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在骨科领域仍是一项挑战。手术时机、复位策略(开放还是闭合)、关节囊切开减压、手术入路的选择、置入物和固定方式的选择等仍是存在争议的话题。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固定,以降低内固定失效、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风险。近年来,自体骨移植技术、股骨颈内侧支撑钢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复位策略选择、关节囊切开减压的必要性、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的选择等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导致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6例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临床资料。39例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内翻组),107例术后未发生肱骨头内翻(非肱骨头内翻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Neer分型、骨折类型(内翻或外翻)、手术时机、手术技术(是否内侧柱支撑、是否松质骨植骨,是否缝线加强)、肱骨头螺钉数量和术中复位质量,进行肱骨头内翻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主观评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肱骨头内翻组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比例均高于非肱骨头内翻组( P<0.05)。而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和肱骨头内螺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和术中内翻复位不良与肱骨头内翻显著相关( P<0.05)。在这些风险变量中,缺乏内侧柱支撑与肱骨头内翻的相关性最强( OR=9.62),与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相关性也较强( OR=8.39)。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评估表明,观察者间与观察者内的可靠性良好。 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种固定方式治疗内侧缺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单纯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联合DCS、股骨近端内侧解剖支撑钢板(medial anatomic buttress plate,MABP)联合DCS翻修治疗内侧缺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一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股骨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 21.0软件及Geomagic Studio 12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三维模型。使用Ansys Workbench 18.0软件建立股骨转子间Evans-Jensen ⅡB型骨折模型。在Solidworks 2015软件中重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DCS、LCP、MABP的三维模型;将PFNA与骨折模型进行装配,随后取出PFNA,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模型,再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保髋翻修手术进行装配固定,分别采用DCS(无内侧支撑重建)、DCS+LCP(间接内侧支撑重建)、DCS+MABP(股骨颈下部分直接内侧支撑重建)固定;在Abaqus 6.14软件中分别模拟70 kg正常人站立(700 N)、缓慢行走(1 400 N)、快步行走(1 750 N)和上下楼梯(2 100 N)时的髋关节受力进行加载,记录不同模型中骨折断端的相对位移、应力峰值以及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结果:加载700 N轴向载荷时,采用DCS、DCS+LCP及DCS+MABP固定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28、0.13、0.09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49.01、15.29、1.35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230、220、174 MPa;加载1 400 N轴向载荷时三种内固定方式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56、0.24、0.16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108.49、28.96、3.12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469、352、324 MPa;加载1 750 N轴向载荷时三种内固定方式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70、0.30、0.20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139.59、37.57、4.17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594、421、393 MPa;加载2 100 N轴向载荷时三种内固定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85、0.35、0.23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170.05、46.36、5.24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724、504、460 MPa。结论:采用DCS+MABP固定对内侧缺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翻修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接前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入路(DAA)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6年9月—201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2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13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8~54(41.23±11.31)岁;观察组11例,采用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55(39.9±12.4)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患者术后6、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Garden指数及Haidukewych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患者术后6、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18 ± 5.88)、(92.18±4.17)分和(72.92±6.26)、(88.38±6.17)分,其中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3.23~6.06(4.45±0.88)个月,对照组为3.86~7.93(5.77±1.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5例(5/13)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1) 。两组患者Garden指数及Haidukewych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闭合复位多枚空心螺钉固定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相比,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骰骨相关解剖及其压缩骨折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骰骨解剖特点,总结骰骨闭合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新鲜冰冻人体足标本进行解剖,分析骰骨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特点。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78足)成人骰骨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8.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72 h ,平均8.5 h。致伤原因:扭伤26例,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压伤18例。按骰骨骨折分型标准分为Ⅰ型8足、Ⅱ型42足、Ⅲ型28足。5例(5足)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采用膝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73例(73足)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58例(58足)术中采用植骨修复遗留缺损。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足部疼痛肿胀情况。术后1年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足部功能。