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 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Δ≥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 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戊型肝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虽然戊型肝炎病死率在一般人群中低于1%,但HEV感染妊娠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30%.此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器官移植、放化疗和HIV感染等)HEV感染所导致的慢性戊型肝炎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过去仅有戊型肝炎病例输入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亦频繁出现本土散发病例,HEV感染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关注近两年来的研究数据,回顾HEV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肝外表现、治疗及诊断的最新进展,阐明戊型肝炎的研究方向是在与人类生活密切接触的偶蹄类动物中寻找新orthohepevirus基因型;更好地了解准包膜HEV(eHEV)包膜起源和结构以及参与eHEV释放和重返细胞宿主因素/途径,有助于靶向治疗性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林麝及其近缘物种编码区微卫星分布规律及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麝科和鹿科动物均属于偶蹄反刍类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系统的微卫星序列(Simple sequenc-es repeats,SSRs)从基因组水平揭示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探索微卫星序列的基因功能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随着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原麝(Moschius moschifer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和马鹿(Cervus elaphus)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了这些动物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s,CDS)序列,统计和分析了其CDS区微卫星序列分布规律及其生物学功能,探索了含SSR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林麝、原麝、小麂、赤麂和马鹿蛋白质编码区含SSR序列的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6.96%(1 696个)、7.18%(2 359个)、7.29%(3 005个)、7.36%(1 916个)和7.48%(1924个),并且这5种动物CDS区SSRs分布模式具有相似性,均是三倍体核苷酸(即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SSRs最多,分别为96.85%、94.87%、65.44%、64.23%和88.04%.GO功能富集表明,林麝与其他4种动物蛋白质编码区SSR序列在分子功能、细胞组成和生物学过程3个方面具有较多共同显著富集的功能,包括DNA结合、染色质和生长发育等.KEGG通路分析表明,林麝及其他4种动物蛋白质编码区SSR序列具有7个共同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遗传信息调控蛋白家族、转录因子、染色体及相关蛋白、剪接体、转录机制和Notch信号通路和成体糖尿病.通过对林麝编码区含SSR关键免疫基因及其相关联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10个含SSR的关键免疫基因对应的KEGG通路与疾病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