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温对杉木凋落叶和宿存叶分解过程养分释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气温变化对杉木枯死叶片分解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的凋落叶和宿存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网袋法,利用武夷山气温垂直分布特征,选择了 620 m、1003 m、1410 m和1948 m四个海拔气温梯度,采用异地移位试验模拟增温对杉木凋落叶和宿存叶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N、P、Mg、Ca元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干重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海拔气温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凋落叶的分解速率(K)表现为K620m>K1003 m>K1410m>K1948 m,宿存叶则表现为K1003 m>K620m>K1410m>K1948m.增温缩短了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半衰期和周转期.(2)增温显著影响凋落叶和宿存叶的N、P、Mg、Ca残留率(P<0.05),二者整体均表现为在T620m下具有较低的养分残留率,而在300-360 d分解时段,宿存叶在T620m下具有较高的P残留率.增温并未改变凋落叶和宿存叶P、Mg、Ca素的释放模式,但改变了宿存叶N素的释放模式.(3)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干重残留率与N残留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P残留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较于N、P而言,Mg、Ca残留率与干重残留率间的相关性较弱.气温升高显著加快了凋落叶和宿存叶的质量损失速率及养分释放速率,促进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杉木枯死叶片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凋落物管理对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土壤有机碳(SOC)与森林地力维持和碳汇功能密切相关,土壤SOC的微小波动就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变化.凋落物管理作为人工林主要经营措施,如何影响SOC化学结构和稳定性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置凋落物添加、凋落物移除和对照3种处理的野外控制试验.处理6年后,0~10、10~20和20~40cm三层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透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法(T-FTIR)测定SOC化学结构,热重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SOC热稳定性,并测定土壤其他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凋落物移除显著降低0~10、20~40 cm 土层铵态氮(NH4+-N)和10~20 cm 土层硝态氮(NO3--N)含量;(2)凋落物添加显著降低SOC的醇酚相对占比,提高芳香族的相对占比;(3)凋落物添加显著降低热稳定系数(H),凋落物移除处理下SOC燃烧过程中质量损失50%所对应的温度显著提高(Tg-T50);(4)NH4+-N、NO3--N与Tg-T50呈显著负相关;醇酚和芳香族分别与H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综上所述,凋落物移除通过降低氮有效性提高SOC热稳定性;凋落物添加通过降低SOC化学分子结构中易分解碳,增加难分解碳的形成从而提高SOC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人工林通过凋落物管理措施提升土壤碳汇功能来实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粗糙集理论和正交设计的冠心苏合滴丸制药生产工艺参数优选的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利用粗糙集理论和正交设计研究制药生产工艺参数之间的规律,探求优选生产工艺参数优选的数学方法.方法 采用粗糙集理论方法,以冠心苏合滴丸生产工艺参数优选为案例,利用正交设计试验预处理数据,建立决策表,通过粗糙集规则模型动态分析工艺参数对结果的影响,优选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当冠心苏合滴丸生产工艺的参数药物与基质的配比分别与药液温度和冷却剂温度的水平逐渐增高时,溶散时限的平均水平呈现低-高-低的动态变化趋势;但当药液温度和冷却剂温度水平逐渐增高时,溶散时限的平均水平呈现动态的递减变化趋势.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为1:2,药液温度为70℃,冷却剂温度为12~14℃时,为冠心苏合滴丸生产工艺的参数的最佳组合.结论 粗糙集理论能够动态、全面地分析制药生产工艺参数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种研究提高制药生产工艺质量的数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变温下暗期LED光照对丝棉木金星尺蛾生命活动节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明变温下暗期给予不同LED光源对丝棉木金星尺蛾Calospilos suspecta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和卵孵化活动节律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光周期14L∶10D为对照组,以暗期分别给予10 h红色LED和10 h黄色LED 2种不同光源照射为处理组(分别记为14L∶10R和14L∶10Y),分别对丝棉木金星尺蛾的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和卵孵化进行连续5 d的观察,每小时观察1次,计算化蛹率、羽化率、交配率、产卵率和卵孵化率,并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试验组间光期或暗期差异以及各组内光期与暗期间的差异.[结果]红色和黄色LED光照射下丝棉木金星尺蛾化蛹不具明显的节律性,14L∶10D组和14L∶10Y组的化蛹主要发生在光期,化蛹高峰分别在7:00-8:00和18:00-19:00;14L∶10R组主要在暗期化蛹,化蛹高峰在22:00-23:00;但暗期不同LED光处理对平均单时段化蛹率无显著影响.红色和黄色LED光照射下羽化节律亦不明显,14L∶10D组和14L∶10R组的雌雄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光期,14L∶10Y组雌雄成虫的羽化主要发生在暗期;14L∶10D组和14L∶10R组羽化高峰均在光期开启的第1-2小时;暗期LED光处理显著影响雌成虫平均单时段羽化率,且14L∶10D组光期雌成虫平均单时段羽化率显著高于暗期;暗期两个LED光处理对雄成虫平均单时段羽化率影响不显著.交配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各组交配行为均主要发生在暗期,交配高峰在光期开启前的1-2 h(4:00-6:00);14L∶10D组和14L∶10Y组暗期平均单时段交配率显著高于光期.产卵亦具有明显的节律性,14L∶10D组和14L∶10R组产卵高峰及4L∶10Y组产卵次高峰均发生在暗期20:00-21:00,14L∶10Y组产卵高峰在16:00-17:00;暗期不同LED光处理对平均单时段产卵率均无显著影响.卵孵化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各组孵化高峰均在光期开始的第1小时;暗期不同LED光处理对平均单时段卵孵化率影响均不显著.[结论]红色和黄色LED处理下,丝棉木金星尺蛾化蛹和羽化不具明显的节律性,而交配、产卵及卵孵化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表明丝棉木金星尺蛾有的生命活动节律性受暗期LED光照影响,并因LED光色不同而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发热、寒战伴头晕头痛2周"于2021年11月18日急诊收入院。