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用于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牛、羊、鸡、猪、鹅、鸭),并评估其在肉类食品掺假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6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具有种内保守性、种间特异性的DNA序列(牛16S rRNA、羊COX-1、鸡Cytb、猪COX-1、鹅NADH2、鸭16S rRNA),并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以此构建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该体系进行种属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研究,并进行模拟混合样品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在非目标物种的DNA中均未有效扩增;在DNA模板量为0.0625~2 ng/μL时,6个物种的扩增产物均能检见.在鸭肉和牛肉混合比例低至0.5%时,仍能检测到鸭肉成分.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可准确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食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为我国常见食用肉类及肉制品的掺假鉴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9-2019年中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及其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09-2019年我国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行为危险因素对肝癌死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为我国肝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9-2019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及3次4省农村重点地区居民肿瘤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Joinpoint 4.2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肝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 χ2检验与趋势 χ2检验分析行为习惯因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采用Stata 16软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的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 结果:2009-2019年4省金湖县、射阳县、灵璧县、寿县、蒙城县、汶上县、巨野县、罗山县、沈丘县、西平县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0, P<0.05)。4省农村重点地区咸菜/咸鱼类、红肉类、水产品类食物摄入频率呈下降趋势,新鲜蔬菜、新鲜水果、乳制品等健康食品的摄入频率呈上升趋势,油炸类食物、泡菜、烟熏类食物、霉变食物、咖啡、豆制品摄入频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P<0.05);豆制品、乳制品的摄入频率<20.00%。油炸类、咸菜/咸鱼类食物、现在吸烟率、饮酒率、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率与肝癌死亡呈正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分别为4、1、6、5、4年。 结论:2009-2019年我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油炸类食物和吸烟、饮酒等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存在相关关系及滞后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及膳食因素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以及膳食相关影响因素可能起到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12例研究对象,包括63例初治乳腺癌患者,71例乳腺结节患者,以及78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测量人体成分,并使用食物频率法调查受试者膳食摄入特征。结果:内脏脂肪( OR 1.03,95% CI 1.003~1.077)和躯干脂肪( OR 1.470,95% CI 1.104~2.184)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以低豆类和乳制品摄入为特征( OR 1.300,95% CI 1.044~1.619)和以高谷物和红肉摄入为特征( OR 2.254,95% CI 1.705~2.982)的膳食模式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其中高肉类摄入( β 0.268,95% CI 0.034~0.503)和豆类摄入( β -0.485,95% CI -0.865~-0.104)可分别促进和抑制内脏脂肪的累积。 结论:中心性肥胖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膳食豆类摄入不足以及红肉摄入过高可进一步促进乳腺癌患者的中心性肥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膳食N-羟乙酰神经氨酸摄入水平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膳食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摄入水平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所有食物样品均于2019年9月购自厦门某超市,包括谷物、肉类、家禽、海鲜、鸡蛋、豆类、乳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共计102种306份,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物Neu5Gc含量。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厦门大学健康入学新生500名,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过去1年内食物摄入情况,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校正食用量,计算对象的Neu5Gc摄入量。检测血清抗-Neu5Gc抗体、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Neu5Gc摄入量与抗-Neu5Gc抗体以及CRP和IL-6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Neu5Gc主要存在于红肉和液态乳制品,在牛、羊和猪肉中的含量分别为(30.32±2.84)、(20.39±4.73)和(5.58±1.04)mg/kg,在液态牛奶和酸奶中的含量分别为(10.87±1.54)和(6.91±0.24)mg/L。Neu5Gc摄入量的 M( P25, P75)为4.62(2.20,8.60)mg/d,其中男生为6.60(2.83,10.20)mg/d,高于女生[3.84(1.84,6.35) mg/d]( P<0.001)。血清抗-Neu5Gc、CRP和IL-6水平的 M( P25, P75)分别为3.07(2.17,4.14)μg/ml,0.37(0.22,0.87)mg/ml和61.82(12.23,315.30)pg/ml。Neu5Gc摄入水平与血清抗-Neu5Gc抗体、CRP和IL-6水平均呈正相关, r s值分别为0.222、0.102和0.126, P值均<0.05。 结论:膳食Neu5Gc摄入主要来自红肉和液态乳制品,其摄入水平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膳食因素与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列腺癌居全球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膳食因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结果争议较多。红肉、加工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入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番茄、大豆和绿茶可能是前列腺癌的保护因素,但均缺乏高质量证据。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摄入可能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但相关结论并不统一。高膳食炎症指数饮食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膳食暴露至前列腺癌发病有较长时间,这对暴露因素的收集与队列研究的随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暴露测量偏倚和检出偏倚是影响前列腺癌膳食因素研究真实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水平,同时收集前列腺癌死亡等重要结局变量。