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师职业精神内涵的整理归纳与医学生认知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整理归纳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师职业精神内涵,并调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医师职业精神的认知情况。方法:2022年11月,采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归纳医师职业精神内涵。2023年3至4月,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专业451名学生进行认知现状调研。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整理归纳包括3个层面共16个条目的医师职业精神内涵,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1份,其中有110名(24.4%)医学生表示了解医师职业精神内涵;医学生对"利他主义"[179名(39.7%)]"及时汇报同行的失职和医疗行为过失"[210名(46.6%)]内涵认可度较低;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和接触过的医师可以部分或完全做到践行医师职业精神;272名(60.3%)医学生认同学校和医院是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主体。结论: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内涵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应当从广度和深度2个方面早期介入和干预。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分阶段、长期性地进行,需要重视临床教师作为育人主体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充分发挥其榜样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的培育氛围、贯穿全程的培育机制和全方位覆盖的培育格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测量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水平及检验影响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医学生学习使命感现状进行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得分为(3.67±0.66)分。利他贡献评分、导向力评分、意义和价值评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3分,得分接近,表明医学生职业使命感良好。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兴趣度、就业前景、成绩水平、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氛围5个变量 P<0.05, β系数为正数,表示5个自变量对职业使命感因变量影响为正向相关。 结论: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自评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生执业能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有效提高我国医生的执业水平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成熟评价框架制定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评价量表。2018年6—12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依托医联体平台,随机选取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家医院,共2 156名医生参与调查。对其执业能力6个维度(医学知识、疾病诊疗、科研教学、人际沟通、职业精神、群体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我国医生各维度执业能力自评结果显示,职业精神维度评分最高(3.89分),科研教学维度最低(2.85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6个维度的执业能力水平高低与性别、学历、职称、导师资格、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是否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等有关( P<0.05)。 结论:我国医生执业能力总体尚待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存在短板,医生应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知识结构还需丰富,医生应树立大健康理念;非技术服务能力尚有欠缺,医生应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接受医学教育的程度决定医生执业能力高低,保证规范化培训质量是关键举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认知状况调查:以国内两所高校为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认知状况,并探讨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访谈,自编《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认知调查问卷》;于2017年5至9月,采用纸质和电子问卷结合的方式,对汕头大学医学院和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2份。采用SPSS 20.0对职业精神、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的调查数据行正态性检验和单样本 t检验;定量资料行交叉表卡方检验,计算均数与标准差。 结果:医师职业精神3个维度中,职业认知得分最低[(3.62±0.50)分],职业意志得分最高[(4.35±0.58)分],职业情感得分居中[(4.05±0.48)分]。不同家庭背景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性别、学制医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低;应从客观审视环境、强化人文熏陶、培育服务意识等方面,培养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同济大学医学院2018至2020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同济大学医学院2018至2020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3月,选取同济大学2018至2020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前期构建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对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现状整体较为满意人数占比93.7%(296/31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方面,很满意占比81.4%(127/156),满意占比17.3%(27/156)。用人单位对评价条目满意程度与需求程度比较,在职业素养维度的"具有责任心且工作投入度高"[(4.86±0.53)分比(4.81±0.46)分, P=0.038]和"心理素质良好"[(4.81±0.55)分比(4.69±0.64)分, P=0.021]2个条目、理论知识维度的"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条目 [(4.76±0.60)分比(4.73±0.51)分, P=0.034]、工作能力维度的"具备科研创新能力"[(4.72±0.66)分比(4.68±0.58)分 , P=0.043]条目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程度评分均高于其满意程度评分。 结论:毕业生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现状整体较为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医学院应当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关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致敬医学精神 做好顶层设计 服务全民健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0年冬春之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相关思考,本文从14个方面进行阐述。(1)医护人员用血汗和生命诠释当代医学精神可歌可泣;(2)社会层面有效的综合治理是现代社会运行和卫生健康有效发挥作用的保证;(3)提高突发疫情防治效果的关键在于坚持学科协同和结果导向;(4)应该加强对医学发展的支持并落实医学发展的制度保证;(5)医学教育的改革应当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且强调顶层设计;(6)当今时代的医学应当坚持循证理念;(7)在强调科学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思维方式的创新;(8)医学科研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9)学术研究与疫情防控是相辅相成的同一体;(10)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11)医学院校的设立和医学专业的开办应该在国家的层面进行统筹规划;(12)建立涵盖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职业发展的医学教育认证评估体系;(13)科学设计医师资格考试以解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使用和研究生备考问题;(14)加强全民健康的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文教育融于留学生线上解剖学教学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了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人文教育在留学生解剖学教学中缺失的现象,贯彻线上教学常态化思想,本研究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将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融入解剖学教学,挖掘解剖学教学课程内容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探索以PBL教学方法为载体的留学生解剖学教学方法,实现了临床技能、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支撑下的解剖学教学,为培养高素质医学留学生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认知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分析医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素养现状,为进一步优化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培育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于2021年3至5月,对北京市某高等医学院校2018~2020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以及护理学4个专业的60名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化的个人深入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定性资料分析。结果:共归纳提取出4个主题:疫情防控期间,在职业认知方面,大多数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认知水平不高;在职业情感方面,多数医学生认为医生职业崇高且大多数医学生职业认同感较强;在职业意志方面,大多数医学生认为未来医生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且从医志向较为明确;在职业素养方面,大部分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难以结合。结论: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强化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应进一步传承时代榜样力量,丰富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引导医学生明确学医初衷,坚定职业意志;医学生应锻炼自身临床实践能力,努力提升职业素养,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IC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与传统科室轮转实习相比,纵向整合临床实习(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erkship,LIC)模式是否更有利于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及实习满意程度。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72名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名学生。试验组采用LIC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科室轮转临床实习。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岗位胜任力评价。学生通过客观测试进行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基本能力评价,学生本人及带教教师对学生岗位胜任力其他五项进行评分。此外,对两组学生进行实习安排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客观测试及学生自评显示,试验组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基本能力、医学职业精神、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科研能力得分分别为(8.02±1.11)(7.63±0.90)(7.74±0.56)(8.10±1.06)(7.84±0.62)(6.25±0.60)(4.26±0.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97)(6.93±0.73)(7.31±0.78)(7.22±0.60)(7.11±0.69)(4.78±0.84)(2.4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带教教师评价其医学职业精神、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科研能力得分分别为(8.03±0.74)(7.95±0.73)(7.96±0.75)(4.84±0.84)(4.53±1.03),高于对照组的(6.59±0.70)(6.87±0.67)(6.95±0.69)(3.30±0.69)(2.7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对课程安排满意度、师生互动满意度、自身提升满意度、临床工作顺畅度四方面分数分别为(7.17±0.91)(7.08±0.69)(7.28±0.45)(7.72±0.82),高于对照组的(6.56±0.84)(6.28±0.82)(6.36±0.49),(6.8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与传统科室轮转实习模式相比,LIC模式更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有望成为取代传统科室轮转的新型临床实习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在带来一系列优势的同时,也使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降低,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不足,导师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主导作用有待增强及职业精神培养面临更高要求等问题。文章通过调查详细分析了这些挑战,提出建立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强化行为引导;创新研究生管理方式和活动载体,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加强"双天职"教育,强化教师引领;注重职业精神养成,强化医学终极价值观教育等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