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撬拨复位技术在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撬拨复位技术在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 月—2023 年 7 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骨科收治的 80 例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20).研究组采用撬拨复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肢体活动度、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肘关节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侧肘关节的Baumann角、提携角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lynn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撬拨复位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加速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肘关节情况,并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好发于5~8岁儿童。目前,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治疗,其优点包括创伤小、疼痛轻、出血量少,可减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以及血运的破坏,且显著降低患肢感染的发生率。但是对于某些难复性Gartland Ⅲ型或Gartland Ⅳ型骨折,术中常因反复尝试闭合复位失败而迫使术者选择切开复位治疗,而该治疗方法可能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导致患者预后不良。近年来,为提高闭合复位的成功率,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经不同部位实施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改进方案。本文就目前操纵杆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矢状位骨折线方向对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X线透视下矢状位骨折线方向对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小儿骨科就诊并行手术的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3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前矢状位X线透视下骨折线方向分为顺斜型(骨折线前下后上走形)、水平型(骨折线水平走形)和逆斜型(骨折线前上后下走形)3组,比较3组患儿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肘前瘀斑、术前神经症状、手术时间、切开比例及末次随访肘关节Flynn评分等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6~15个月[(8.65±2.47)个月]。骨折线为顺斜型60例,水平型64例,逆斜型29例。3组患儿在性别、侧别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顺斜型骨折年龄为(4.76±2.51)岁,水平型为(4.71±2.09)岁,逆斜型为(6.32±1.98)岁,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26, P<0.05)。顺斜型骨折患儿术前10例肘关节出现瘀斑,水平型为7例,逆斜型为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02, P<0.05)。3组患儿术前神经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顺斜型骨折手术时间为(43.28±24.25) min,水平型为(40.95±27.41) min,逆斜型为(58.66±34.08) min,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37, P<0.05)。顺斜型与水平型骨折术中闭合复位失败各1例,行切开手术,逆斜型骨折4例闭合失败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83, P<0.05)。末次随访顺斜型骨折优良率为96.67%(58/60例),水平型为95.31%(61/64例),逆斜型为93.10%(27/29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逆斜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比较少见的骨折,该类型骨折软组织损害较重,肘前瘀斑更明显,传统复位方法较困难,复位时需临床医师先将肱骨远端转到骨折线前方后,再进行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三人法闭合复位及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5例Ⅲ型或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资料。按骨折分型对患儿进行分组,将26例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A组,其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5.5岁,受伤侧为左侧12例,右侧14例。将119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B组,其中男84例,女35例,平均年龄为5.4岁,受伤侧为左侧73例,右侧46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骨折时间、手术时间及克氏针固定方式等;观察患儿术后针道感染、骨折愈合、神经损伤恢复、术后鲍曼角、提携角丢失和肘关节活动度等情况;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估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肘内翻、骨不连、骨化性肌炎或Volkmann缺血性挛缩,术后提携角和肘关节活动度依据Flynn评分优良率均达到96%。A、B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以及骨折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手术时间较B组长,(36.3± 13.8) min比(31.3±13.8)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2),且A组手术使用第三枚甚至第四枚克氏针的概率较B组更高,46.2 % (12/26)比27.7%(33/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A组患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B组患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4周,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5),针道感染率、肘关节活动度、鲍曼角、提携角丢失及肱骨前缘线延长线是否通过肱骨小头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用于治疗儿童Ⅳ型肱骨髁上骨折可以获得与同法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类似的较满意的疗效,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克氏针进行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旋转方式屈曲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尺神经损伤和切开复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旋转方式的屈曲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与尺神经损伤、切开复位的关系,并评估发生轴向旋转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的152例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所有患儿尺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3%(20/152),切开复位率为22%(34/152)。根据正侧位X线平片结果,在坐标轴上将远端骨折块的旋转方式分为ⅢA型(X轴旋转,Y轴轻度旋转或无旋转)和ⅢB型(X轴旋转并伴有Y轴明显旋转)。比较两种类型患儿的性别、年龄、骨折侧别、骨折位置高低、身体质量指数、尺神经损伤和切开复位情况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Y轴明显旋转的危险因素。 