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涂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 3) 2·4H 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 4) 2·HPO 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 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 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 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 t=0.588, 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 t=4.077, 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 t=3.846, 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 t=3.217, 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 t=3.72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羟基磷灰石脱敏剂对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的脱敏剂对不同粘接模式下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为脱敏处理后粘接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阻生而拔除的第三磨牙60颗(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将4颗牙制备为1 mm厚牙本质片,1%柠檬酸处理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为对照组(无任何处理)、脱敏牙膏A和B组(分别用含HA的脱敏牙膏Biorepair和Dontodent Sensitive处理)、脱敏糊剂组(HA糊剂处理)(每组2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表面形貌。剩余牙暴露冠中部牙本质并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入上述4组进行相应处理。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使用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G-Premio Bond)分别在酸蚀-冲洗模式或自酸蚀模式下进行粘接,堆塑树脂,制备树脂-牙本质片状试件(每亚组4个)、微拉伸试件(每亚组20个)和片状试件(每亚组6个),分别进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和纳米渗漏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微拉伸强度(粘接强度)测试及断裂模式记录、粘接界面水渗透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脱敏牙膏和脱敏糊剂处理均可部分或完全封闭多数牙本质小管。对于酸蚀-冲洗模式,脱敏牙膏A、B组和脱敏糊剂组粘接强度[分别为(40.98±4.60)、(40.89±4.64)和(41.48±3.65)MP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8.58±4.28)MPa]( F=3.89, P<0.05);对于自酸蚀模式,4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48, P>0.05);各组自酸蚀粘接模式粘接强度均显著大于同组酸蚀-冲洗粘接模式( P<0.05)。4组总体断裂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和界面破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模式下粘接界面银染颗粒沿混合层底部呈斑点状分布,自酸蚀模式几乎不存在银染颗粒沉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酸蚀-冲洗模式混合层内存在连续线状渗透,自酸蚀模式混合层内呈不连续线状渗透。 结论:含HA的脱敏剂处理对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性能无不利影响,搭配自酸蚀粘接模式可获得良好的粘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渐进性梯度孔径骨软骨支架的制备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骨软骨修复的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渐进性梯度孔径支架。方法:将SF溶液、CS溶液及nHA悬液等比例混合,采用离心、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3次塑形,制备成渐进性梯度孔径骨软骨(OC)支架-1(2%)、支架-2(3%)、支架-3(4%)。检测各组支架一般情况、孔隙率、热水溶失率、吸水膨胀率、压缩吸水膨胀率、溶失后吸水膨胀率、力学性能、支架内部结构观察及孔径大小。复苏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制备支架浸提液,CCK-8法检测浸提液对B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将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观察支架周围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各组支架形态规则,孔隙率均大于80%;随材料浓度增高,支架吸水膨胀率逐渐减小( P<0.05),压缩后支架-1吸水膨胀率明显降低( P<0.05);各组支架热水溶失率无明显差异( P>0.05),支架在体外完全溶失分别需要65.9、60.9、73.9周;三组支架弹性模量分别为(0.0955、0.1762、0.3468)MP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各组支架内部均呈蜂窝状,孔隙形状规则、互通,从支架成软骨侧到成骨侧孔隙分布逐渐密集、孔隙直径逐渐减小( P<0.05),nHAp含量亦逐渐增多。各组支架浸提液对BMSCs的生长、增殖均无明显毒性。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第5 d时,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或形态异常。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渐进性梯度孔径OC支架,支架各项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成为修复OC缺损的新型仿生复合支架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钛表面有序微纳米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构筑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钛表面构筑的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以期构筑出具有良好成骨活性的钛试样。方法:在纯钛试样(对照组)表面制备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MN组),通过交替循环浸泡法在MN组钛试样表面进一步沉积羟基磷灰石(HA组),扫描电镜观察3组钛试样的表面形貌。将BMMSC接种至3组钛试样表面,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法检测0.5、1.0、2.0 h后细胞黏附情况,扫描电镜观察2 d后细胞黏附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法检测1、3、7 d时细胞增殖情况,茜素红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14 d后细胞外基质矿化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每组每项实验各3个试样。