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型肝炎病毒食源性传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全球性食源性病原体,猪、牛、兔、骆驼等多种动物均可成为其宿主.人类直接接触受HEV感染的猪和其他动物,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未加工或未煮熟)均有感染该病毒的风险.本文综述了 HE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和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以及对肉类及其制品、水生环境、水产品和蔬菜等作物的污染情况,可进一步了解HEV食源性传播风险,为预防和控制戊型肝炎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政策实施成效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6/8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中药材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中药材产地加工相关政策,分析各地政策布局特点,发现中药材产地加工在加工能力、生产规范性、运行模式及带动增收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与农作物相比,中药材产地加工的针对性支持政策较少,可趁鲜加工品种有限,标准体系有待完善,技术研发不够深入,机械化水平较低,散户加工卫生硬件条件有待改善,加工企业降本增效难.建议加大中药材产地加工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多元化服务方式,扩大趁鲜切制目录范围,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引导产学研深度衔接,加快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扶持龙头示范企业,引导资源聚集,构建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集群,为中药材产地加工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混合菌剂施用对加工番茄生长及根际功能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加工番茄为新疆种植红色产业重要的作物之一,加工番茄生产中存在传统配料过度施用的问题,"生物肥"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目的]探究混合菌剂对加工番茄生长的影响,激发根际土壤功能性微生物种群的变化,为未来微生物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加工番茄根际施加微生物混合菌剂,测定加工番茄生长发育期间的农艺性状,探究混合菌剂对加工番茄生长的影响,利用 16S rRNA基因扩增子分析技术,探究混合菌剂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经过混合菌剂处理后,加工番茄的一些生长状况指标、果实重量、单株结果数及果实含糖量等性状得到改良,影响了果实的品质;施加混合菌剂激发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群落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改变,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对加工番茄生长产生了影响.[结论]加工番茄根际施用特基拉芽孢杆菌C-9 与鞘氨醇杆菌A1 制备的水分散混合菌剂,对加工番茄根际功能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一些功能性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提高,混合菌剂施加促进了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使得加工番茄果实品质得到改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现状和种植统计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分析 2021 年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现状和种植特点,更好地服务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县域中药材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学方法,从多角度分析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的种植情况.结果: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整体渐成规模,主产中药材优势十分突出;经营主体辐射强,品牌打造初显成效;配套政策措施较为齐全,营商环境良好.2019-2021 年,全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均为 0.66 万hm2 左右,约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 19%,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二位.中药材加工产品年产量为 0.40 万~0.45 万t,年总加工产值为 0.76 亿~0.86 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白济汛乡、永春乡、中路乡、保和镇,占全县的 63.83%.种植面积排前四位的药材为木香、秦艽、附子和当归,在不同乡镇的种植结构差异很大.其中,木香在 10 个乡镇中均有种植,除永春乡和塔城乡外,木香种植面积在主产药材中占比超过 50%.中药材生产存在生态种植规模不大、与粮争地矛盾突出、技术水平有限、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结论: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态势良好,建议发挥绿色优势、加大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配套加工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加工技术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欢迎订阅2024年《大麦与谷类科学》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大麦与谷类科学》创刊于1984年,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属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农学会学术性期刊,内容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系统性、导向性.40年来,期刊主要报道大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燕麦等谷类作物的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内设栏目有:专论与综述、生理与生态、育种与栽培、土肥与植保、资源与环境、贮藏与加工、种质与品种、现代大农业、简讯与信息、人物介绍等.