结果:152例患儿中ⅢA型50例,ⅢB型102例,两种类型患儿在性别、骨折侧别、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尺神经损伤发生率( χ2=5.47, P=0.019)、骨折位置( χ2=11.48, P=0.001)、切开复位率( χ2=8.86,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B型发生尺神经损伤的风险约是ⅢA型的5倍( OR=5.143,95% CI为1.414~23.125, P=0.019)。ⅢB型行切开复位的风险约是ⅢA型的5倍( OR=4.729,95% CI为1.584~14.495, P=0.003)。在屈曲桡偏Ⅲ型骨折中,伴有尺神经损伤切开复位的风险是无尺神经损伤的10倍( OR=9.816,95% CI为3.503~27.508, P=0.001)。高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是Y轴明显旋转的唯一危险因素( OR=3.210,95% CI为1.470~7.011, P=0.003)。 结论:伴有Y轴明显旋转的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更容易伴发尺神经损伤,闭合复位更加困难,其中高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引起Y轴明显旋转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joy stick操纵杆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观察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joy stick操纵杆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因"肘关节外伤后肿痛伴活动受限"入院患儿4例,均诊断为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joy stick操纵杆技术治疗.结果 4例患儿均获得满意复位,无一例转为切开复位,平均手术时间66 min,住院时间均<5 d.出院后规律复查换药,1月后均恢复良好,骨折线对位满意,未出现感染等短期并发症,拔除克氏针.结论 Joy stick操纵杆技术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肱骨轴的旋转,还能更快地获得复位和维持复位,进针顺利,手术时间短,减少转为切开复位,降低手术难度,且未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不同经皮克氏针穿针固定方式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不同经皮克氏针穿针固定方式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将行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经皮外侧克氏针穿针固定治疗的42例患儿作为A组,将行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经皮外侧内侧交叉克氏针穿针固定治疗的49例患儿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肢Baumann角、提携角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Baumann角较治疗前减小,提携角、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但两组间各时间点Baumann角、提携角、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术后尺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联合经皮外侧克氏针穿针固定或联合经皮外侧内侧交叉克氏针穿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均可改善患肢Baumann角与提携角,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且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并发尺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儿童闭合撬拨辅助复位在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研究在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应用儿童闭合撬拨辅助复位技术的效果.方法 纳入 2020至2021 年我院收治的60 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切开复位,观察组给予闭合撬拨辅助复位,比较2 组围手术期指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影像学检查参数以及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统计 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 组手术时间、出院时间和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 3 个月患肢肘内翻度数和携带角度数等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 3 个月的前臂肌力、屈曲受限度数和伸直受限度数与健肢的比率及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闭合撬拨辅助复位技术在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应用效果良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更利于其术后骨折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骨折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通过PICOS法检索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骨折的对照性研究,共检索出6篇文献,析取数据后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定闭合组与切开组在术后外形、功能及神经损伤方面的差异.结果外形对比:OR=0.92,P=0.760;功能对比:OR=1.69,P=0.55;术后尺神经损伤对比:OR=1.10, P=0.332.未得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但发现闭合组在术后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性趋势.结论 应尽量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式进行GartlandⅢ型的治疗,但对于某些骨折类型复杂、肿胀程度严重、就诊时间较晚、闭合复位困难的患者,可进行1~2次的闭合复位,如果失败则选择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式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肱三头肌肌腱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儿童难复性Gartland 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肱三头肌肌腱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儿童难复性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且通过经皮撬拨复位成功的31例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男23例,女8例;年龄为4~11岁,平均6.3岁;左侧19例,右侧12例.患儿临床表现:患侧肘部肿胀、压痛明显,肘关节活动受限.C型臂X线机辅助下采用直径为3.0 mm克氏针经后侧肱三头肌肌腱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直径为1.5或2.0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端外侧向近端钻入穿透对侧皮质,1枚直径为1.5或2.0 mm的克氏针经肱骨远端尺侧进针钻入穿透对侧骨皮质.结果 31例患儿的手术时间为28~42 min,平均33 min.本组患儿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所有患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6周.末次随访时31例患儿患侧与健侧上肢长度平均分别为(66.4±2.7)、(66.4±2.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4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6.8%.2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深部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儿童难复性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肱三头肌肌腱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