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及JAK/STAT途径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参芪地黄汤结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左卡尼汀治疗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及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择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10 月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 144 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参芪地黄汤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 72 例.两组患者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规治疗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左卡尼汀治疗,参芪地黄汤治疗组加用参芪地黄汤(组成:生黄芪、桑寄生、旱莲草、猪苓、茯苓皮、生薏苡仁、丹参、石韦各 30 g,党参、山茱萸、泽兰、淮山药各 15 g,生地黄、荔枝核、蚕砂、莪术各 10 g,决明子 6g),每日 1 次,共治疗 3 个月.观察不同治疗方式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肾功能、微炎症状态及血清JAK/STAT途径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参芪地黄汤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90.28%(64/72)比 77.78%(55/72),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肾功能(RRF)、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L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参芪地黄汤治疗组治疗后RRF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mL/min:4.82±1.18比 3.96±1.05),而 24h尿蛋白(mg:62.26±12.16 比 97.71±16.28)、BUN(mmol/L:16.25±3.64 比 20.65±4.13)、SCr(μmol/L:242.25±25.62 比 280.62±26.63)、hs-CRP(mg/L:5.86±1.15 比 7.78±1.32)、IL-6(ng/L:3.26±0.64比 4.62±1.13)、TNF-α(μg/L:29.23±5.64 比 32.66±6.13)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治疗后参芪地黄汤治疗组JAK、STAT均较治疗前呈增加趋势,而磷酸化JAK(p-JAK)、磷酸化STAT(p-STAT)均较治疗前呈降低趋势(均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JAK/STAT途径相关蛋白水平变化不显著(均P>0.05),故参芪地黄汤治疗组治疗后JAK、STAT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JAK(μg/L):1.46±0.28 比 1.26±0.26,STAT(μg/L):1.37±0.25 比 0.99±0.24,均P<0.05],p-JAK、p-STAT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JAK(μg/L):0.45±0.08 比0.65±0.13,p-STAT(μg/L):0.66±0.13 比 0.82±0.28,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8%(10/72)比 9.72%(7/72),P>0.05].结论 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左卡尼汀治疗基础上服用参芪地黄汤可有效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以及微炎症状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徐云生从脾虚湿热内外合治糖胖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胖病为肥胖介导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糖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徐云生教授认为,糖胖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热,其临床应用自拟健脾祛湿降糖方,药用黄芪、黄芩、黄连、生大黄、葛根、山药、党参、白术、苍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佩兰、砂仁、桔梗、甘草、翻白草、荔枝核,以清热健脾、助运化湿为基本治法治疗本病,且综合运用中医内治法及针灸、脐疗等外治法,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荔枝草抗炎质量标志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阐明荔枝草抗炎质量标志物,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为荔枝草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表征荔枝草的主要成分,根据二级质谱裂解碎片信息,并结合文献数据,进行分析鉴定.进一步通过SwissADME平台,从鉴定获得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高且符合类药五原则的活性成分;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和预测荔枝草的成分靶点;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GeneCards数据库等筛选疾病靶点.采用String11.5 数据库和Cytoscape3.7.2软件构建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6.8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富集得到的通路进行实验验证,以阐明其作用机制.对关键通路采用反向溯源分析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实验验证,并建立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从荔枝草中共鉴定出36个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类化合物等;进一步筛选出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190个;通过网络拓扑筛选获得核心靶点18个;富集分析发现荔枝草抗炎作用主要涉及的通路为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对NF-κB信号通路进行反向溯源得到高车前苷、高车前素、木犀草素和异鼠李素4个相关成分,分子对接发现其与PTGS2的活性位点的结合能分别为-9.5、-9.7、-9.4和-9.4 kcal·mol-1,均具有良好的对接活性.根据质量标志物的可测性,确定高车前苷和高车前素可作为荔枝草的抗炎质量标志物.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高车前苷和高车前素能显著降低COX-2和NF-κB p-p65的表达(P<0.05,P<0.01).结论 荔枝草抗炎质量标志物为高车前苷和高车前素,可通过NF-κB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尤昭玲运用药对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妇科痛证是女性"经、带、胎、产、杂"中有疼痛表现的疾病,是临床上女性就诊的常见原因,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尤昭玲教授认为妇科痛证可分为本经痛经及他经痛证,其病因病机各有所异,但总体多以"肝"为主,肝郁气滞为发病主要,以"调肝"为临证重要一环,配对用药为特色,还强调妇科痛证中医药调治的前提是排除恶变,后根据有无孕求选择不同诊治方案.对于妇科本经痛证,根据疼痛程度选用不同的药对,重度痛证选五灵脂-蒲黄,中度痛证选醋延胡索-川楝子、桔梗-盐荔枝核,轻度痛证选用佛手-香附.对于伴随月经周期的其他部位疼痛,如经期头痛、经前乳胀等均有对应药对治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荔枝核总黄酮通过抑制TLR4-TAK1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荔枝核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40%CCl4-花生油溶液背部皮下注射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扶正化瘀组、荔枝核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连续灌胃给药 8 周后,取肝左大叶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Col Ⅰ、Col Ⅲ、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肝脏Toll样受体-4(TLR4)、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 1(TAK1)、磷酸化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 1(P-TAK1)、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组织HE染色显示,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比较,荔枝核总黄酮各剂量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鼠肝脏炎症浸润情况.肝纤维化相关因子检测显示,荔枝核总黄酮各剂量肝脏Col Ⅰ、Col Ⅲ与α-SMA mRNA表达下降(P<0.05 或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荔枝核总黄酮低、中剂量组肝脏TLR4、P-TAK1 蛋白表达下降(P<0.05),低剂量组的肝脏P-JNK蛋白也降低(P<0.05).结论 荔枝核总黄酮能减轻CCl4 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此作用可能与抑制肝脏TLR4-TAK1 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荔枝VQ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VQ蛋白是一类含有保守VQ基序(FxxhVQxhTG)的植物特异性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鉴定了荔枝VQ基因家族,并分析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及在低温、高温、干旱和盐胁迫下的应答,为后续研究其抗逆机制奠定了基础.