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安全性,并分析导致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且行ERCP的患者51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ERCP术后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老年组(≥65岁,301例)与非老年组(211例)基础疾病、手术操作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乳头旁憩室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胆石症、胆系手术史、ERCP史、免疫病、肿瘤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术前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ERCP术中操作,其他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胰管插管、胰管支架置入。老年组患者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比例为34.6%(104例)和18.9%(57例),高于非老年组患者的25.6%(54例)和11.4%(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胆总管直径和最大结石直径为(1.32±0.43)cm、(1.04±0.53)cm,大于非老年组患者的(1.16±0.40)cm、(0.81±0.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23、-4.76,均 P<0.01);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P<0.05)、胆管支架引流术( P<0.05)的操作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例)和5.7%(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患者ERCP中高风险的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操作多,但不增加老年人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对老年人ERCP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1例,女255例;年龄为(59±15)岁。病人均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病理资料。(2)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3)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建立。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效能评价。 结果:(1)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病理资料:5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中,复发104例,无复发402例。复发与无复发胆总管结石病人年龄、高脂血症、胆总管直径、胆总管远端狭窄、胆总管结石数量、胆囊状态、胆道手术史、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术后引流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44, χ2=6.243,Z=-2.897, χ2=11.631,4.617,16.589,18.679,2.070,50.274, P<0.05)。(2)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次病程、高脂血症、胆总管直径、胆总管远端狭窄、胆总管结石数量、胆总管结石最大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656,2.179,1.712,1.657,2.497,1.509,1.971,2.635,3.649,95%可信区间为1.113~2.463,1.135~4.184,1.122~2.644,1.030~2.663,1.501~4.154,1.025~2.220,1.122~3.464,1.645~4.221,1.575~8.456,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病程<30 d、高脂血症、胆总管远端狭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为胆胰管支架是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332,1.676,2.088,2.566,3.712,95%可信区间为1.089~4.998,1.060~2.649,1.189~3.668,1.456~4.521,1.296~10.635, P<0.05)。(3)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建立: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将首次病程<30 d、高脂血症、胆总管远端狭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为胆胰管支架纳入回归系数,建立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ln[(λ(t))/(λ 0(t))]=0.847×首次病程+0.516×高脂血症+0.736×胆总管远端狭窄+0.942×胆道手术史+1.312×胆胰管支架。绘制ROC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其AUC=0.757(95%可信区间为0.713~0.811, P<0.05),最佳预测截断值为1.41,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72.9%。 结论:首次病程时间<30 d、高脂血症、胆总管远端狭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引流方式为胆胰管支架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评分>1.41的病人为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胆管结石成功诊治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2例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胆管结石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成功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膜透析合并胆管结石患者接受ERCP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好转出院的临床资料,观察成功的胆管结石取出和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如胰腺炎等,总结经验,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总体结石取出成功率为100%,治疗后恢复良好,未发生术后严重出血,1例发生ECRP术后胰腺炎,继发性腹膜炎,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未影响腹膜功能,在围手术期维持了规律的腹膜透析,术后密切随诊并机动地调整腹膜透析剂量和浓度,保障患者平稳过渡到了规律稳定的腹膜透析。结论:ERCP是腹膜透析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可行的治疗方式,腹膜透析患者可较好耐受。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需要长期的随访和管理,发生急性合并症时需要多学科合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视胆胰管汇合部疾病的内镜诊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胆胰管汇合部是指胆总管末端、主胰管开口及十二指肠乳头之间的区域。该部位的疾病会引起胆胰流出道梗阻,出现胆汁、胰液淤积或胰胆反流,诱发胆结石、胆管炎、胰腺炎等疾病。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是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方式,需要根据Oddi括约肌的解剖来确定切开的部位及长度,在解除胆胰流出道梗阻及胰胆反流的同时,避免肠胆反流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鳞癌转移至胆总管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原发性肺癌常常发生转移。肺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转移,而转移至胆总管比较罕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活检+胆管刷检+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肺鳞癌胆总管转移。患者经胆管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梗阻解除,症状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置J管引流并一期缝合胆管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内置J管引流并一期缝合胆管在临床中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21年1月—2023年9月收住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17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J管组( n=45)、ERCP组( n=59)和T管组( n=75),J管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内置J管引流并一期缝合,ERCP组采用LC+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T管组采用LC+LCBDE+T管引流。