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对其开展资源调查是有效保护和利用管理的关键性工作.我国自1990年代以来共开展了两次全国性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掌握了国内资源状况.但由于全国性野生动物调查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尚未能在整体上及时有效地把握国内野生动物资源本底及其动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效将直接影响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决策的制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实施条例》要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开展第三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势在必行.本文的目的在于及时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案和技术方法,为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服务,以期获取更全面、可靠的野生动物资源数据,掌握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发展态势,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森林资源优势地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西省资溪县为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独具森林资源优势地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促进该类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资溪县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在调节服务通用指标体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氧气提供、碳固定、气候调节、洪水调蓄、水质净化、空气净化、物种保育)及文化服务通用指标体系(景观游憩、教育)基础上,增加负氧离子、康养等指标,并引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修正系数,构建独具森林资源优势的GEP指标体系和方法,评估了研究区2010、2017和2020年GEP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弹性指数及价值损益分析方法量化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GEP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7和2020年资溪县GEP分别为167.88、268.17和384.07亿元.各生态系统GEP占总GEP比例依次为森林>湿地>农田>草地>城镇.研究期间,GEP增加值主要来源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对GEP产生了重要影响.201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为8501.88 hm2.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依次为草地(-2811.17 hm2)>城镇(1428.06 hm2)>森林(1357.67 hm2)>湿地(1031.05 hm2)>农田(-1005.01 hm2).各类用地的绝对变化主要发生在2017-2020年.各测算指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弹性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生态系统,说明GEP对林地面积变化的敏感性最高.价值损益分析表明,城市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GEP,林地、湿地的保护促进了 GEP增加.2010-2020年,资溪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导致GEP增加18.65亿元,说明资溪县土地利用变化整体上对生态的影响是正向的.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溪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之后的绿色发展成效,也为研究区今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决策支持,并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GEP核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型糖尿病(T1DM)是由T细胞介导以破坏胰腺β细胞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T1DM的治疗手段有限,常规方法包括注射胰岛素和胰岛/胰腺移植,但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胰岛功能减退的问题。人们期望基于病因治疗——免疫治疗以阻止或延缓β细胞的损伤,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以达到预防甚至逆转T1DM的目的,并且多年来包括针对T细胞、B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微生物起源的免疫治疗开始取得成效。该文对近年来T1DM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医学院校管理视角,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形式及问题,探讨提高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策略。方法:对成果转化方式、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转化方式包括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共同开发、技术咨询及服务等,存在的问题包括科技研发产业化意识缺乏、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医学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化专业机构严重缺乏等。结论:医学院校通过构建具有循环再造能力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培育保障,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注重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提升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县级医院数字化病理科建设经验与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让更多基层单位了解数字化、接受数字化、肯定数字化病理科存在的必要性,本文分享了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数字化病理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县级医院数字化病理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现路径。从数字化切片和远程病理会诊平台的适用场景、工作流程、系统集成、数据安全、落地条件、应用成效等方面分别阐述数字化病理科建设的具体细节和使用体验,并通过评估扫描用时、存储容量等客观参数和用户主观感受来论证县级医院数字化病理科建设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将原有的手动显微镜升级为全自动扫描成像及多终端远程阅片系统,既能大幅降低数字化病理科的硬件投入,又可突破空间壁垒,实现远程诊断;(2)单张切片平均数字化耗时约(39.09±7.58)s,全切片扫描并不影响病理报告发放速度;(3)系统性能稳定,图像分辨率高,存储空间充足,阅片流畅;(4)将病理数据纳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有利于信息安全保障;(5)数字化病理科为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和打破基层病理科人员紧缺、外出进修难的困境提供了实现路径。房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数字化建设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战演练,将理论设想转换成为客观事实,其可行性强,建设周期短,资金设备投入少,值得推广与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推动医学青年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为激发医学青年的创新意识,提升医学青年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策、医学、科研、企业及资本等多方面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探索促进医学青年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和新平台。方法:以卫生健康青年创新中心在推动医学青年学创新、做创新等方面工作实践为例,进行经验总结和成效分析。结果:对推动医学青年创新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结论:加强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培训是激发青年创新热情的有效途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医学青年走向创新的必需条件,开展医学创新项目评比是挖掘优质创新项目和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医学创新全流程服务体系是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的重要保障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专家共识编写组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成效、大气细颗粒物(PM 2.5)的急性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收益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近年来我国大气PM 2.5污染总体防控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大气PM 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明显,但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暴露于大气PM 2.5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同时还会显著增加上述两类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性PM 2.5重污染天气大幅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越长、PM 2.5浓度越高,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大气PM 2.5化学组分与健康危害程度存在关联,其中含碳组分、部分无机盐及重金属元素与PM 2.5的健康危害密切相关;大气PM 2.5短期暴露可引起反映人群早期健康损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生物效应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继而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儿童、老年人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PM 2.5暴露的健康损害高于一般人群,是大气PM 2.5污染暴露的脆弱人群;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执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均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失,同时个体防护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大气PM 2.5短期暴露的健康损害。鉴于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状况,基于现有急性健康风险的科学研究,提出三方面建议。(1)大气PM 2.5污染防治政策建议:持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和高效发展;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着力控制交通领域污染;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现代化体系;逐步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探索纳入保护健康效应评价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后评价。(2)大气PM 2.5污染防治公众健康防护建议: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相关信息发布;加强大气污染健康危害科普宣传;明确大气污染健康防护指导建议;加强易受大气污染危害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3)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研究建议:加强基于精细暴露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系统开展大气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的全谱识别及关联研究;开展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关键毒性组分和早期生物标志物清单研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关键毒性组分的毒性机制探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开展碳中和与美丽中国战略下减污降碳的健康与经济综合效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发展与创新看微创理念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颈椎后路减压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的重要方法。40多年来,各国学者在探索颈椎后路减压与颈椎功能的保护与重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微创脊柱外科这个“新理念”,激发了经肌间隙入路颈椎管扩大术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新进展”。它较好地实现了在颈椎后路减压的同时,保护和重建颈椎结构与功能的目标。这些成绩不仅源于微创脊柱外科理念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具体实践,也展示出脊柱外科医师对实现颈椎“原生态”手术理念的执着与永无止境的追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地市级医院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3+3+3"模式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索建立适合地市级公立医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2020年10月,某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3+3+3"模式实践,通过搭建科教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小组和领导小组3层管理架构,完善和制定《科技成果报销及奖励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3项院内管理制度,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孵化和成果转化3阶段的管理办法,为该实践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度支持和可行路径。经过近3年实践,医院减少了低质量专利的申请,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分别从2020的1件和1.0万元增至2022年的9件和32.0万元,取得一定成效,可为我国地市级公立医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海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生态成效作为判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加强工程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确保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海省祁连山区具有极其典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特征,是中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之一.通过构建"生态干扰变化-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生态成效变化"逻辑框架,运用时空对比分析方法,对青海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生态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重要生态用地面积增长了 0.1%、生态连通度降低了 0.5%、植被覆盖度指数提升了 10.1%、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提高了 31.5%,土壤保持量增加了 3.1%,固碳量增加了 2.8%,表明工程实施以来,生态干扰增加,部分类型生态系统破碎化有所加剧,但总体生态系统格局相对稳定,生态系统质量和各生态功能均有提升,修复成效显现.研究结果对青海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能为未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先进经验,对科学指导中国更好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