文章总结了膳食因素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旨在为后续的前列腺癌相关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海省54例男性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IL-6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染疫动物、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肉类或乳制品等途径而感染 [1]。布病在甲乙类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排第8位,是少数仍保持上升趋势的传染病之一 [2]。目前,布病仍然危害着我国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作为一种辅助型T细胞2(T helper 2 cell,Th2)细胞因子,不仅参与炎症反应过程,还调节代谢、再生等多种生物过程 [3]。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54例男性布病患者进行血清IL-6含量检测,观察男性布病患者炎性改变情况,为制定布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膳食因素与尿石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尿石症的发病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分别总结评价谷薯类食物、蔬菜和水果类食物、鱼禽蛋瘦肉类食物、大豆类食物及其乳制品、盐和烹调油、液体摄入、营养补充剂、膳食模式、体力活动与尿石症发病的关系,为尿石症的预防和医学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408名孕早期妇女饮食和体力活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北京市408名孕早期妇女的就餐情况、饮食结构和体力活动现状。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月在北京某妇儿医院产检的408名孕早期妇女,分别采用简化食物频率问卷(FFQ)及丹麦体力活动量表调查饮食及体力活动状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8名孕早期妇女的孕周及孕前BMI分别为(9.77±1.95)周和(22.80±3.91)kg/m 2,120名(30.9%)的孕妇属于孕前超重/肥胖;136名(33.3%)的孕妇的空腹血糖>4.6 mmol/L;全天各种食物消耗量(包括谷薯类、畜禽肉类等)均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孕妇的膳食结构主要有5种类型,累计解释总体方差的50.889%,其中最主要的结构以畜禽肉类、谷类、奶类及奶制品、薯类为主,以蔬菜、油炸烧烤糕点类食物、水产品为辅,可以累积解释方差20.121%。孕妇从事静息型和轻度体力活动时间及能量消耗分别占全天时间、能量消耗的87.50%(21/24)和81.50%(27.00/33.13),中度体力活动时间及能量消耗分别占全天时间、能量消耗的7.29%(1.75/24)和18.50%(6.13/33.13),其中E级(日常清洁工作)占中度体力活动时间及能量消耗的57.14%(1.00/1.75)和48.93%(3.00/6.13),H级(有氧运动)无人从事。 结论:北京市408名孕早期妇女中,孕前超重/肥胖的妇女较多,且部分孕妇空腹血糖较高;部分孕妇外出就餐多,且孕妇在孕早期整体食物消耗量较少的情况下,饮食结构中畜禽肉类、油脂类、甜食、薯类摄入较多,导致糖分、脂肪摄入较多;同时,孕早期妇女体力活动水平较低,应尽早开展饮食运动指导,控制体重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阿克苏地区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新疆阿克苏地区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高尿酸血症(HUA)的整体患病情况,探讨当地HU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9个村,采用入户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疾病史、个人史,所有调查对象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腹围等。血清尿酸男性>420 μmol/L或女性>360 μmol/L诊断为HUA。分析不同年龄、性别、食物种类、生活行为等HUA患病情况。统计学分析应用 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分析各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UA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①本次调查对象共2 138人,其中,HUA患者68例,男性45例,女性23例,总患病率为3.18%(68/2 138);男性4.60%(45/978),女性1.98%(23/1 160),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之间HUA患病情况不同,男女性患病高峰年龄均为51~60岁。②摄入奶制品( χ2=6.91, P=0.017)、坚果类( χ2=8.43, P=0.038)及蛋类( χ2=7.38, P=0.023)人群HUA患病率低,摄入量越高的人群HUA患病率越低。谷类( χ2=0.87, P=0.647)、肉类( χ2=0.82, P=0.662)、蔬果类( χ2=5.22, P=0.073)不同摄入量对HUA患病率无影响。③男性一直吸烟者HUA患病率高于曾经吸烟、从不吸烟者(57.78%、28.89%、13.33%, χ2=8.16, P=0.017);饮酒与HUA关系中,男性一直饮酒、曾经饮酒与从不饮酒患病率分别为80.00%、11.11%、3.89%,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7, P=0.038)。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高、年龄大、甘油三酯高、肌酐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是HUA发生的危险因素[ OR值(95% CI)分别为1.13(1.04,1.23),1.03(1.00,1.05),1.39(1.00,1.93),1.03(1.02,1.05),1.27(1.07,1.49), P值均<0.05]。 结论:新疆阿克苏地区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HUA患病率较其他大陆性气候地区低,BMI高、年龄大、甘油三酯高、肌酐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是HUA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海省藏族牧民肥胖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关系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青海省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开放队列设计,2018年基线入组1 003人,2022年随访599人,新入组1 012人。共纳入≥18岁成年人1 913人,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使用因子分析法识别饮食模式,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饮食模式与肥胖关系。结果:2018-2022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7.6%、33.8%和54.6%,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均上升。共识别3种饮食模式:现代饮食模式(常食用猪肉、家禽肉类、加工肉类、新鲜水果、含糖饮料、咸味零食等)、城镇饮食模式(常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牛羊肉、蔬菜和鲜蛋类等)、牧区饮食模式(常食用糌粑、藏式奶酪、酥油茶/奶茶和乳制品等)。校正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活行为方式后,相比城镇饮食模式得分 T1组, T3组超重和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超重: OR=2.09,95% CI:1.10~3.95;超重/肥胖: OR=1.23,95% CI:1.00~1.51),而牧区饮食模式得分 T3组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降低(超重: OR=0.45,95% CI:0.24~0.84;肥胖: OR=0.81,95% CI:0.69~0.95;超重/肥胖: OR=0.75,95% CI:0.61~0.91;中心性肥胖: OR=0.58,95% CI:0.38~0.89)。 结论: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高发。城镇饮食模式是超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牧区饮食模式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需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