患者诉2周前进食烧烤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2℃,伴畏寒、寒战、咽痛、头晕、头痛、乏力,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后,查体见扁桃体有脓点,快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为37.27 ng/mL,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抗感染及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急诊病房治疗,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41℃,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3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精神较差,颈部浅表淋巴结触及肿大,右侧较大约2.0 cm ×0.5 cm,左侧较大约1.3 cm×0.7 cm,质软,活动度好,界限清楚,有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4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6%,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107×10 9/L,PCT 42.83 ng/mL,白介素6(interleukin, IL-6)980.30 pg/mL,C反应蛋白211 mg/L,G试验、GM试验阴性。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可见一单发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洞(图1)。根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肺脓肿,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7℃,给予对症处理,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峰值有所下降,体温维持在37~38℃,考虑抗炎有效,痰培养结果回报为纹带棒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属),考虑这2种细菌为皮肤或口腔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该细菌导致发热的可能性较小,继续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入院第5天血培养回报血液中找到坏死梭杆菌,考虑为血流感染。加用甲硝唑1 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246×10 9/L,PCT 3.43 ng/mL,IL-6 13.04 pg/mL,C反应蛋白5 mg/L,炎性指标较前明显下降,考虑抗炎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生素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体温仍有低热,体温36.5~37.5 ℃,复查胸部CT见双肺多发小结节,双肺多发空洞病变,考虑炎性可能(图2)。颈静脉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依诺肝素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胸部CT表现和颈静脉超声结果,考虑该患者诊断为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Lemierre syndrome, LS)。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治疗后仍有低热,化验检查PCT为0.30 ng/mL,IL-6为3.52 pg/mL,C反应蛋白为3 mg/L,胸部CT示肺部空洞较前增加,考虑感染未完全控制,改为调整抗生素为比阿培南0.6 g每12 h一次联合甲硝唑1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示双肺多发空洞消失,残留少量索条影(图3),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带药给予口服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诊2周后复查胸部CT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暑预警体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热浪频发,热相关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中暑为最严重的病况,具有高病死率、高后遗症发生率的特点。有效的中暑预警可通过监测某些指标预测中暑发生的可能,以降低中暑发生率,减轻危害,但当前对中暑预警体系尚无统一总结。中暑的发生涉及气候环境和个体易感性两个关键方面,而个体易感性又表现为热耐受能力差异。本文将从气候环境的炎热指数、热指数、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体感温度等指标,以及个体易感性和综合分析方面来综述当前中暑的预警体系,以供相关领域的研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柚皮苷诱导自噬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柚皮苷诱导自噬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和关节软骨中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在2022年11—12月,由温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将30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各6只。切除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大鼠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构建骨关节炎模型;对照组施行假手术。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建模期间分别灌胃25 mg·kg -1·d -1、50 mg·kg -1·d -1、100 mg·kg -1·d -1柚皮苷,对照组与模型组则灌胃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造模成功后通过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ARSI)评分和滑膜评分评价骨关节炎严重程度;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软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软骨细胞中IL-1β、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以蛋白质印迹(WB)法检测软骨细胞中自噬活性和AKT/mTOR信号通路变化。 结果: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大鼠OARSI评分分别为(0.80±0.75)分、(9.40±1.02)分、(8.20±1.33)分、(6.80±1.17)分和(4.60±1.50)分;滑膜评分分别为(0.40±0.49)分、(3.80±0.75)分、(3.40±0.49)分、(2.20±0.98)分和(1.60±0.80)分;大鼠血清中IL-1β水平分别为(186.48±50.31)ng/L、(817.43±66.99)ng/L、(533.42±45.67)ng/L、(462.90±21.43)ng/L和(396.64±24.66)ng/L;IL-6水平分别为(448.25±89.42)ng/L、(1 762.49±171.95)ng/L、(1 517.08±83.87)ng/L、(1 019.78±103.32)ng/L和(819.42±169.37)ng/L;TNF-α水平分别为(419.67±60.99)ng/L、(1 287.40±184.68)ng/L、(948.73±87.82)ng/L、(860.55±102.21)ng/L和(726.95±15.65)ng/L;模型组OARSI评分、滑膜评分、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及软骨细胞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蛋白表达量比对照组高,高剂量实验组OARSI评分、滑膜评分、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以及软骨细胞p62、p-AKT、p-mTOR蛋白表达量比模型组低,高剂量实验组软骨细胞LC3-Ⅱ蛋白表达量比模型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柚皮苷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降低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分泌,最终抑制骨关节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全血C反应蛋白(CRP)检测系统的性能,并给出建议的全血CRP检测系统性能要求。方法:收集2019年3—4月26家妇幼及儿童医院7 540份静脉血样本,研究5种常用全血CRP检测系统分析性能。