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健侧颈 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侧上干前股;将健侧颈 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侧肩胛上神经;健侧颈 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侧尺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侧尺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 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 3及以上8例,M 2 6例,M 0~M 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 3及以上11例,M 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 3及以上9例,M 2~M 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 3 6例,S 2~S 1 10例。 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健侧颈 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颈 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健侧颈 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切口椎管内经硬脊膜下通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单切口椎管内经硬脊膜下通路健侧颈7(C 7)神经移位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4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进行研究。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进行操作,观察并测量C 7神经从出硬脊膜至椎间孔前、后根神经融合处的长度。将健侧前根的神经亚束及患侧前根的神经小束平均分成3束,健侧和患侧后根的神经亚束平均分成5束。模拟单切口椎管内经硬脊膜下通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在脊髓背侧分别行健侧前根与患侧前根神经亚束-神经小束的吻合,健侧后根与患侧后根神经亚束-神经亚束的吻合。 结果:C 7神经在硬膜内出硬脊膜时前根与后根分开走行,C 7神经呈丝状结构,左右对称排列,根丝附着在软膜下的结缔组织上。根丝长度由上到下逐渐缩短,其中左侧前根长度由(12.25±0.68)mm减小至(9.75±1.40)mm,右侧前根长度由(12.95±1.49)mm减小至(10.00±2.00)mm,左侧后根长度由(15.63±1.55)mm减小至(12.38±0.71)mm,右侧后根长度由(15.48±1.37)mm减小至(12.30±0.90)mm。4具尸体标本均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的辅助下完成了C 7神经根神经束的吻合模拟手术,其中后根的吻合均为1~5束一对一吻合;有2具尸体标本吻合前根时采用了交叉吻合,即健侧第1束与患侧第3束吻合;另外2具尸体标本为1~3束一对一吻合。在缝合蛛网膜时均出现蛛网膜撕裂现象,硬脊膜可完整地缝合。 结论: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单切口健侧C 7神经在硬脊膜下切断后与患侧根丝在脊髓背侧束-束吻合是可行的,为健侧C 7神经椎管内移位手术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 7移位术早中期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 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侧颈 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健侧颈 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的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侧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桡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电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遗留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1例为妊娠高血压性脑出血,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遗留痉挛性偏瘫,经康复训练无效后均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评估患侧肢体的肌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估患者躯体平衡功能;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BDAE)分级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健侧肢体肌力无改变,但均出现健侧肢体麻木感(术后6个月内症状均消失),5例出现健侧肢体乏力感(术后3个月内症状均消失),4例出现颈部肿胀感(术后1周症状均消失),无切口感染、呼吸困难及吞咽异物感等其他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前,术后6、12个月的MAS分级、FMA评分、BB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BDAE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71, P=0.156)。与术前相比,术后6、12个月患侧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均改善,术后12个月的躯体平衡功能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可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张力、增强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躯体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对3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手术,术前注重心理护理干预、风险评估及安全指导、基础病干预,术中注意手术保护,术后重点做好患侧健侧肢体正确护理、预见并发症及观察与处理、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指导,观察临床效果.结果:3例患者手术都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手部屈肌痉挛有一定改善.结论:做好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R-124和miR-138参与调控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miR-124和miR-138参与调控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作用.方法 取雄性SD大鼠126只,根据造模和手术处理方式分为手术组、单纯撕脱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制备右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切取左侧颈7神经根全根作为供体通过尺神经桥接移位修复右侧正中神经;单纯撕脱组仅制备右侧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左侧臂丛神经仅暴露;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臂丛神经.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双侧大脑运动皮层miR-124和miR-138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手术组和单纯撕脱组miR-124和miR-138的表达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而假手术组各时间段并无明显差异.miR-124和miR-138表达量,手术组高于单纯撕脱组,单纯撕脱组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左右侧大脑半球miR-124和miR-138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撕脱组左侧大脑半球miR-124和miR-13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右侧(P<0.05).结论 miR-124和miR-138可能参与了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调节过程,从而调控神经修复术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会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3].近来,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上肢在完成一些高难度复杂活动时,健侧大脑会代偿患侧脑功能,参与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4],但由于健、患侧大脑的直接联系通路并不丰富,因此限制了健侧大脑的代偿作用[5].2017年顾玉东等[6]首次开创了颈前皮下入路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瘫痪,发现12个月后患者手功能恢复效果远超非手术患者,但文中并未详细描述康复治疗的内容和进展.我院脑科中心功能科医生对该手术方式做了改良,采用椎体后入路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此手术方式原理与经典手术方式相同,但大大缩短了桥接神经的长度.本文报告该病例术后早期病情进展和恢复过程,为临床上使用该手术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颈 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后感觉影响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对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后感觉影响的比较研究,以寻求一种最大限度利用颈 7神经根的运动纤维,减少术后感觉影响的方法。 方法::对切取健侧颈 7全根及保留前股前内侧分的颈 7神经根移位术后,颈 7支配区感觉影响区域的检测,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 结果::保留前股前内侧分纤维束的颈 7神经根切断后的感觉影响明显低于全根切断,且同样能最大限度地提供运动纤维。 结论::运用保留前股前内侧分纤维束的颈 7神经根移位术是一种理想的减少术后感觉影响,并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动力神经的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颈 7神经根切断术后的肌电电生理改变(Ⅱ)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进一步研究颈7神经根切断后对上肢神经功能的早期影响,近年来我们对18例应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桥接治疗的臂丛神经报伤患者,于同一个体相同检测条件下测定并观察切断颈7神经根术前、术后2周内,健侧上肢的肌电电生理变化。观察内容及结果1.肌电:背阔肌、肱三头肌、伸指总肌和尺侧屈腕肌,术后均无明显失神经改变。2.周围神经传导:(1)五个手指指神经的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术后1~3指SNAP波幅均降低但无1例完全丧失,以食、中指的变化为明显( P<0.001);环、小指无变化。(2)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 感觉传导速度(SCV),桡神经浅支SNAP,均无明显变化。 3.手指指神经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N 20波),变化不显著。 上述结果证实:(1)颈7神经根主要支配食、中指和拇指的皮肤感觉。(2)术后电生理改变是十分轻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