结果:HA组钛试样保留了MN组钛试样原有的20 μm孔径的微米凹坑阵列,且原有的70 nm管径的二氧化钛纳米管上出现均匀的花瓣样羟基磷灰石沉积。与对照组相比,MN组和HA组BMMSC顺着微米结构充分铺展和交汇,并伸出较多伪足和伪板,HA组试样表面这种趋势表现得更明显。HA组各时间点早期细胞黏附数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1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3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小于纯钛组和MN组( P<0.05);7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小于MN组( 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检测 A值(0.607±0.011)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分别为0.268±0.025和0.522±0.022)( t=-0.25, P<0.001; t=-0.34, P<0.001)。HA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 结论:钛表面构筑的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促进BMMSC的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并支持BMMSC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中应用3D打印椎体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椎体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体对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术后颈椎矢状面影响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ACCF的患者共56例,其中应用3D打印椎体(3D组)28例,n-HA/PA66椎体(n-HA/PA66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果:3D组术后3、6、12、18个月C2~7 Cobb高于n-HA/PA66组(19.42±3.20比17.71±2.50、18.71±3.15比17.04±1.94、18.49±3.13比16.86±2.17、18.32±2.89比16.40±1.48, t=-2.233、-2.385、-2.267、-3.121, P<0.05),3D组术后3、6、12、18个月C2~7 SVA低于n-HA/PA66组(14.52±2.45比16.88±2.50、14.74±2.21比17.30±3.86、14.81±2.28比17.38±3.91、15.27±2.23比17.84±3.76, t=2.595、3.052、3.004、3.107, P<0.05),3D组术后3、6、12、18个月T1倾斜角高于n-HA/PA66组(24.11±2.88比21.47±2.11、23.15±2.67比20.46±2.02、23.23±2.70比20.64±2.08、22.58±2.44比20.04±2.02, t=-3.912、-4.257、-4.011、-4.253, P<0.05),3D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高于n-HA/PA66组[82.1%(46/56)比65.5%(36/56), χ2=4.004, P<0.05],3D组术后12、18个月下沉率低于n-HA/PA66组[5.4%(3/56)比21.4%(12/56)、7.1%(4/56)比25.0%(14/56), χ2=6.235、6.619, P<0.05]。 结论:3D打印椎体和n-HA/PA66椎体应用于ACCF都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3D打印椎体在椎体融合速度、维持生理曲度和减缓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仿生材料修补儿童颅骨缺损的术后并发症探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患儿行仿生材料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个性化定制的仿生骨材料(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行儿童颅骨修补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范围为1岁2个月至12岁。外伤致去骨瓣57例,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49例(包括外伤后颅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硬膜内、外血肿,脑挫裂伤等),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包括车祸伤4例,高空坠物砸伤2例,钝器砸伤1例,锐器砍伤1例),非外伤因素去骨瓣减压8例(包括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肿瘤术后脑水肿2例,颅骨恶性肿瘤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平均去骨瓣时间为1年5个月,其中最短时间为2个月,最长时间超过4年。所有病例中,59例为单侧颅骨缺损(左侧36例,右侧23例),6例为双侧颅骨缺损;去骨瓣范围中标准或近似标准的单侧额颞大骨瓣减压窗46例,单侧额、颞、顶、枕部分去骨瓣减压13例,分隔的双侧额颞减压窗5例,双额贯通减压窗1例。术后跟踪随访2~5年。结果:患儿手术过程均顺利,出现各类术后并发症共42例,包括皮下积液27例,仿生材料固定松动8例,仿生材料术后碎裂6例,感染1例,全部行针对性处理后效果满意。结论:儿童仿生材料颅骨修补术后易出现各类并发症,这与术中仿生材料使用经验不足和儿童依从性差有关。掌握仿生材料的特性和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三维复合骨修复支架的制备工艺及其生物学性能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珊瑚羟基磷灰石纳米氧化锌(PLGA/CHA/n-ZnO)新型骨修复支架的工艺参数,并研究其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PLGA与CHA/n-ZnO粉末按4∶1质量比混合,通过生物挤出3D打印技术制备PLGA/CHA/n-ZnO复合骨修复支架,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SEM)、电子万能试验机、压汞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支架样件的相关理化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观察PDLSC在支架表面黏附情况与生长状态。结果:成功制备出3种不同形态PLGA/CHA/n-ZnO三维复合骨修复支架。X射线衍射仪检测支架可见碳酸钙、羟基磷灰石与氧化锌吸收峰;SEM观察支架表面粗糙,可见不同尺寸孔径结构;电子万能试验机分析计算得出支架压缩强度为(12.31 ± 4.80)MPa,弹性模量为(31.18 ± 12.30)MPa;压汞仪测得支架孔径分布为5 nm ~ 350 μm;静态接触角测量仪测试得出支架接触角为(75.73 ± 5.54)°;体外实验可见PDLSC黏附于支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结论:本研究为PLGA/CHA/n-ZnO三维复合骨修复支架负载PDLSC新型组织工程骨的研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NACP和DMAE-CB改性牙本质黏结剂的黏结性能和再矿化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评价添加无定形纳米磷酸钙(nanoparticles of amorphous calcum phohate,NACP)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正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methacryloxylethyl cetyl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MAE-CB)的黏结剂的黏结性能和再矿化性能.