;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建立、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复会、《中华医史杂志》的复刊、中国医史博物馆的建立、医史文献人才的培养、学术学科的规划等付出的努力;《中国古代外科文明》的写作思路、《中国医学通史》英文版的翻译出版、《中华医药卫生图典》研究与出版过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古籍文献的生脉散适应病证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生脉散适应病证的演变规律.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清代以前(截至1912 年) 的古医籍进行检索,纳入生脉散临床应用相关条文,提取条文中所记载的生脉散适应疾病、证候、症状、治疗药物,采用共现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对生脉散原方、加减方及合方的核心药物、中医疾病、证候及症状等适应病证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古籍76 种,生脉散适应病证相关条文312 条,其中金元时期著作载文2条(0. 6%) ,明代80 条(25. 6%) ,清代230 条(73. 7%) .312 条古籍条文中生脉散原方109条(34. 9%) ,生脉散加减方98 条(31. 4%) ,生脉散合方105 条(33. 7%); 内科应用条文264 条(84. 6%) ,妇科24 条(7. 7%) ,儿科20 条(6. 4%) ,外科4 条(1. 3%) .可视化分析显示,生脉散原方的适应病证有热伤元气证; 虚劳病,属暑证、气虚证; 疫病,属津伤化燥证.生脉散加减方适应病证有咳嗽,属肺气亏虚证或胃气虚败证; 时行感冒病或风温病,属脱证; 虚劳病,属暑证; 不寐病,属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方适应病证有风温病或时行感冒病,属亡阴证,常与六味地黄汤合用; 喘病或中暑病,属虚阳上浮证,多与养正丹或八味丸合用; 中气不足证,多与补中益气汤合用; 热淋病,属暑伤津气证,多与五苓散合用; 失音病,多与六味地黄丸合用; 吐血病,属肾虚火旺证,多与六味地黄汤合用.结论生脉散原方多用于治疗热伤元气证,其加减用药丰富,并随着时代和疾病谱的演变常与其他方剂合用,其中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治疗亡阴证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