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力线不良解剖危险因素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之一,下肢力线不良会导致运动中非接触性ACL损伤.导致下肢力线不良的解剖因素包括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主要包括胫骨因素、股骨髁因素、股骨近端及髌骨与足踝因素等,非骨性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型因素、股骨机械轴周围因素、胫骨机械轴周围因素等.运动导致的非接触性ACL损伤大多由于下肢生物力线不良而影响膝关节正常负重,造成ACL力学环境异常,而ACL损伤修复或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病例中也存在下肢力线不良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准确评估并纠正下肢力线不良,对于预防非接触性ACL损伤和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拇指腕掌关节炎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拇指腕掌关节炎是手部常见骨关节炎,患者常表现为疼痛、功能下降和拇指畸形,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治疗方案目前尚未统一,不同的治疗方案各有利弊.该文就拇指腕掌关节炎解剖特点、病因病理、诊断分期及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撰稿要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1 医学名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理学名词》、《生物化学名词与生物物理学名词》、《化学名词》、《植物学名词》、《人体解剖学名词》、《细胞生物学名词》及《医学名词》系列为准.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版和《中国药名通用名称》2014 版为准;新开发的药物,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药物名称或新译名词应附英文,不用商品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胆道癌的临床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胆道癌(BTCs)是一类起源于肝内外胆道上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高侵袭性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总体来说,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是BTCs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只有一小部分患者符合手术治疗的条件,且根治性手术治疗效果取决于原发肿瘤的解剖部位、病理分期等因素.此外,部分特定类型不适合行根治性手术的肝内胆管癌(iCCA)患者,可选择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对于某些晚期且不具备手术指征的BTCs患者,放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成为其最主要的治疗选择.就BTCs近年来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根据BTCs的解剖亚型和进展的基因驱动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并比较了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BTCs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先天性胆管囊肿外科治疗要点及"三类五型"分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先天性胆管囊肿这一胆管畸形病变会导致胆管系统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因此患者并发胆管结石、囊肿癌变的风险较高。外科手术是治愈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唯一治疗手段,其治疗要点是尽可能彻底切除囊肿病灶以及彻底实现"胆胰分流"。非规范化的外科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胆肠吻合口狭窄、残余胆管囊肿甚至囊肿癌变等难以处理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笔者团队基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先天性胆管囊肿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结果,围绕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病理解剖学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分型系统,将胆管囊肿分为"三类五型",即肝外胆管囊肿肝门型、主干型、末端型;中央型胆管囊肿;肝内胆管囊肿局限型、弥漫型,以期能够更为精确地指导外科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外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肌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肌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外直肌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外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外直肌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87, 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外直肌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外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外直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9, 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外直肌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3.07, P<0.01)。4例患者的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 结论:与外直肌不同,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肌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外直肌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外直肌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97-20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膜解剖的科学范式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医学行为自有解剖和手术以来,就有关于层面或筋膜的描述。这些描述大致可以归类为层面说、筋膜说和系膜说。然而,这些学说都很难满足科学的基本范式,即描述上的唯一性、验证上的独立性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前述理论的迭代性等。近年来,我们提出并验证了"膜解剖"学说。膜解剖是广义的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背后是筋膜(和浆膜)形成的结构、其内的生命事件和普遍的秩序;广义的系膜是指,筋膜(和浆膜)包绕着器官(或组织)及其供养系统,悬挂并通向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解剖是指,机体内的设置(或结构)及其内的生命事件(或功能)。在膜解剖的研究和讨论中,恪守科学范式,秉持科学精神,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深入科学研究的准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评估体系与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手术,不仅能够获得满意的肿瘤学结果,并且可降低永久性造口概率。然而,控制排便功能紊乱是ISR术后不容忽视且最为常见的临床难题。目前仍缺少以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评价术后肛门功能与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笔者单位临床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阐述ISR术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解剖形态学评估以及功能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术后肛门功能常根据多种量表组合进行评估,包括大便失禁评估量表、胃肠功能问卷、特异性LARS评估量表和大便日记。ISR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更适合采用症状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可采用水灌注式或高分辨率固态直肠肛管测压评估ISR术后患者生理功能,并采用排粪造影和3D直肠腔内超声评估其解剖形态学变化。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功能锻炼、直肠球囊训练、经肛门灌洗和骶神经调节术等均是术后康复治疗的可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面部除皱术的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面部除皱术,又称面部提升术,是面部年轻化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部除皱术的历史可追溯至百余年前,随着面部解剖学的发展和人们对面部老化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入,面部除皱术经历了数次重大技术革新,从最初的皮下分离提紧到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技术除皱术、更深层次的复合除皱术(深层除皱术)及骨膜下除皱术,手术创伤逐级递增。现今,面部除皱术朝更小创伤的方向发展,提升和填充(lift and fill)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手术的核心理念转为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求和面部老化程度,为其设计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游离腕横纹皮瓣结合皮神经移植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目的:探讨携带皮神经的游离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采用携带皮神经的游离腕横纹皮瓣治疗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0 cm×2.5 cm~2.2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1.3 cm×2.7 cm~2.5 cm×4.5 cm。单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5例,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伴手指血运障碍2例,应用Flow-through皮瓣重建手指血运;4例单侧指掌侧固有神经缺损,3例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缺损,应用桡神经浅支修复5例,正中神经掌皮支修复2例。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7例术后皮瓣及患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15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色泽正常,外形无臃肿,质地柔软,保护性感觉恢复。指端感觉恢复:5例为S 4,2例为S 3+。指体无萎缩,指骨间关节屈、伸活动自如。供区除遗留线样瘢痕外,腕关节活动自如,无功能影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 结论:携带皮神经的游离腕横纹皮瓣解剖恒定,切取方便,横向切取适合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可同时重建血运及感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