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伴下腔静脉全程癌栓综合治疗完全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男性,38岁。因“双下肢水肿1个月,发现肝脏占位1周”于2021年4月20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患者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进行性加重。1周前外院腹部超声检查、腹部增强CT检查和PET-CT检查结果提示肝脏6段占位伴下腔静脉癌栓,左侧腹内斜肌转移。既往慢性乙肝病史10年余,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手术史、输血史、冶游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右叶见低回声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性病变,考虑原发性肝癌;(2)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及双侧肾静脉近段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考虑癌栓形成;(3)腹水(图1)。PET-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代谢明显升高,考虑原发性肝癌;(2)下腔静脉全程充盈缺损伴代谢升高,考虑癌栓形成;(3)左侧腹内斜肌(L3层面)见结节状异常高代谢,考虑转移。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乙肝病毒DNA为1.12×10 4 U/ml;AST为376.5 U/L,ALT为106.3 U/L;甲胎蛋白为87.43 μg/L。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Ⅲb期;(2)慢性乙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是否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我国2019年版指南 [1]在推荐意见8中写道: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有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家族史且年龄> 30岁者,建议抗病毒治疗。意即ALT正常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国际上主要乙肝指南 [2,3,4,5,6,7,8,9]均推荐: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只要符合年龄或家族史其中一项,即推荐抗病毒治疗。说明毋须年龄和家族史同时兼备方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无偿献血者间歇性检出乙肝病毒DNA的血清学及S区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双试剂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血筛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HBV DNA。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使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针对两次标本,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均为阴性;NAT结果一次为无反应性,一次为反应性(Ct值为40.52);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V e抗体(anti-HBe)、HBV核心抗体(anti-HBc)均为阳性;该献血者两次标本经扩增测序均得到相同的S基因序列,分型为HBV基因型C;与S基因同基因型参考序列比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且表现为常规血筛核酸检测试剂间歇性检出的情况,极易发生HBV漏检,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灵敏度高的血筛检测试剂和方法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BsAg与Anti-HBs双阳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分析。同时,17 320例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中有994例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对该994例患者的S区氨基酸突变、位点变异检出率和基因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率为4.36%(756/17 320)。HBsAg+/Anti-HBs+组HBV相关性肝硬化(19.71%)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15.94%),而慢性乙型肝炎(62.04%)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67.06%)。同时,HBsAg+/Anti-HBs+组HBsAg-QN以及ALT均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HBV DNA则高于HBsAg+/Anti-H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两组的C基因型(81.79%)最多,B基因型(17.40%)次之,D基因型(0.80%)最少。HBV感染患者C基因型的sP120Q/T/A/S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无论B或C基因型或整体比较,HBV感染患者的sG145A/E/K/R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且进行基因测序的乙肝患者以C2型为主。HBV感染患者的S区sP120Q/T/A/S和sG145A/E/K/R位点耐药变异是导致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积极推进中国式乙型肝炎"全治"——对进一步修改我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我国自2005年发布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简称《乙肝指南》)以来,分别于2010年、2015年、2019年和2022年4次发布修订版,及时根据国内外乙型肝炎防治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更新乙型肝炎防治理念与策略,对指导我国乙型肝炎科学防治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功不可没。纵观刚颁布的2022年《乙肝指南》就有不少新的亮点,例如将乙型肝炎的自然史4期更新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阴性慢性CHB,并增加了"不确定期"的描述,既与国际接规,又符合客观实际。尤其关于扩大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方面迈出了较大一步,明确了部分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在符合相关条件下也要抗病毒治疗。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更积极治疗的理念。所以,作者通过多次学习新版《乙肝指南》,并聆听多位专家对新指南的解读,深感受益匪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见于高病毒载量和乙肝e抗原阳性的孕妇。对这些孕妇孕晚期给予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和婴儿及时规范全程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尽最大可能阻断母婴传播。本文对孕期抗病毒药物用药、停药和产后乙肝发作处理、母乳喂养问题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优化联合免疫接种和抗病毒治疗策略,寻求阻断母婴传播的最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晚期原发性肝癌转化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男性,49岁,主因“右上腹间断隐痛2个月余”于2020年2月28日收入我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断隐痛,无放射痛。自行口服“消炎利胆片”,其间症状加重,至当地医院行上腹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肝实性占位,考虑肝癌;实验室检查诊断乙肝,予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d)抗病毒治疗。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既往史无特殊。母亲曾患肝硬化,因“肝病”去世。入院后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 210.00 μg/L,癌胚抗原及CA19-9均在正常范围,乙肝表面抗原、表面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549 IU/m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入院行腹部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肝右叶占位,大小约10.3 cm×10.7 cm×14.3 cm,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退,腔静脉、肝右静脉、肝门静脉右支及主干多发栓子形成;肝硬化、脾大(图1)。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19年版)》,初步诊断为:(1)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为C期;(2)慢性乙肝;(3)肝硬化;(4)脾大、脾功能亢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 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 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0年吉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评价2020年吉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血清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20年抽取吉林省1~69岁人群1 667人,开展现场乙肝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利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sAg)、HBV表面抗体(HBsAb)、HBV核心抗体(HBcAb),HBVE抗原(HBeAg)和HBVE抗体(HBeAb),应用全国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20年调查的各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0.48,P<0.05).2020年吉林省1~6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0.96%,HBsAb阳性率为59.99%,HBV感染率为15.66%,HBeAb阳性率为7.02%,HBeAg阳性率为0.18%.结论 2020年吉林省HBV感染标志物各项指标良好,应继续保持人群的高接种率,同时应加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降低成人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慢性HBV感染者HBV RNA与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及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疾病自然进程中血清HBV RNA与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及肝功能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221例,均未经抗病毒治疗,包括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患者168例和HBeAg阴性患者53例,通过检测血清HBV RNA定量,观察其不同疾病自然进程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e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酰转肽酶(GGT)的相关性.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 HBV RNA、HBV DNA、HBsAg、HBeAg、ALT、AST、GGT 均高于 HBeAg 阴性患者,但HBeAg阳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中,血清HBV RNA与HBV DNA(r=0.710)、HBsAg(r=0.526)、HBeAg(r=0.373)呈正相关;在 HBeAg 阴性组中,血清 HBV RNA 与 HBV DNA(r=0.843)、HBsAg(r=0.566)、ALT(r=0.610)、AST(r=0.626)、GGT(r=0.464)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 HBV RNA与HBV DNA、HBsAg具有相关性,且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中均存在;血清HBV RNA与ALT、AST、GGT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只在HBeAg阴性患者中存在.患者的抗HBV免疫应答可通过清除感染肝细胞来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而患者的免疫应答则更多的与肝组织的炎症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