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d∶YAG激光联合氟保护漆预防乳切牙牙本质龋再脱矿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评估Nd∶YAG激光联合氟保护漆预防乳切牙牙本质龋再脱矿的效果.方法 收集30颗乳切牙,按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A、B、C 3组(n=10),每颗牙分成近、远中两部分,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研究,A组为Nd∶YAG激光组(A1组为试验组,A2组为对照组),B组为氟保护漆组(B1组为试验组,B2组为对照组),C组为Nd∶YAG激光联合氟保护漆组(C1组为试验组,C2组为对照组).人工制造牙本质浅龋模型,经过不同方式处理后再次脱矿,使用含荧光素钠的乙醇溶液染色,并制备成磨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样本牙纵剖面的脱矿深度.结果 3个组的试验组(A1组、B1组、C1组)脱矿带宽度均小于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组的对照组(A2组、B2组、C2组)脱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的试验组(A1组、B1组、C1组)脱矿带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1组脱矿带宽度明显小于A1组、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d∶YAG激光和氟保护漆单独应用,均能达到减缓乳切牙牙本质龋再脱矿的目的,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牙本质粘接持久性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口腔粘接被认为是口腔治疗领域最具价值的革新之一,引起了口腔修复的一系列变革,并逐渐形成了口腔粘接学这一新兴的分支学科,使口腔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粘接时代.粘接材料的发展和粘接技术的进步共同促进了口腔粘接学的发展 [-2].由于牙体硬组织的特殊性——不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各种原因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缺损/牙缺失都依赖于人工材料的替代修复.人工材料与牙体组织的充分、牢固结合,是修复体发挥功能的前提,是龋病充填治疗、固定矫治、固定修复和美学修复等众多治疗的基础 [3].目前,牙体粘接的即刻强度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存在充填体边缘着色、渗漏以及继发龋等问题,甚至导致充填体脱落,牙体粘接面临着来自粘接持久性的挑战 [4].实际上,相较于稳定的牙釉质粘接,牙本质粘接持久性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口腔粘接学领域的最大难题 [5].本文系统回顾了粘接修复学的发展历程,并从高分子复合材料角度分析了影响牙本质粘接持久性的原因,为解决牙本质粘接持久性问题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活性玻璃预处理对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预处理对维持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作用.方法:选取30颗无龋坏第三磨牙,去除冠部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随机均分对照组、BG组、三偏磷酸钠(sodium trimetaphosphate,STMP)-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BG组(S-P-BG组).各组均使用35%(质量分数)磷酸酸蚀牙本质样本,BG组再使用0.5 g/L BG涂擦酸蚀后的牙本质样本;S-P-BG组先使用5%(质量分数)STMP、5%(质量分数)PAA浸泡酸蚀后的牙本质样本1 min,再使用0.5 g/L BG涂擦牙本质样本.各组样本使用3M Single Bond 2粘接剂及3M Z350XT复合树脂粘接,并制备微拉伸柱状样本,每颗牙的柱状样本按时间随机分为24 h、1个月、3个月组.各组样本保存在37℃人工唾液(artificial saliva,AS)中相应时间后,进行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断裂界面形貌.另选取27颗无龋坏第三磨牙制备牙本质平面,随机分为对照组、BG组、S-P-BG组,并按上述分组处理牙本质样本,再使用含0.1%(质量分数)罗丹明B的3MSingle Bond 2粘接剂完成粘接.去除样本牙根暴露髓腔,并保存在37℃AS中24 h、1个月、3个月后,髓腔内放置0.1(质量分数)荧光素钠溶液染色1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形态及混合层微渗漏.结果:AS中浸泡24h、1个月后,3组微拉伸粘接强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泡3个月后,S-P-BG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36.91 ±7.07) MPa,高于对照组粘接强度(32.73±8.06) MP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6);对照组、BG组3个月的微拉伸粘接强度较24h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17,BG组P=0.01);S-P-BG组3个月微拉伸粘接强度较24h粘接强度[(37.99 ±7.98) MPa]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24h粘接断裂面,3组均未见明显矿化;1个月、3个月后,BG组、S-P-BG组的粘接界面可见矿物质形成,S-P-BG组无明显胶原暴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照组、BG组与S-P-BG组树脂突形成的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3组样本粘接24h后粘接界面混合层均有渗漏,3个月后对照组微渗漏增加,BG组和S-P-BG组混合层微渗漏减少.结论:BG预处理牙本质粘接界面能够在粘接界面形成矿物质,减少粘接混合层微渗漏;STMP、PAA与BG共同预处理牙本质粘接界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牙本质粘接修复的耐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生物活性玻璃对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BioMinF、奥敏清两种生物活性玻璃(BAG)促进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的效果.