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开放性围栏研究洪湖退垸还湖区沉水植物生长限制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为探讨不同退垸还湖区的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退垸还湖区(阳柴湖和八卦洲)内分别建立开放性围栏,选取3种不同生长型(共9种)沉水植物为实验对象,基于不同围栏、围栏内外及不同生长时间(7、30 d)的生长指标差异来评估限制不同沉水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并排序.结果显示,保留部分功能的单退垸区域风浪干扰较小,比完全去除圩垸的双退垸区域更适合沉水植物的生长.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Makino)是适合洪湖退垸还湖区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先锋物种.部分植物如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在围栏内外生长指标的显著差异也表明草(杂)食性鱼类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垸还湖工程应在去养殖功能化后保留现有围堤,这样更有利于沉水植被的恢复,此外,构建保护性围栏有助于沉水植物的迅速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围堤工程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围堤工程是以清除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目的而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由于大型底栖动物可作为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分析比较了围堤前后围堤工程内和工程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 表明,在2013年围堤工程前和2016年围堤工程后两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9种,分别隶属于无针纲、多毛纲、腹足纲、双壳纲、甲壳纲和昆虫纲.在2013和2016年围堤外光滩生境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和27种,并且所有样线都表现出物种数量增加或持平;然而在围堤内区域,两条全封闭样线(样线2和样线3)由围堤前的12种减少到围堤后的6种,而在保留进出水口的半封闭样线1围堤内由围堤前7种增加到围堤后12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在半封闭样线1围堤内由围堤前的(75±0)个/m2增加到围堤后的(288±111)个/m2(P=0.091),在全封闭的样线2(2013:(120±17)个/m2;2016:(7±7)个/m2)和样线3(2013:(359±20)个/m2;2016:(93±93)个/m2)围堤内都表现出围堤前显著高于围堤后(P<0.05);围堤外光滩区域所有样线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都表现出围堤后密度增加,总平均密度由围堤前的(410±83)个/m2增加到2016年的(1184±393)个/m2(p=0.072).因此,在长江口盐沼湿地进行互花米草生态治理的围堤工程,保留进出水口保持围堤区域与外界自然水域的连通性对围堤内底栖动物结构及多样性有积极作用,而围堤外底栖动物结构及多样性在所有样点均处上升趋势.围堤工程主要对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影响较大,而同时这些物种还是鸟类或者鱼类的重要食物资源,从而对鸟类和鱼类等次级消费者造成影响.从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其生境来看,建议应该采取保留进出水口的围堤方式,维持潮水的出入,恢复围堤内与围堤外的生境连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