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包括迈瑞BC-5390CRP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国赛Astep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奥普OTTOMAN-1000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韩国i-CHROMA Reader 免疫分析仪和芬兰Orion QuikRead go定量分析仪,均使用原装配套试剂,并分别以a、b、c、d、e随机顺序代表检测系统。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与采用血清模式的西门子特定蛋白分析仪的CRP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对检测系统的性能,包括空白测定、携带污染、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干扰实验、结果相关性、正确度和样本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5种常用的全血CRP检测系统空白测定值均<1.00 mg/L,携带污染<1.00%。重复性结果显示,CRP浓度在3.00~10.00 mg/L范围时,>97%的样本变异系数( CV)<10.00%;CRP浓度在10.00~30.00 mg/L范围时,>98%的样本 CV<6.00%;CRP浓度>30.00 mg/L时,>98%的样本 CV<5.00%;中间精密度均<10.00%;参与评估的检测系统线性理论值及实测值的相关系数( r)均>0.975,斜率在0.950~1.050。样本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样本在室温(18~25 ℃)或冷藏(2~8 ℃)保存72 h内,全血CRP检测结果相对偏差均在10.00%以内;干扰试验表明,除采用干化学免疫速率法的检测系统外,加入甘油三酯(TG)浓度<15.46 mmol/L时,加入TG与未加入TG样本CRP偏差均<10.00%;加入胆红素浓度<345.47 μmol/L时,加入胆红素与未加入胆红素样本CRP偏差均<10.00%;在无血细胞比容(Hct)校正功能的检测系统中,Hct不同稀释浓度点与40%稀释浓度点相比相对偏差最高可达67.48%;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与西门子特定蛋白分析仪的CRP检测结果进行比对,0~300.00 mg/L范围内,各检测系统 r均>0.975;使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指定值分别为12.89和30.60 mg/L的正确度能力验证样品,参与正确度验证的全血CRP检测系统均通过正确度验证。 结论: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性能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但建议无自动Hct修正的全血CRP检测系统进行手动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程序化血糖管理模式对脓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化血糖管理模式对脓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脓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程序化血糖管理模式实施时间前后,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实施常规护理的37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将2023年1—10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程序化血糖管理模式的39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科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血糖控制水平(感染科住院期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变异度、低血糖发生率,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健康状况[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MOS-SF36)]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科住院时间(14.85±2.77)d,短于常规组的(17.42±3.24)d( t=3.72, P < 0.001);试验组患者28 d病死率为7.69%(3/39),低于常规组的24.32%(9/37)(χ 2=3.95, P=0.047);试验组患者感染科住院期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10.4,(8.5,12.1)mmol/L]、血糖变异度[(31.54±7.16)%]均低于常规组[12.8(8.9,15.3)mmol/L、(45.63±12.19)%]( Z=6.88, P < 0.001; t=6.18, P < 0.001);试验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10.81%(4/37),与常规组的5.13%(2/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84, P=0.358);干预后试验组患者MOS-SF36限制维度[(72.21±5.37)分、机体疼痛维度[(82.98±6.41)分]、总体健康维度[(81.32±6.23)分]、躯体功能维度[(71.43±5.22)分]均高于常规组的(68.39±6.21)分、(78.35±6.17)分、(74.50±7.57)分、(65.57±6.96)分( t=2.87, P=0.005; t=3.20, P=0.002; t=4.29, P < 0.001; t=4.16, P < 0.001);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26%(4/39),与常规组的13.51%(5/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9, P=0.660)。 结论:程序化血糖管理模式可提高脓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水平,并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哌立福新通过结合PqsE蛋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旨在探讨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24孔板静置孵育24 h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玻璃试管静置孵育24 h构建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将铜绿假单胞菌重悬于含有系列浓度的哌立福新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连续检测其生长浊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时间-生长曲线,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增殖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分子对接中的Glide超精确模式将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进行柔性对接,预测哌立福新与靶蛋白PqsE的结合力及结合模式;通过检测PqsE蛋白的催化底物硫醇的生成量,验证哌立福新对PqsE蛋白催化功能的抑制能力,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最后,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验证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较,4~8 μg/ml的哌立福新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的形成;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的增殖无影响;分子对接试验提示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对接分数为-10.67 kcal/mol;哌立福新还能有效抑制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随着哌立福新浓度增高,PqsE蛋白酶受抑制程度越高;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发现PqsE蛋白与哌立福新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且其结合常数为6.65×10 -5 mol/L。综上,哌立福新可结合PqsE蛋白,干扰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并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