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臀下动脉来源的股骨头后上支持带动脉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冰鲜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结合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股骨头后上支持带动脉的来源,为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10具没有髋关节疾病的冰鲜标本进行股骨头周围血供解剖,观察后上支持带动脉的来源以及走形。回顾性分析2020年至2024年因ONFH收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的患者,年龄18~45岁,术前接受DSA确认后上支持带动脉存在并显影。排除标准: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身体情况不耐受手术、术后依从性差。共计194例符合入选标准,男性120例,女性74例;左髋84例,右髋110例;根据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Ⅱ期患者128例,Ⅲ期患者66例。髋关节均存在轴向叩击痛,“4”字实验(+)以及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术前行股骨头DSA检查,观察后上支持带动脉的来源,以此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关节活动情况等,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0具冰鲜标本后上支持带动脉均存在,7具标本(70%)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3具标本(30%)来源于臀下动脉。194例患者均完成术前DSA检查,156例(79.9%)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39例(20.1%)来源于臀下动脉。39名臀下动脉型(ARCO Ⅱ期30例,ARCO Ⅲ期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随访(20.1±0.6)个月。ARCOⅡ期患者病情无进一步进展,ARCOⅢ期患者有1例股骨头塌陷,但其髋关节疼痛术后较术前明显减轻,活动度有所改善。其余患者股骨头表面无塌陷,关节间隙与髋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都尚可。术后12个月随访时,VAS评分(2.4±1.2)分,Harris评分(92.7±1.3)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4.74、33.54,均为P<0.001)。结论:后上支持带动脉大部分由旋股内侧动脉发出,小部分由臀下动脉发出。臀下动脉型较旋股内侧动脉性走行位置较高,保髋手术方式更多,创伤及医源性损伤血管风险更低,但需更多病例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老年髋部骨折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而术后常出现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增加患者病死率风险.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PO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POD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7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POD诊断结果分为发生组(39例)和未发生组(98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检验列线图模型对POD的预测价值.结果 发生组患者年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高于未发生组,术前白蛋白低于未发生组,术后低氧血症、糖尿病、术前衰弱患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后低氧血症、有糖尿病、术前衰弱、术后疼痛评分高是POD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前白蛋白高是POD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果 显示 C-index 值为 0.972;绘制 ROC 结果显示 AUC 为 0.986(95%CI:0.970~1.000,P<0.05),特异度、敏感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959、0.949、0.908.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年龄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后低氧血症、糖尿病、术前衰弱、术后疼痛评分高、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是POD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模型对预测POD发生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老年髋部及椎体骨折大数据分析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社会医疗负担重的特点.然而,全国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数据不足.我们利用中国城镇职工基础医疗保险(Urban Employee Basic Medical Insurance,UEBMI)和城镇居民基础医疗保险(Urban Resident Basic Medical Insurance,URBMI)数据库对55岁(椎体骨折为5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髋部/椎体骨折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其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研究共纳入190 560例髋部骨折(女性121 933例,男性68 509例,平均年龄77.05岁)和271 981 例椎体骨折(女性186 428例,男性85 553例平均年龄70.26岁).中国5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髋部骨折发生率从2012年的148.75/10万缓慢下降到2016年的136.65/10万.中国5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椎体骨折发生率从2013年的85.21/10万增加到2017年的152.13/10万.髋部骨折住院总费用五年间增长约4倍;椎体骨折的医疗费用则增长了5.45倍;无论髋部骨折还是椎体骨折,人均治疗费用稳步降低.中国城镇老年人群髋部骨折发生率达到了一个平台期,但椎体骨折发病率呈上升态势.与此同时,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的总人数和总相关医疗花费仍然在迅速增长.