方法 分别合成NACP和DMAE-CB,将NACP和DMAE-CB按不同比例添加到商品牙本质黏结剂中,按添加两种成分比例的不同,将实验分为8组,A:黏结剂+25%NACP+3%DMAE-CB;B:黏结剂+35%NACP+4%DMAE-CB;C:黏结剂+15%NACP+1%DMAE-CB;D:黏结剂+15%NACP+4%DMAE-CB;E:黏结剂+35%NACP+1%DMAE-CB;F:黏结剂+3%DMAE-CB;G:黏结剂+25%NACP;H:SBMP黏结剂对照组.制备剪切强度试件,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各组试件的机械性能.制备脱矿牙本质片,将以上制备的8组黏结剂试样分别涂布在脱矿牙本质片表面,放置于37 ℃人工唾液中浸泡4周.取出浸泡后的牙本质片经超声冲洗、干燥、喷金后,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能谱仪(energy spectrometer,EDS)观察牙本质片表面形貌和钙、磷含量及比值.结果 机械性能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抗剪切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0.05);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牙本质再矿化结果:H组和F组牙本质小管孔塌陷,未见矿物沉积,能谱仪显示牙本质表面几乎不含钙、磷元素;A、B、C、D、E、G组牙本质表面观察到弥漫性或团聚状的矿物晶体,且大部分牙本质小管被新形成的矿物质封闭,能谱仪显示有钙、磷峰,其中经A(黏结剂+25%NACP+3%DMAE-CB)、G(黏结剂+25%NACP)组黏结剂处理的牙本质表面钙、磷比值分别为1.70、1.79,接近天然牙本质羟基磷灰石钙、磷比值1.67.结论 添加了 NACP和DMAE-CB的黏结剂固化后,不影响黏结强度,且具有良好的再矿化性能,添加25%NACP的黏结剂再矿化性能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缓释万古霉素三维支架修复兔感染性骨软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组织工程支架几乎可完全修复骨软骨缺损,但当骨软骨缺损合并感染时,即使前期经过彻底的清创,单纯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修复效果往往不理想.目的:制备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观察其对兔股骨远端感染性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①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将不同质量(7.5,10,12.5 mg)的缓释微球分别与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溶液混合,利用化学交联法制备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表征支架的孔隙率、吸水膨胀率、热水溶失率及体外药物缓释等.②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5只,均建立右后肢股骨远端骨软骨缺损并感染模型,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实验组缺损处植入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10 mg)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术后1周,检测血液样本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术后4,8,12周取术区组织,分别进行大体观察与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随着缓释微球含量的增加,支架的孔隙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支架的孔径大小、吸水膨胀率、热水溶失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支架体外均可持续释放盐酸万古霉素达30 d以上.②实验组兔血液样本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对照组(P<0.05);实验组兔术后各时间点的大体软骨修复情况明显好于空白组、对照组;苏木精-伊红、Masson、阿利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兔术后各时间点的骨软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空白组、对照组.③结果表明,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能有效促进开放性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的理化性质及细胞相容性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临床上人工合成的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被广泛用于修复大体积骨缺损,但制备过程中的高温烧结会降低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的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限制其骨修复效果.目的:采用新型低温沉积技术制备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表征其理化性能与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改良后的过饱和钙磷矿化液和重复静置重悬洗涤方式制备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颗粒为对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两种颗粒的形貌和物相组成,通过BET-N2法、硬度和接触角测试表征两种颗粒的比表面积、孔隙度分布、硬度和亲水性行为,利用BCA法检测两种颗粒对牛血清白蛋白和胎牛血清蛋白的吸附性能.将两种颗粒或颗粒浸提液分别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两种颗粒表面略微粗糙并伴有微小颗粒存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颗粒表面致密光滑,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主要由不均匀纳米尺寸的针/板状晶体组成,并在晶体之间形成纳米孔结构.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相较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颗粒,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的结晶粒小、结晶度低,含有更多的结合水和碳酸根基团.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颗粒相比,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好的亲水性、更低的硬度与更高的蛋白吸附能力.②MTT检测结果显示,两种颗粒浸提液基本无细胞毒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两种颗粒表面存活良好,并且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表面的细胞增殖活性更强.③结果表明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颗粒相比,纳米晶仿生钙磷颗粒具有更好的理化性能与细胞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