[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荔枝全基因组中鉴定LcVQ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等进行分析;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荔枝、拟南芥和水稻VQ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LcVQs对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荔枝中共鉴定获得可聚类为9个亚族的18个VQ基因(LcVQ1-18),依次分布在荔枝的11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介于111~427之间,分子质量为12.48~45.49 kD;除LcVQ15和LcVQ17定位于细胞质之外,其余LcVQ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LcVQs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植物生长发育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及逆境响应元件.LcVQs的表达量在不同组织中具有明显差异,总体上分为普遍性表达和特异性表达.LcVQs可快速响应非生物胁迫,在低温、高温、干旱和盐胁迫处理3 h内分别有4,3,3,4个LcVQs明显上调表达.[结论]荔枝全基因组中有18个VQ家族成员,具有典型VQ保守结构域,能差异化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荔枝核总皂苷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了解并总结荔枝核总皂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荔枝核总皂苷的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荔枝核总皂苷具有抗炎、降血糖、抗氧化、抗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结论 荔枝核总皂苷的药理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但针对这些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少,后期应加强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临海东矶海域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早期发育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为养护渔业资源和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人工鱼礁通常被投放至沿岸海域的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栖息地.于2022 年 5 月(投放后 10 个月)和 10 月(投放后 15 个月)调查了临海东矶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了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两次调查共记录到 5 类 17 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礁体投放10 个月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519±289)个/m2和(3657±273)g/m2,15 个月后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056±1858)个/m2和(8300±2045)g/m2,15 个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10 个月的(P>0.05).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Globe R=0.573,P=0.029),导致群落结构差异的物种主要是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tata、侧花海葵、褐蚶Didimarca tenebricum、丽核螺Tritonoharpa leali、双纹须蚶Barbatia bistrigat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礁体投放 10 个月后和 15 个月后人工鱼礁附着猫爪牡蛎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075±37)个/m2和(2194±397)个/m2,不同礁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现临海东矶人工鱼礁表面分布有低物种丰度和高密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并发育成为以猫爪牡蛎为造礁种的人工牡蛎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双术抗纤方改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双术抗纤方(黄芪、麸炒白术、柴胡、醋莪术、丹参、荔枝核)改善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 3.0 mL·kg-1 质量分数为 40%的CCl4 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每周注射 2 次,共注射 8 周.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 只)、模型组(7 只)、阳性对照组(7 只,灌胃 43.19 mg·kg-1 水飞蓟宾)、中药低剂量组(6 只,灌胃 4.3 g·kg-1 双术抗纤方颗粒)、中药中剂量组(6 只,灌胃 8.6 g·kg-1 双术抗纤方颗粒)、中药高剂量组(7 只,灌胃 17.2 g·kg-1 双术抗纤方颗粒);每日 1 次,连续灌胃给药 4 周,除空白对照组外,余各组在给药同时继续皮下注射CCl4.采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Ⅳ型胶原(Col Ⅳ)、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Wnt1、β-catenin、PPAR-γ蛋白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肝脏组织Wnt1、β-catenin、PPAR-γ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肝细胞部分坏死,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或汇管区增大,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形成桥接坏死;肝脏中央静脉或汇管区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形成纤维间隔,纤维化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清Col Ⅳ、PCⅢ、HA、LN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组织Wnt1、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以及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有所改善,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脏纤维化程度有所改善,肝脏胶原纤维减少,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ColⅣ、PCⅢ、HA、LN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组织Wnt1、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双术抗纤方有抗CCl4 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上调PPAR-γ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MAPK信号通路探讨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细胞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 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荔枝核总黄酮是否可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影响肝纤维化的进程.方法 设置荔枝核总黄酮20 μg/mL、40 μg/mL、80 μg/mL、160 μg/mL、320 μg/mL组和细胞对照组、空白组,CCK-8 法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选择最佳的荔枝核总黄酮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后续实验设置荔枝核总黄酮组、秋水仙碱组、细胞对照组及空白组,加入相应培养基培养24 h、48 h、72 h后,CCK-8 法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各组细胞培养72h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JNK、ERK、p38 蛋白及其相应磷酸化蛋白(p-JNK、p-ERK、p-p38)表达情况.结果 荔枝核总黄酮的最佳实验浓度为160 μg/mL,最佳干预时间为72 h;与细胞对照组比较,荔枝核总黄酮组和秋水仙碱组培养24 h、48 h、72h后的吸光度均明显降低(P均<0.05).培养 72h后,荔枝核总黄酮组细胞之间间隙变大,细胞膜四周纤毛脱落,细胞浆内线粒体嵴断裂或消失,部分线粒体呈空泡状,粗面内质网扁池扩张,附着的核糖体脱粒,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凝结,部分染色质边聚,核膜皱缩,可见凋亡小体形成;荔枝核总黄酮组、秋水仙碱组MMP-2、Col-Ⅰ、Col-Ⅲ水平均明显低于细胞对照组(P均<0.05),秋水仙碱组MMP-2 水平明显低于荔枝核总黄酮组(P<0.05);荔枝核总黄酮组JNK、ERK、P38 mR-NA相对表达量和p-JNK、p-ERK、p-P38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细胞对照组(P 均<0.05),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荔枝核总黄酮具有抗肝纤维化的生物学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