结果:骰骨解剖观察显示:骰骨内侧长、外侧短,主要为松质骨;骰骨主要与第4、5跖骨基底、第3楔骨、跟骨周围骨质相关节,其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组织保护。78例(78足)骰骨压缩骨折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33个月。5例(5足)保守治疗患者,伤后6~8周畸形愈合。7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9足)骨折复位不充分,术后6~8周畸形愈合;64足骨折复位充分,术后8~12周骨折愈合。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微型钢板引起的腓骨肌腱激惹、断裂,无骨关节炎、足外侧柱短缩及骰骨处明显疼痛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根据AOFAS标准评分75~97分,平均93.5分;依据评分评定足部功能:优64例(64足),良14例(14足)。结论:通过对新鲜人体足标本的解剖观察,了解其解剖形态特点,对骰骨压缩骨折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对于骰骨闭合压缩骨折,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的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30例;年龄(71.3±10.3)岁,范围值为60~83岁。所有的患者均采取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支撑治疗。术后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肱骨头高度(HHH)和颈干角的改变值(术后3年与术后第2天的差值,取绝对值)。术后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9.2±2.3)个月随访。术后3年HHH的改变值为(1.5±1.1)mm,颈干角的改变值为3.3°±2.6°;术后3年VAS评分为(2.2±1.3)分,Constant评分为(79.2±9.1)分,ASES评分为(78.9±9.2)分,前伸活动范围为143.2°±20.8°,外展活动范围为139.3°±23.1°,外旋活动范围55.1°±4.7°。术后共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肱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3例感染。结论: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钛网治疗,可协助建立内侧柱支撑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传统空心加压螺钉(CCS)构型、传统CCS构型+内侧锁定钢板和加压支撑螺钉(CBS)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建立内侧皮质粉碎的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仿真模型,比较DHS(A组)、传统CCS构型(B组)、传统CCS构型+内侧锁定钢板(C组)和CBS(D组)固定的最大位移、最大主应力、范式等效应力、髋关节内翻角度及骨折断端应力等。结果:A组、B组、C组和D组内固定模型股骨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41、2.04、0.94和0.30 mm,内固定物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34、1.18、0.84、0.22 mm;内固定物的范式等效应力峰值依次为83.6、231.4、259.8、194.8 MPa,最大主应力依次为52.3、216.3、151.7、74.6 MPa;股骨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依次为101.1、282.3、100.5、181.2 MPa,最大主应力依次为99.7、201.0、60.9、56.1 MPa;载荷后股骨颈轴线角度分别为179.55°、176.97°、179.66°、179.64°;骨折端的范式等效应力范围分别为42.0~50.0、258.7~282.3、50.8~58.1及45.3~60.4 MPa。结论:从稳定性、应力分布和预防髋关节内翻畸形及股骨颈短缩等角度分析,CBS的力学稳定性与DHS相当,可能成为一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更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髓内钉在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5%,是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的第3大常见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常见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 [1,2]。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60%,常见的并发症有螺钉穿出肱骨头、结节移位或不愈合、复位丢失、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肱骨头坏死、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等 [3]。除了骨质疏松难以提供螺钉足够的把持力以维持复位至骨折愈合以外,缺乏有效内侧柱支撑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预后不良及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15%~40% [4]。肱骨矩是肱骨近端内侧皮质部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内侧柱支撑缺失是指肱骨头内侧解剖颈至外科颈弯曲处至少有1个骨折块。肱骨矩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伴有肱骨矩骨折、甚至缺损的患者,重建肱骨矩恢复内侧柱支撑对于维持骨折复位从而获得良好功能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出现肱骨头内翻和内固定失败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肘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肘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成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20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6~65岁,平均46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4例,ⅡC型1例。内侧入路给予冠状突骨折直视下复位、克氏针或空心螺钉固定,然后置入冠状突专用钢板辅助支撑固定;20例患者的肘关节外侧不稳,常规给予外侧入路带线锚钉缝合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术中平均出血85 mL,平均住院时间12.5 d。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5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冠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全部患者肘关节活动稳定,无内置物松动、断裂。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功能:屈曲平均113.2°,伸直平均10.3°,前臂旋前平均72.4°,前臂旋后平均83.4°。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0/20);评分平均88.5分。结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为肘关节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内侧入路复位并坚强固定冠状突骨块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外侧入路探查修复外侧副韧带,指导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比较3枚空心螺钉与3枚空心螺钉加前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垂直不稳定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1名男性志愿者,34岁,身高为173 cm,体重为75 kg。应用螺旋CT对髋关节至胫骨中段行薄层连续扫描,在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模型。对股骨颈进行必要的切割,模拟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分别行3枚空心螺钉倒"品"字形固定(单独空心钉组),3枚空心螺钉倒"品"字形+前内侧钢板固定(空心钉联合钢板组)。对两组模型施加同样的约束和3种载荷(缓步行走、扭转、单腿站立),比较两组模型在同种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及形变分布。结果:两组模型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最大形变量都发生在股骨头,缓步行走时空心钉联合钢板组模型位移为1.97 mm,低于单独空心钉组模型的2.26 mm;扭转和单腿站立时两组模型形变近似。各种载荷作用下,模型的最大应力都发生在最下面一枚空心螺钉的中段、骨折线处。单独空心钉组模型缓步行走、扭转、单腿站立时的应力峰值分别为318.09、92.11、147.21 MPa,高于空心钉联合钢板组模型(229.86、86.94、124.48 MPa)。结论:空心螺钉加前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可有效分担空心螺钉上的应力,对骨折端的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独3枚空心螺钉固定,能有效预防股骨颈缩短,是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值得推荐的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