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星韭分布格局对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以分布区主要在横断山脉的多星韭为对象,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了多星韭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以及未来的分布格局,以探讨多星韭对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多星韭当前的分布区主要受到最暖季度降水量、年均温变化范围和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3个气候因子的影响;海拔对多星韭的当前分布也有着较大的影响.(2)最大熵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A UC=0.98).(3)根据多星韭各个时期分布面积的变化得出多星韭与部分高山植物相似,相比当前的分布,多星韭末次盛冰期的分布区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扩张.研究推测,未来多星韭的分布区将向西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年生叶类蔬菜在CELSS中的生产和品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多年生叶类蔬菜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CELSS)中的生长和生产情况.方法 在绿航星际-4人180天CELSS集成试验中,引入4种多年生叶类蔬菜(绿背天葵、芹菜、韭菜和空心菜),通过对生长情况、生长速率以及营养成分等指标与生菜进行比较,分析多年生叶类蔬菜在CELSS中的应用前景.结果 4种多年生叶类蔬菜在集成试验中生长状态良好;试验结束时,绿背天葵和空心菜可食部分生产速率高于生菜;多年生叶类蔬菜的收获间隔时间短,且营养成分与生菜相当.结论 多年生叶类蔬菜具有管理简单、收获间隔短、产量稳定等特点,能够在未来长期深空探测或星球基地任务的生保系统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藏高原8种野生葱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促进青藏高原野生葱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采用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测定了8种产于西藏的野生葱属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NIST 11和Wiley 7n标准谱库对其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在杯花韭、大花韭、野黄韭、野葱、太白韭、天蓝韭、粗根韭、多星韭的叶中共检测到2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野黄韭所含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14种),太白韭的最少(3种),其他种的在10种左右;乙醚和二甲基二硫化物在8种野生葱属植物中均有检出,但相对含量差异大;丙硫醇仅在杯花韭和野黄韭中有检出,丙醛、甲基硫杂丙环、二丙基三硫化物、2,4-二氢-4-甲基-3H-1,2,4-三唑-2-硫酮、3-氨基-2-硫代-4-噻唑啉酮、1-氯-1-丙烯等仅在野黄韭中有检出;甲硫基乙睛仅在大花韭中有检出;甲基丙基硫醚仅在杯花韭中有检出;己醛仅在粗根韭的肉质根中检出;正辛烷和2-氟丙烯仅在野葱茎中检出.在同一种野生葱属植物的不同部位中所含的挥发性成分为:野黄韭地下茎和叶中分别含有2种和14种;野葱地下茎和叶中分别含有15种和12种;太白韭地下茎和叶中分别含有6种和3种;粗根韭茎(地上和地下均有)、肉质根、叶分别含有10种、9种、8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滇西北4种野生观赏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植物根尖常规压片法,对滇西北4种花卉资源植物进行细胞学研究,结合前人的报道对细胞染色体水平上的差异分化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偏花报春(Primula secundiflora Franch.)核型公式为2n=2x=22=22 m,核型类型属于Stebbins's-1B型,AI值为2.91,二倍体植物;灰岩皱叶报春(Primula forrestii Balf.f.)核型公式为2n=2x=24=22m+2sm,核型类型属于Stebbins's-1B型,AI值为3.99,二倍体植物;美丽蓝钟花(Cyananthus formosus Diels.)核型公式为2n=2x=12=10m+2sm,核型类型属于Stebbins's-1B型,AI值为5.63,二倍体植物;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核型公式为2n=2x=14=6m+8sm,核型类型属于Stebbins's-2A型,AI值为3.12,二倍体植物.统计滇西北4种植物不同居群的细胞学资料显示,偏花报春和灰岩皱叶报春居群间核型特征变化差异较小,美丽蓝钟花和多星韭居群间差异分化剧烈.以上细胞学数据为滇西北地区植物区系起源与分化、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方面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补充该区的细胞学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的传粉生态学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5
韭菜坪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韭菜花带,全国唯一的野生韭菜花保护区.为探讨多星韭在该地区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以及生态适应性,该研究对多星韭的花期、形态特征、访花者进行了定点观察实验,通过人工授粉实验探究其繁育系统;通过海洋光谱仪检测蜜蜂视觉对两种花色的显著性;通过气相色谱进行测定其各部分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多星韭花为雄先熟,单花期为7~8 d,花序持续开花时间为25~28 d;花蜜量为(0.61±0.07)μL;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为主要有效传粉者,隧蜂、食蚜蝇、蝇类为偶见访花者;海洋光谱仪的测定结果表明紫花色在绿叶中对蜜蜂视觉来说更显著.访花者在不同花色间的访花频率有显著性差异,但单次访花频率无差异.当两种花色同时存在时中华蜜蜂会优先访问紫色花的多星韭,在访紫花时,由于受到气味的影响,大部分蜜蜂也会访相邻的白花多星韭.多星韭的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茎、子房和花梗含有多种刺激性含硫代谢物,花器官以及花蜜拥有多种花香类次级代谢物;其有性繁殖为自交和异交混合交配系统,具有无融合生殖.综上结果表明,多星韭在该地区不存在花粉限制,多星韭的繁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能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UPLC-MS/MS技术的野生及栽培韭菜籽的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多星韭为贵州省赫章县喀斯特地貌区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分析野生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籽与栽培韭菜(A.tuberosum)籽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研究利用UPLC-MS/MS物质分离鉴定技术,对2种韭籽化学成分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测到782种代谢产物.(2)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样本间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共筛选出12类显著变化(P<0.05,VIP≥1)的差异代谢物,涉及492种,其中上调和下调幅度在前20的代谢物包括黄酮、甾体皂苷、黄酮醇、酚酸类、异黄酮、游离脂肪酸、三萜皂苷、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3)KEGG注释到84条差异代谢通路,其中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P<0.01)通路4条,此外还构建了未注释到的显著差异代谢物甾体皂苷的生物合成通路.该研究结果为韭籽有效成分代谢途径解析及药理活性物质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赫章县野生多星韭的开发保护与多元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