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ST联合不同扩张时间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研究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不同扩张时间内镜乳头括约肌柱状球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sEST联合EPBD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时间30s的患者为30s组,球囊扩张时间60s的患者为60s组。采用SPSS 24.0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淀粉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等计量资料用()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s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60s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血淀粉酶水平较术前更高(P<0.05),但30s组显著低于60s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TBiL和DBiL较术前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s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60s组(7.50% vs. 25.0%,P<0.05),其中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60s组(2.5% vs. 20.0%,P<0.05)。结论:sEST联合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良好取石成功率,EPBD扩张时间为30s能降低患者术后24h血淀粉酶水平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6年3月我院诊治的12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分别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内镜下柱状球囊扩张术或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61例联合组患者中,57例(93.4%),在61例对照组患者中,56例(91.8%)患者成功取石(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相差(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结石复发率和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对于较大的结石取石更有效,更方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单纯大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内大结石的安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单纯大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内大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我院2016.01 ~2018.12期间采用内镜下单纯大柱状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ion,EPLBD)和内镜下乳头小切开+大柱状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minor sphincterotomy plus large balloon dilatation,EST+ EPLBD)进行治疗的胆总管内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EPLBD组和EST+ EPLBD组总的结石清除率和一次结石清除率分别为100%(112/112);95.5% (107/112)和100%(87/87);96.6%(84/87),P均大于0.05,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前者机械碎石率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42.8%(48/112);33.0%(37/112)高于后者24.1%(21/87);19.5%(17/87),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急性胰腺炎(8/112,7.1%;6/87,6.8%)、消化道出血(2/112,1.8%;2/87,2.3%)和胆道感染(4/112,3.5%;3/87,3.4%)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穿孔和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总例数分别为45.5%(51/112)和32.2%(28/87),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PL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但EPLBD术是否可以替代EST+ EPLBD术,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RCP治疗胰管结石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ERCP治疗胰管结石(P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RCP治疗的1例P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男,72岁.因"上腹部不适10 d"于2019年10月23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肠鸣音3次/min.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年,慢性胰腺炎史多年.入院血糖16.7 mmol/L.CT、MRI、MRCP诊断PDS.患者于2019年10月28日行ERCP治疗.结果 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采用柱状球囊扩张胰管开口及近端胰管,采用球囊清理白色泥沙样结石,沿导丝支架放置7.5 cm胰管支架,并在胆管内放置胆管塑料支架,见胆汁及胰液排泄通畅.术后给予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饮食正常,无腹痛,血糖控制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示胰管通畅,结石无复发.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应根据PDS发生部位、大小、数量,以及胰管解剖形态变化情况采用精准个体化治疗.当主胰管内有1个结石时,ERCP取石术并放置胰管支架是最佳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免T管引流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免T管引流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56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LTCBDE)组191例;三镜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LBEPS)组138例;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235例.统计3组患者性别、年龄、胆管直径、结石大小/数量等一般资料,比较手术及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数据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LTCBDE组、LBEPS组、ERCP+EST/EPBD+LC组3组间住院费用、引流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6.40、7.799、33.99、143.70、13.08,P值分别为<0.001、0.020、<0.001、<0.001、<0.001),且LTCBDE组较其他2组住院费用更低、排气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引流管拔除时间更短(P值均<0.05).3组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结论 3种微创方式联合免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均达到了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的目标,其中LTCBDE组治疗费用最低及术后恢复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