主要作者与读者为从事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鉴定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对江西省各农业县(市)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2017-2019年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321份,对其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在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九江、上饶、宜春、抚州、吉安和赣州等6个面积较大且山区丘陵地较多的地级市,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农户喜欢以水稻地方品种的稻米为原材料加工美食.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存在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以籼稻为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以中、晚稻为主,粘稻和糯稻分别占38.0%和62.0%,种皮颜色种类丰富,有35份红米和紫黑米种质资源.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丰富,多数表现为颖尖秆黄、无芒或短芒,穗型适宜、剑叶及茎秆角度适中、抗倒伏且落粒性适宜;鉴定出15份抽穗期与株高适宜的大穗、多颖花、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的优良品种资源,还筛选鉴定出优异糯稻和有色稻米资源各12份.这些水稻优异地方品种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可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福建水稻地方品种稻米品质鉴定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通过对2017-2021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到的福建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品质性状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165份白米稻和红米稻中,粘稻的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其中籼型白米垩白度最高为148.91%,其次为透明度,而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在5.0%以下.糯稻的阴糯米率变异系数最高在70.0%以上,其次是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2项指标,而糙米率、碱消值、胶稠度3项指标变异系数较小,都在10.0%以下.从米质指标达标率来看,粘稻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较低,在50.0%以下,其他指标较高,均在65.0%以上;糯稻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较低,在50.0%左右,其他指标达标率较高,均在65.0%以上.蒸煮食用品质优劣是优质稻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粘稻中蒸煮食用品质3项指标均达到部颁优质3级以上品种占总数的60.7%,糯稻中占总数的35.4%.与福建第二次普查收集到的品种相比,第三次普查收集到的品种中蒸煮食用品质达到优质的品种比例有大幅度的提升.本研究筛选出10份米质达部颁优质的种质资源,可以为今后优质材料创制提供物质基础;另外还筛选出15份高直链淀粉含量种质,可用作加工专用稻新材料创制.本次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中有色稻资源较为丰富共有32份约占总数的20.0%,可为今后功能性水稻生产及育种提供宝贵资源.今后应加强地方品种品质鉴定评价工作,从中挖掘出优异的种质资源为水稻育种新材料创制提供物质基础,促进和推动优异水稻新品种选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四种蜂花粉纤维组分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蜂花粉是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副产物,是工蜂采集植物花蕊中的花粉粒,加入花蜜及其自身分泌物混合加工而成的一种扁圆形的团状物,营养价值丰富[1],被誉为“微型营养库”.目前,蜂花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致敏性、细胞壁破壁以及黄酮、多糖等的提取和功能特性研究上[2],其纤维类成分鲜有报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豆粕和小麦秸秆生产多肽的固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豆粕、小麦秸秆和糖渣为主要原料,以产脂肽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XZ-173为接种剂进行一系列固体发酵试验.通过基质筛选和单因素试验研究固体发酵基质组成、装料量、发酵温度、初始pH、发酵时间、含水率和接种量对多肽产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法优化氮源和碳源及二者比例.结果表明:(1)固体发酵产多肽最佳基质组成为豆粕63.03%,小麦秸秆粉33.00%,糖渣1.93%,酵母提取物2.04%,外加无机盐溶液10.18%(V/m);(2)最佳发酵条件为含水率50%(用pH 7.5的去离子水配制),接种量10% (V/m),发酵温度30℃,恒温发酵48 h;(3)在最优条件下多肽实际产量为110.06 mg/gds(gds表示每克初始干物质),与预测值109.85 mg/gds吻合(R2=0.9742).本研究在实验室水平上得到的以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多肽的固体发酵优化工艺可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多肽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庆地区玉米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庆项目组于2015-2016年在重庆市石柱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奉节县、武隆县、秀山县、云阳县、潼南区、合川区、江津区和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12个重点区县75个乡镇的181个村开展了农作物资源的系统调查与收集,并向重庆市其他区县以普查的形式进行了优异资源的征集,通过这两种方式共收集到资源1379份,其中玉米地方品种122份.本文对收集到的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分布区域、特点和特异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从玉米资源的水平分布来看,收集的资源多分布于重庆的东北、南部和武陵山地区,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较少;从玉米资源的垂直分布来看,收集的资源多分布于800 ~1000m的中山和1200~ 1600 m的高山地区.收集的玉米资源籽粒多为硬粒型,籽粒颜色多为白色.收集的特异玉米地方品种中,大籽黄高抗穗粒腐病;野鸡爪根系发达,具有极强的耐瘠性;铁籽白、青壳早、金黄早食用品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淀粉加工特性.这些资源对现代玉米品种在品质、抗逆性、适应性和营养高效利用等性状方面的改良具有较强的利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