对比三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和术后短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三组资料同时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检验(k个样本),以Bonferroni校正后的显著性为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道和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间各指标行两两比较,J管组、ERCP组和T管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5(1.50,2.13) h、2.00(1.83,2.50) h和2.50(2.00,3.00) h,J管组少于ERCP组和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ERCP组和T管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10,20) mL、20(10,20) mL和30(20,50) mL,J管组小于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与ER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ERCP组和T管组胆道引流时间分别为13(12,15) d、3(3,4) d和55(38,63) d,J管组小于T管组,J管组大于ER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ERCP组和T管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3,5) d、4(3,4) d和5(4,7) d,J管组小于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与ER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ERCP组和T管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5) d、4(3,5) d和6(4,8) d,J管组小于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与ER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ERCP组和T管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5 005.70±5 081.95)元、(40 270.59±5 785.39)元和(29 485.25±5 883.66)元,J管组少于ERCP组和T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胆道出血、胆漏、胆道感染、消化道穿孔、切口感染、结石残余、结石复发和胆道狭窄方面,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ERCP组和T管组术后胰腺炎的例数分别为3例、10例和2例,J管组小于ER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J管组与T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C+LCBDE+内置J管引流并一期缝合与LC+ERCP+EST和LC+LCBDE+T管引流两种手术方式相比,同样可有效的、安全地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且术后无需带管、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并发症相对较少,性价比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1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124例,女177例;年龄为63.32±15.67岁.病人均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指标:(1)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2)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建立.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是否复发当作因变量,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当作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软件构建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效能评价,与校准曲线一起评估列线图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1)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301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中,复发56例,无复发245例.复发与无复发胆总管结石病人结石数量、结石大小、胆总管直径、合并壶腹部憩室、胆囊手术史、胆道感染史、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血脂异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胆囊切除病史、结石直径≥1.5 cm、结石数量≥2个、EST和血脂异常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评估的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3,区分度较好,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结论 有胆囊切除病史、结石直径≥1.5 cm、结石数量≥2个、EST和血脂异常是影响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起到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风险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评价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接受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284例患者,术中的球囊扩张时间均为5 min,依手术方式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37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49例)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198例)3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短期并发症等资料并分析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安全性方面,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组术中出血发生率(6.1%)明显低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29.7%)以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26.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组患者间的其他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方面,3组患者的首次结石清除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手术安全有效,且术中出血风险更低,临床应用具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EST与LCBDE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比较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至2022年间17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EST组和LCBDE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及入院主诉方面无明显差异,采用EST治疗的患者术前行MRCP进行确诊的占比例更高(69.3%对53.45%,P=0.03).EST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分别为(77.81±15.02)min、(24.95±5.64)ml、(5.32± 2.29)天、(2.92±0.65)万元,LCBDE 组相应为(111.17±14.40)min、(30.75±6.83)ml、(8.66±2.13)天、(3.69±1.23)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EST组术后发生出血患者4例,延迟性穿孔1例,胰腺炎6例,胆管炎4例;LCBDE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2例,胰腺炎4例,胆管炎3例,胆漏3例,伤口感染3例,肺炎3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分别为2.3%和10.2%(P=0.029),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EST与LCBDE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均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但是EST作为更微创的手术方式,不需要全身麻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费用也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治疗方法,但存在一些并发症.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乳头括约肌有保护作用,被认为是EST取石最有价值的替代方法.本研究旨在对比2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并发症,为个体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64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EPBD组(79例)和EST组(85例).比较2组的有效性和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与EST组相比,EPBD组的机械碎石率高(35.44%vs 20.00%);随访1年的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低(2.53%vs 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期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低(1.26%vs 7.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T相比,EPBD术后出血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降低,结石清除率相近,提示EPBD可以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不适于EST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