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更加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管理和骨质疏松骨折的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药外敷联合穴位按摩对髋部骨折术后肿胀、疼痛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1].一旦发生髋部骨折,患者无法站立或行走,若采用保守治疗,患者只能长期卧床,易并发股骨头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坠积性肺炎和压疮等;不仅患者生存质量低下,且易死于各种并发症;手术治疗是髋部骨折的首选方案,但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机体代偿能力差,加之骨折、手术双重打击,术后并发症较多,肢体功能恢复慢[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骨代谢指标水平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HF)患者围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骨代谢指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70例老年HF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良好组(38例)及恢复不良组(32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清IL-6、TNF-α和骨代谢指标水平[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明确血清IL-6、TNF-α和骨代谢指标水平与老年HF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关系.结果 IL-6、TNF-α的组间、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良好组围术期各时间点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恢复良好组术后第3天、第7天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恢复不良组(P<0.05);BALP、BGP及OPG的组间、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良好组围术期各时间点BGP、术后第7天BALP及术前1天、术后第7天OPG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不良组(P<0.05);围术期各时间点IL-6及术后第3天、第7天TNF-α水平与髋关节功能恢复呈负相关(P<0.05);术后第7天BALP、OPG水平及各时间点BGP水平与髋关节功能恢复呈正相关(P<0.05).结论 围术期血清IL-6、TNF-α水平越高,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差;围术期骨代谢指标水平越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一侧行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对侧股骨头塌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一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双下肢不等长(LLD)对对侧股骨头塌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就诊的108例患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对其有症状且已发展至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Ⅲ期的髋关节行THA手术。同时对其对侧发展至ARCOⅡ期未塌陷侧股骨头进行非手术保髋治疗,随访2年,最终纳入98例。根据双下肢不等长的大小[LLD<3 mm组( n=50),LLD≥3 mm组( n=48)]与双下肢不等长的类型[未塌陷侧较长组( n=58),未塌陷侧较短组( n=40)]观察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和行THA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最终共56例未塌陷侧髋出现股骨头塌陷,其中有50例在24个月内行THA手术。LLD<3 mm组与LLD≥3 mm组,未塌陷侧较长组及未塌陷侧较短组在股骨头塌陷与TH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LD<3 mm组与LLD≥3 mm组2年无塌陷的生存率分别为52.1%和34.0%,未塌陷侧肢体较长和较短组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9%和22.5%。与中等病变范围患者相比,较大病变范围患者股骨头生存率更低( OR:4.25,95% CI:1.55~11.26; P=0.003)。LLD<3 mm组( OR:0.24,95% CI:0.06~0.50; P<0.01)或未塌陷侧较长组( OR:0.13,95% CI:0.04~0.29; P<0.01)的患者THA后对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更小。 结论:对于已塌陷侧行THA的双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LLD<3 mm和避免未塌陷侧肢体短缩可能会降低未塌陷侧股骨头塌陷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进展性的严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其临床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影响预后。目前国内尚无系统性分析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文献。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病因主要分为脊髓损伤及非损伤性神经病变两类,其中脊髓损伤引发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长节段固定、脊柱侧凸、椎板切除、脊柱负荷过大的运动和肥胖。脊柱夏科氏关节病好发于下胸椎或腰椎,常见症状是脊柱畸形、坐姿不平衡和局部疼痛。根据潜在疾病引起本体感觉及痛温觉损害,影像学上大量的骨破坏和吸收以及大量新骨形成,组织学提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并排除其他炎性和肿瘤性疾病,可以作出诊断。对稳定性好、未合并感染、神经功能平稳、未出现皮肤瘘口、坐姿不平衡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对症状持续大于6个月、脊柱不稳定、皮肤出现瘘口或并发感染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术前应评估髋关节的异位骨化或强直,术中重视病灶内坏死组织、炎症组织的充分清除以及足量的植骨,建议融合至骶骨或骨盆。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新的夏科氏关节形成、伤口愈合困难、感染等。对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术后患者,建议定期、系统、长期随访,观察整体胸腰椎而非仅仅手术部位的影像。