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旁茶苷对LPS诱导CRL-1790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别旁茶苷对LPS诱导CRL-1790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别旁茶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以别旁茶苷提前干预细胞后加入LPS诱导细胞发生炎症反应,采用ELISA法检测IL-1、IL-8和TNF-α的分泌,Westem blot法检测NF-κB p65及PXR的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代谢酶CYP3A4和CYP1A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10μmol/L、20μmol/L和40 μmol/L的别旁茶苷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确定为实验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可显著刺激细胞分泌IL-8,但对IL-1和TNF-α的分泌无显著影响;与LPS诱导组比较,别旁茶苷显著抑制IL-8的分泌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XR的蛋白表达水平及CYP3A4和CYP1A2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别旁茶苷对CRL-1790细胞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上调PXR的表达,抑制NF-κB p65的表达从而减少IL-8的分泌,并上调代谢酶CYP3A4、CYP1A2的表达从而保护肠黏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别旁茶苷通过PXR/NF-κB信号通路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别旁茶苷Jasminoside (SC)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SC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小鼠结肠炎的模型.给药治疗7d后取材,显微镜下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测定结肠中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3A4酶(CYP3A4)、孕烷X受体(PXR)、TNF-α、IL-6和IL-1β mRNA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YP3A4和核转录因子P65 (NF-KBP65)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小鼠结肠黏膜和粘膜下层的多形核细胞浸润情况较严重,出现溃疡和上皮杯状细胞缺失的情况;与TNBS组相比,SASP组和SC各给药组结肠组织的TNF-α、IL-6、IL-1β和TGF-β1的水平及TNF-α、IL-6和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SASP和SC组中CYP3A4和PXR的mRNA水平显着上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BS组NF-KBP65蛋白表达显着增加,而SASP组和SC组中NF-κBP65表达下降.结论:SC对溃疡性小鼠结肠炎有显著疗效,其可能通过激活PXR、CYP3A,抑制NF-κB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TGF-β1的水平来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和分子对接分析荔枝核干预结肠腺癌的黄酮类成分及靶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荔枝核干预结肠腺癌(COAD)进展和转移的黄酮类成分和作用靶点.方法 通过DRAR-CPI和SWISS数据库检索荔枝核中19个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点.从TCGA数据库下载COAD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特征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法建立COAD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和识别共表达模块,以共表达模块和潜在作用靶E点中共同靶点作为化合物干预COAD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KEGG和GO分析.通过cytoHubba插件提取Hub基因作为COAD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Cytoscape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的互作网络.HPA数据库验证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与潜在生物标志物作用的化合物.结果 经WGCNA分析得到18个共表达模块,其中7个模块与生存时间、肿瘤分期等临床特征相关,turquoise模块与COAD进展转移相关.荔枝核中19个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380个潜在作用靶点,选择与turquoise模块重复的34个靶点作为作用靶点,GO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富在304个GO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29条、细胞组成31条、分子功能44条;KEGG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富集在癌症通路、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癌症途径、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等40条通路.CytoHubba筛选得到CDC25A、CDC25C、CCNB2、AURKB基因作为COAD进展转移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HPA数据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OAD组织中CDC25C、AURKB、CCNB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TCGA数据集中基因表达量一致.通过分子对接初步筛选得到柚皮芸香苷、原花青素A2、根皮苷、表儿茶素可通过氢键等与CDC25A、CDC25C、AURKB结合较好.结论 CDC25A、CDC25C、CCNB2、AURKB可作为COAD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干预COAD进展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黄酮类化合物调控细胞分裂、细胞周期G2/M期转变等生物过程进而调节癌症途径、p53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其中柚皮芸香苷、原花青素A2、根皮苷、表儿茶素、芦丁可能是CDC25A、CDC25C、AURKB的潜在抑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别旁茶总苷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瑶药别旁茶总苷(BPC)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 BPC来源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运用Pubchem数据库结合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BPC靶点,GeneCard、DisGeNET数据库搜集UC疾病相关靶点,VENNY 2.1取交集靶点在线绘制药物与疾病共同靶标的韦恩图;导入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网络模型;借助DAVID6.8数据库将获得的关键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将筛选的别旁茶苷类化合物与差异基因排名前4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别旁茶总苷治疗UC潜在苷类成分有8种,交集靶点有139个,主要作用于CASP3、TNF、EGFR、SRC、MMP9等靶标,涉及NF-κB、PI3K-AKT、TNF信号通路以发挥治疗UC的作用.分子对接显示苜蓿素结合能优于阳性药.体外细胞实验显示别旁茶总苷确能降低IL-1β诱导的细胞总蛋白NF-κBp65的含量,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网络药理学预测到瑶药别旁茶总苷中存在多种治疗UC的活性成分,苜蓿素具有潜在研究价值,为其深入研究或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