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在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在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组,另择同期接受开颅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缓解率与肿瘤全切率,垂体功能、炎症反应、应激指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研究组全切除率、临床缓解率更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总甲状腺素(TT4)水平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两组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提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至术后1个月,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67%vs 45.83%,P<0.05).对照组复发7例,经手术治疗后,全切4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例发生尿崩症,1例发生颅内感染.研究组复发8例,经手术治疗后,全切6例,次全切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例发生尿崩症.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可提高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临床缓解率与肿瘤全切率,降低炎症反应、应激指标,改善垂体功能,安全性较高,对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治疗效果也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鼻颅底外科,包括1篇述评和4篇论著共5篇文章。述评《内镜颅底外科团队:未来颅底疾病治疗的主力军》从内镜颅底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设备准备、手术技术的完善、出血的处理、颅底修补方法以及内镜下颅底手术的优势与不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著《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对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得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这一结论。《颅底颈内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一文指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的可能,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一文分析了7例鼻咽癌放疗后软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指出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一文对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3例颅底脑膜瘤,1例斜坡软骨肉瘤,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颞叶、翼腭窝、颞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肿瘤切除治疗,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耳鸣1例次,面部麻木2例次,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人工智能技术评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脑萎缩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中Mismatch比值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转归;深度学习重建辅助流动敏感黑血序列在豆纹动脉MRI的临床应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CT易损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基于2022欧洲指南下CT肺动脉成像参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预测价值研究;胸腺类癌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实性成分质量比预测IA期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高分辨率CT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CT脂肪衰减指数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的影响因素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估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基于联合DCE-MRI灌注参数、ADC值和临床特征模型对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T2 mapping序列结合表观扩散系数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CT细胞外体积分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基于高分辨率MRI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复杂性肛瘘诊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基于MRI-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基于CT增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术前评估结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应用价值;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基于MRI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双参数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诊断价值;多模态MRI在诊断宫颈癌患者阴道受累和宫旁浸润价值分析;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3~4的移行带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基于腰椎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脊柱关节炎影像表现特点;儿童睾丸畸胎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分析;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胸部增强CT在咯血患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宽体探测器不同扫描方案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对放射科CT辐射剂量的管理;联合80 kV管电压及Karl迭代重建降低320排CT腹部增强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三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技术对门静脉和肝静脉一体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优化低剂量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参数;压缩感知3D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增强扫描在肿瘤脑转移检出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及脑肿瘤的研究进展;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与颅内动脉钙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基于CT评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基于OBE理念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R实训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随访观察血管内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的26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1例为伴发硬脑膜动静脉瘘.瘤体位于椎-基底动脉12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大脑后动脉2例,小脑上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3例,单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5例,单纯弹簧圈选择性栓塞2例,微导管辅助栓塞2例,Onyx-18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例,单纯支架成形3例.术后1例出现间歇性呛咳症状,1例吞咽功能障碍,均经康复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20 d死亡;其他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6分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24例恢复良好,1例mRS评分明显改善,无患者需二次栓塞治疗.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中需根据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数量及侧支循环等选择相应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和眶上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复杂鞍旁病变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的9例复杂性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显示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2例.8例术前视力损害中,术后视力改善6例,稳定1例,恶化1例.术后2例成形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19.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