熟知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及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青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异常,进而出现股骨头变形及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骨科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依照分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积极预防ONFH进一步加重,从而延迟或避免中青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早期ONFH,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都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股骨头塌陷及阻止轻度塌陷为目的。近年来,随着骨重建生物材料的出现和发展,ONFH病灶刮除后的人工骨重建术在早期ONFH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笔者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对中青年早期ONFH保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ONFH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天津市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筛查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天津市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B超筛查Graf分型结果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利用妇幼卫生保健三级管理和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操作系统对生后6~8周的婴儿进行早期髋关节B超筛查的资料。筛查采用"初筛-复筛-确诊治疗"的"2+1"模式。统计筛查阳性率和不同年份、不同Graf分型患儿转诊治疗时的年龄,比较不同性别、胎次、胎位、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重、家族史患儿阳性率的差异,并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DH的危险因素。结果:筛查婴儿807 889名,检出B超Graf分型Ⅱa型及以上阳性2 039例(2 841髋),检出阳性率为2.52‰(2 039/807 889)。异常髋中Ⅱa(+)型685髋、Ⅱa(-)型959髋、Ⅱb型367髋、Ⅱc型262髋、D型227髋、Ⅲ型265髋、Ⅳ型76髋;占比最多的依次为Ⅱa(-)型(33.76%,959/2 841)、Ⅱa(+)型(24.11%,685/2 841)、D型及以上型(19.99%,568/2 841)。左侧髋异常率为2.02‰(1 632/807 889),大于右侧的1.50‰(1 209/807 889),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3.09, P<0.001)。女婴髋异常率为3.27‰(2 541/777 272),大于男婴的0.36‰(300/838 506),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 947.87, P<0.001)。男婴DDH阳性率0.50‰(209/419 253)、女婴4.71‰(1 830/388 636),男女婴检出比为1∶8.76,不同性别DDH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 420.10, P<0.001)。不同胎位(头位/臀位)、生产方式(顺产/剖宫产)、出生体重(正常/低体重)、家族史(有DDH/无DDH)患儿DDH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胎次(第一胎/第二胎及以上)、胎龄(足月/早产)患儿DDH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婴( OR=10.50, P<0.001)和胎位为臀位( OR=3.40, P<0.001)是D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产( OR=0.91, P<0.001)为DDH的保护因素。各年份不同B超Graf分型患儿转诊治疗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初筛-复筛-确诊治疗"的"2+1"筛查模式,天津市生后6~8周婴儿B超筛查DDH的阳性率为2.52‰,女婴、左侧髋阳性率更高。B超Graf分型越严重的患儿转诊治疗的年龄越小。女婴、胎位为臀位者更容易发生DDH,早产使发生DDH的风险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6例。均未行清创手术,聚维酮碘灌洗在床旁操作。广泛消毒铺巾后,用血管钳探查切口是否存在与假体相通的窦道和脓性分泌物,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周围重要组织并保护。在血管钳保护下,注入质量浓度为50 g/L的聚维酮碘溶液10 ml进行关节腔灌洗。24 h后重复操作,每天1次,直至创面新鲜、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渗出减少、两次以上关节液细菌培养阴性。停止灌洗后继续常规换药,直至伤口愈合。随访观察6例患者全身和局部感染控制情况,包括体温、伤口红肿、压痛、波动、渗出及窦道。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随访,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摄患侧关节标准X线片,观察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骨膜反应等征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髋、膝关节功能。结果:6例平均灌洗(12.7±5.7)次(范围6~18次)。出院后随访(42.1±13.4)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切口愈合均良好,无红肿渗出,无全身和局部感染征象;影像学检查未提示关节假体周围存在骨质溶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征象。6例均未见感染复发。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的(4.67±0.82)分( F=24.79, P<0.001);5例髋关节患者各随访时间点Harris评分分别为(70.00±8.92)分、(76.40±7.23)分、(81.40±6.07)分、(82.80±4.87)分、(83.2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高于术前的(22.40±12.74)分( F= 43.74, P<0.00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时KSS评分分别为50、75、80、88、90、90分。治疗期间无医源性损伤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患者死亡。 结论:对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采用再次手术清创治疗存在明确禁忌或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时,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