方法:采用酸性脱矿液浸泡法制备40个人工牙本质龋样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分别采用BioMinF(A组)、奥敏清(B组)、奥敏清+氟化钠(C组)和氟化钠(D组)进行再矿化处理.样本进行8 d的pH循环后,Micro-CT测定样本不同深度的矿物质密度(DMD)、矿物质获得量(△DMD)和病损深度的变化(△LD).结果:在同一病损深度,各组b区的DMD均高于a区.A、B、C 3组b区牙本质病损表层的DMD接近于c区表层的DMD;D组b区牙本质病损表层的DMD则小于c区.4组△DMD值和△L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于A组和B组,D组小于A组和B组.4组△L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于B组,B组大于A组,A组大于D组(P<0.05).结论:两种BAG均能促进牙本质再矿化,奥敏清和氟化钠联合使用效果最佳,BAG和氟化物在牙本质再矿化作用中具有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纳米羟基磷灰石封闭牙本质小管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优良的生物活性材料,对脱矿牙釉质和牙本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溶液对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用于防治牙本质敏感症和牙本质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废弃的人双尖牙标本,制备出72份牙本质薄片,分6组处理:A组脱矿后浸入10%纳米羟基磷灰石溶液中,B组脱矿后浸入6%生物活性玻璃溶液中,C组脱矿后浸入10%纳米羟基磷灰石与6%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溶液中,D组脱矿后浸入0.05%NaF溶液中,E组脱矿后浸入人工唾液中,F组脱矿后浸入去离子水中,每组12个样本.处理14 d后,扫描电镜下观察样本工作面,利用能谱分析仪检测样本表面成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牙本质罗丹明B染色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观察:A组牙本质小管口被完全封闭,牙本质表面被一层紧密连接的颗粒物均匀覆盖;C组牙本质小管部分封闭;B、D、E组牙本质表面及牙本质小管内见少量散在颗粒物,牙本质小管口呈开放状;F组牙本质表面及牙本质小管内未见颗粒物沉积,牙本质小管口呈开放状态;②X射线能谱分析:A组Ca/P比为1.61,最接近健康牙本质理论值,Ca/P比高于B、E、F组(P<0.05),与C组Ca/P比无差异(P>0.05);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组荧光强度和荧光面积最小,平均荧光强度小于其他5组(P<0.05);C组平均荧光强度小于B、D、E、F组(P<0.05);④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脱矿牙本质具有良好的再矿化作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生物活性玻璃联合应用亦能沉积在牙本质表面,但并无增效作用,封闭效果不及单独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生物活性玻璃促进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以植酸为前驱体合成的生物活性玻璃(phytic acid derived bioactive CaO-P2O5-SiO2 gel-glasses,PSC)和含氟生物活性玻璃(fluoride-containing bioactive glasses,FBG)这两种新型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的作用,为促进牙本质龋再矿化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方法:(1)PSC是以植酸为磷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其化学组成为10.8%P2O5-54.2%SiO2-35.0%CaO(摩尔百分比);FBG采用熔融法制备,化学组成为6.1%P2O5-37.0%SiO2-53.9%CaO-3.0%CaF2(摩尔百分比);传统生物活性玻璃45S5采用熔融法制备,化学组成为6.0%P2O5-45.0%SiO2-24.5%CaO-24.5%Na2O(摩尔百分比).(2)将三种BG浸泡在模拟体液中24 h,使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BG表面羟基磷灰石形成情况.(3)制备厚度为1 mm的牙本质片,用17%(质量分数)的乙二胺四乙酸溶液(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浸泡1周,制备脱矿牙本质样本;使用PSC、FBG处理脱矿牙本质片后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周,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和检测样本表面矿物质的形成情况.(4)制备厚度为2 mm的牙本质片,每个样本上制备4个深度为1 mm的窝洞,使用乳酸溶液脱矿2周,制备人工牙本质龋样本.使用蜡块、无机三氧化物聚合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PSC和FBG充填四个窝洞,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MTA组、PSC组和FBG组,随后浸泡在模拟体液中,分别于充填前、充填后2和4周使用显微CT对样本进行扫描,分析人工牙本质龋样本的再矿化情况.结果:(1)扫描电镜和XRD结果显示,PSC和FBG促进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效果均优于45S5,尤以PSC组效果更佳.(2)显微CT结果显示,PSC组2周时人工牙本质龋脱矿层矿物质密度的增加量为(185.98±55.66)mg/cm3,4周时增加量为(213.64±36.01)mg/cm3,均与空白对照组[(20.38±7.55)mg/cm3,P=0.006;(36.46±10.79)mg/cm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C 组增加量较 MTA 组[(57.29±10.09)mg/cm3;(111.02±22.06)mg/cm3]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6).对于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深度,PSC组2周时为(40.0±16.9)μm,4周时达到(54.5±17.8)μm,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1);MTA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BG组矿物质沉积的量和深度均优于MTA组,但不及PSC组.结论:新型生物活性玻璃PSC在促进入工牙本质龋脱矿层再矿化的速度、质量和深度上较MTA具有优势,有望成为促进龋坏组织再矿化的理想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